七一社区        注册

八百壮士

2015年08月19日08:2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八百壮士

  战到最末一道壕沟,流到最后一滴血张慧

  战到最末一道壕沟,流到最后一滴血张慧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涌现出无数舍身取义的英雄人物。

  在外族入侵面前,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无数中华儿女与闯进家园的敌人死拼到底,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正是有了这种英雄的牺牲精神,中国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被选中的牺牲

  不论是谢晋元,还是他手下的弟兄,事先都没有想到,他们会被历史选中担负这样的角色。

  “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又于1937年8月13日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战斗首先在闸北打响。中国军队在各方面装备远远劣于敌人的情况下,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英勇抵抗。直到10月26日,国军在闸北区的处境日渐艰难。不得已,蒋介石命令该区中国军队撤出,以防卫上海西部郊区。

  然而,蒋介石不甘心这样的撤退。他脑海中闪出了一个想法:把最精锐的88师留在闸北,让部队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地分散,据守市区坚固建筑,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借此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

  蒋介石寄希望于九国公约会议能谴责并制裁日本,因此,他需要在战场上尽量争取时间,以唤起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88师师长孙元良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担心部队在完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孤立在这里,干部伤亡了,联络隔绝了,粮弹不继,被敌军任意屠杀,那不但不值,更不光荣。

  最后上海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决定,以一个团兵力留守闸北,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

  而当时孙元良的司令部就设在四行仓库,他对这里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感到这里留下一个团的兵力太多,难以展开,于是权宜变更为留下一个加强营,以524团一营为基干,由中校团副谢晋元率领,誓死坚守。

  与敌同归于尽

  四行仓库是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新垃圾桥西北沿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厚度很大,日本坦克无法打穿其墙壁。因为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仓库”。河对岸就是英国租界。

  一营的队伍先后接到命令,陆续赶到四行仓库,已是10月27日凌晨3时。

  谢晋元与营长杨瑞符商议后,召集连排长简要说明奉命死守上海闸北最后阵地,要大家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坚决完成任务。

  从27日下午起,日军完成了对四行仓库周围的清理,逐渐摸清了这里的情况,向四行仓库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开始了!

  战斗的激烈程度难以尽述。

  28日黎明,敌人发动了新一天的进攻。二连二排长李春林听见楼下有异常响动,从二楼窗口探头一看,不由吃了一惊。只见二十几个敌兵乘天色未明,已偷偷运动到仓库墙下,紧贴着墙根,头上以钢板挡着,在拼命挖掘墙洞,准备在洞内安装炸药,进行爆破。

  李春林赶紧叫人往下投掷手榴弹,可是,由于敌人用大钢板顶在头上,手榴弹、迫击炮弹扔下来,必然向外弹出去才爆炸,损伤不大。

  眼看敌人的爆破企图就要得逞。千钧一发之际,在五楼的敢死队员陈树生往身上捆满了手榴弹,拉了导火索,纵身跳到敌人丛中。手榴弹在钢板下面爆炸,二十几个敌兵全部被炸死炸伤,而陈树生也壮烈牺牲!

  国旗,国旗!

  陈树生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被聚集在苏州河畔的民众看在眼里,并第一时间传播了出去。

  事实上,在这几天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一直有一个战争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观——大批的民众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为勇士们助威打气。一发现敌军企图进攻,观战的民众就以各种方式迅速告诉我军。有的齐声高呼,告知敌军进攻方向;有的以几块大黑板拼接起来,写字或画图,向我军示警;更有一些人设法一次次将电话打入仓库……

  看到勇士们打得日军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大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见我军战士舍身杀敌,英勇牺牲,大家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

  而上海的各种新闻媒体,也是第一时间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抵抗的消息,用最激昂、最悲壮的色彩,传播到全国、全世界。

  上海民众很快就不满足于站脚助威,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给勇士们以支援。大批民众捐钱捐物、捐赠食品。

  在上海民众送给四行仓库的许许多多物品中,以女童子军杨惠敏献送的国旗最为珍贵。

  28日深夜,不满20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偷偷蹓过新垃圾桥,冒着生命危险向仓库守军喊话,问他们需要什么?守军在百般劝回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回答: “需要一根旗杆和一面国旗。”

  杨惠敏于是返回住处,将一面大国旗紧紧地缠在身上,外面罩上制服,再次蹓过新垃圾桥。这一次,守军将士把她接进了四行仓库。谢晋元团副看到杨惠敏从身上脱下的国旗,激动得流下热泪!

