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城时间:1937年10月8日 城破位置:正定古城东北角
站在正定古城南城门下,记者抬头仰望,“长乐门”三个字高悬城门正上方。
据记载,正定古城从东晋时的土筑,到北周时的石砌,再到唐代改为土城,最终在明朝扩建为24华里的砖城。四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威严无比。
从南城门一路向东,再向北,雄伟的古城墙慢慢变成了裸露着泥土和砖块的残垣。到了正定古城的东北角,再也不见城墙的踪影,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十米来高的小山坡。
“历史上正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多次经历战火。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屹立千年的古城遭到‘重创’。这里,就是当年的城破处。”正定县史志办公室秘书王新华抬头仰望,低声诉说。
1937年9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十四师团等自保定直逼正定。9月下旬,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奉命率部抵御进犯日军。
10月5日,日军侵入正定县境。
10月7日,日军第十四师团土肥原部队,凭借空军优势和200余门大炮支援,步、炮、空协同向城内的守军阵地发起攻击。10时左右,日军千余人避开守军重点设防的北城墙,开始向东北方面发动进攻,守军开炮射击。
“我目睹数发炮弹接连打到城内一个院子里和房上,爆炸声震耳欲聋,烟尘骤起。一个四五十岁的妇女跑出来,披头散发,连哭带喊,随后被炮弹击中,倒地死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第一四一师七二一团第一营营长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启明,在一篇回忆录里描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情况。
“谁敢出去,不要命啦!我跟着家里的老人躲在地窨子里,躲了一天一夜。”98岁的正定西关村老人张凤山家,就挨着正定县城西门处,至今,他想起日军攻城时炮火炸弹的声响,仍然十分害怕。
10月8日凌晨,日军集中重炮、飞机、坦克、装甲车轰击城墙东北角守军阵地,致城角倒塌。日军步兵约2000多人,依仗战车掩护,数次冲入缺口,都被守军打退。由于守军伤亡严重,日军最终从缺口涌入。
日军进城后,一路沿城墙前进,一路沿炮轰的缺口爬上城墙,向城内守军射击,火力密集如网。最终,守城部队逾千名官兵,在敌人的炮火中壮烈殉国。
城破后,日军疯狂的屠杀开始了。
“当时在城内东门里,有一座天主教堂,很多老百姓都携家带口躲到了那里。”王新华说。
据1946年天津《益世报》记载,该天主教堂的避难者在“教堂惨案”发生前一星期就超过了两万人。亲历此事的天主教教徒刘同顺回忆,后来难民有好几万。
10月9日上午,十几名日军冲入天主教堂,枪杀了中国籍看门人,抢劫了教会与民众的财产,随后离去。午后当日军听说教堂内藏有大批妇女后,便开始索要妇女,被天主教堂的文致和主教严词拒绝。当晚,包括文致和主教在内的9位外籍神父、教友在距离教堂300米处的天宁寺凌霄塔旁被活活烧死。
“你看,这个拱门和尖塔式的玻璃还是当年教堂的样子。”顺着王新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幢粉色小楼,那便是当年的主教座堂,如今是解放军256医院的会议厅。就是这座主教座堂,成了上万名百姓的“避难所”。
在小楼前面,矗立着两座纪念碑,诉说着后人对文致和主教等国际友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敬意。
“日军侵占正定县城后,在城内和周边13个村(街)对平民百姓进行了大屠杀,两天内,杀害无辜百姓1515人,重伤103人,烧毁房屋106间。更为甚者,日军在光天化日之下,群奸妇女,许多白发妇女和十余岁的少女均难幸免。”78年过去,透过《正定县志》的记载,当年日军的凶残暴行和狰狞面庞依然清晰可见。(记者 刘荣荣)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