  谢晋元立刻吩咐准备升旗。杨惠敏回忆: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

  杨惠敏坚决要留下来替伤员们服务,但是谢团副硬把她送出门口。此时天色已亮,从新垃圾桥原路返回已不可能。谢晋元就冲她喊:“冲过马路,跳下河!”

  杨惠敏从苏州河游回了南岸。而此时,南岸的人群已经向四行仓库上高高升起的国旗欢呼了!

  壮士不辱使命

  坚守四行仓库的勇士们本已下定了必死的决心,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是他们个人的意志能够决定的。

  10月30日,四行仓库战斗已是第四天。日方高官接二连三地发表露骨谈话,威胁和恫吓租界当局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抵抗行动,否则,日军“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

  而租界当局也非常害怕战火殃及自身。首先是租界英军和美军两位司令官,向蒋介石直接呼吁,要求命令壮士们撤出仓库,退入租界。然后是英、美、葡、西、意等国家驻沪总领事一致协议,以领事团团长的名义正式照会国民政府外交部,要求下令四行孤军撤出战斗。

  租界里的许多民众也不忍看到勇士们牺牲在眼前,他们纷纷投书或打电话给上海市政府,呼吁从爱护八百壮士出发,下令撤退。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考虑到坚守四行的部分目的已经达到,遂下令四行守军撤入租界。

  坚守四行仓库的勇士们在这里整整奋战了四天四夜,打死了二百多进攻的日本鬼子,伤敌无数。更重要的是,他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抵抗侵略、牺牲到底的精神!

  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全中国的人民。不久之后,一首名为《歌八百壮士》的歌曲被创作出来: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八百壮士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给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战斗的力量!

  牺牲人物

  马石山十勇士

  峻青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名的一位著名作家,《马石山上》是峻青早期写作的一篇小说。它不是峻青最好的作品,不过对于峻青来说,他一直认为这是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这不仅是因为这差不多是他的处女作,还因为,小说讲的故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件。

  马石山成了大网底

  关于这个事件的背景,峻青在1996年为自己的小说选集作的序言中写得很清楚,这里不妨摘录一些文字:

  “马石山惨案”的发生日期是1942年的11月24日。一手制造这一惨案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他亲自坐镇青岛、烟台,调集和指挥了两万多名日伪军,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狠毒的拉网大扫荡。

  但是,我们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早已在敌人的行动之前,就得到了情报,灵活地跳出了网外,到敌占区里去打击敌人。而敌人却还在不断地向着胶东半岛的中心推进。到了11月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敌人一齐集拢到了半岛的中心点马石山下,网收口了。被从四面八方拉进了网里的数以千万计的地方工作人员和老百姓,黑鸦鸦地一群群集聚在马石山上。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被困在山上的人们的焦虑心情和混乱状况是可以想见的。那时做文教工作的我,也和许许多多地方工作干部和群众一起,被拉进了网里,围在了马石山上。正在这时,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一个班的十名战士,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十勇士三进三出

  关于这十名战士做了什么,最真实的记忆只能来自于被他们掩护突出重围的群众的讲述。

  而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夜晚,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片断的,不可能目击到完整的事件。完整的事件记忆只能来自于那十位勇士,而他们都已经在那个夜晚,在马石山上,全部牺牲了。

  峻青作为被这十名战士掩护突围的一员,也留下了自己的片断记忆:

  我是跟在那位大个子机枪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有问他姓名,至今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话“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场,亲眼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

  对于整个事件,峻青在自己的小说集序言中给出了这样的勾勒:

  他们立刻把焦急万状东碰西撞的群众组织了起来,带领他们突围。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顺着一条山谷冲下山去,在一处敌人火网较稀疏的地方,撕破了网口,掩护着一大批群众冲了出去。

  可是,当他们冲出去以后,发现山上还有很多群众没有冲出来时,又返回身去,杀进火网里面,去抢救第二批群众突围。就这样,一夜之间,他们杀了个三进三出,当最后一次突围出来时,天已经亮了。

  他们本来是可以完全转移了的。可是,当他们看到山上还有群众在呼救时,却毅然又返身杀回了包围圈。

  在那个清晨,突围的群众们后来听到的只是马石山上激烈的枪声,山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无从得知。

  天大亮后,鬼子刚刚撤离了马石山,群众立刻沿着战士们最后返回的路跑上去。在山边的两个火堆旁,看到了两个战士的遗体。山西南的一条沟里,有几百个同胞的尸首躺在那里。来到平顶松附近,只见石墙被掀得东塌西倒,而且掏了许多射击孔。每个射击孔下面,都堆着一堆子弹壳,有4个同志牺牲在旁边。石墙内,砸得粉碎的枪托、砸弯了的枪筒和砸扁了的机枪梭子,零乱地散在地上。最后在平顶松下,他们找到了班长和那个小个子战士等3人的遗体。他们像三个熟睡了的亲兄弟,安静地躺在平顶松下。班长的手里,还握着一块手榴弹木把的碎片。

  人们只能从这个场景,去想象当时发生的事情。从班长等三人的遗体看,他们是最后时刻抱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

  群众口中的丰碑

  敌人撤退后,群众从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

  后来,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听到众多乡亲的含泪诉说后,立即安排向五旅发电通报十勇士的情况,并指示一定要尽快弄清十勇士的建制等具体情况。

  五旅旅长吴克华命令作战参谋刘岩派出侦察组,前往马石山地区作调查,同时寻找烈士的遗体处理后事。侦察组经过仔细调查,确认十勇士是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六班的战士。

  峻青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当时我就非常激动地想,以后也常常激动地想:这十位青年战士,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这样做,相反地,却有许多人劝阻他们,甚至央求他们不要再回去了,可是他们不听。难道他们不知道青春生命的宝贵吗?“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人呢!可是,为了换取更多人的生命,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慷慨奉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情怀,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牺牲观点

  敬畏历史首先要尊重英雄

  颜晓峰

  英雄是历史天空上的灿烂星辰,尊重历史,首先要尊重英雄。崇敬英雄,是一个民族基本的价值准则,是一个国家团结统一、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

  英雄是人民的杰出代表、人民品质的集中体现和人民意志的人格化身。凡是读过抗战历史的人,无不折服于四万万中国军民在困境乃至绝境中所迸发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力量。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中,正是英雄的牺牲精神,中华民族才有坚如磐石的不屈意志,才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奋起抗争、众志成城。

  为民族解放牺牲的都是英雄。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以弱对强的抗战御侮中,既有名垂青史的英雄,也有更多的无名英雄;既有驰骋疆场、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名将,也有与日本鬼子拼刺刀、拉手榴弹同归于尽的八路军英雄战士,还有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平民英雄,他们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如果没有一代代中华英雄、千百万革命先烈“我以我血荐轩辕”,献身民族复兴,就没有中国革命的一次次胜利和人们的幸福。没有为民族独立付出牺牲的人民英雄,就没有民族的伟大觉醒和伟大复兴。

  敬重历史同时就是崇敬英雄。敬重历史就是对历史规律、历史力量、历史走向的尊崇,崇敬英雄就是对人类坚持正义、勇敢高尚、挺身担当优秀品质的敬仰。牢记历史就要牢记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不忘战争就要不忘在反对侵略战争、开展人民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