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四军将领中的“二张”摄影家

———张爱萍、张克辛抗战时期战地照片解读

孙洪斌

2015年08月25日10: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新四军以铁军著称于世。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组成的队伍。在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中,有很多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将领。他们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其中曾长期战斗在淮安大地上的张爱萍、张克辛将军特别喜欢摄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而又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新四军抗战历史镜头。

1940年8月,张爱萍率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挺进淮海、盐阜地区,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不久任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前后在淮安生活、战斗了近6年时间。张克辛是沭阳人,早年外出从事抗日救亡等运动,1939年2月,奉命到陇海地区开展党的工作,后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副团长和代团长以及中共苏皖区、淮海区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等职。1941年3月,淮海军区成立,张克辛任参谋长。1944年4月又先后任华中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司令员等职。1948年之后,先后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前后在淮安战斗了9个年头。两位将军都是纵横两淮、涤荡华中的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都爱好摄影。战争年代,他们摧枯拉朽铸伟业,立马淮海唱大风,用缴获敌人的战利品照相机,拍摄了大量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照片。内容当然以部队的军旅生活为主,有同志们在一起的合影,有部队学习、生活、训练和战斗的场景,也有茶余饭后轻松自然的镜头。照片除反映部队战斗、生活之外,还有部队与地方干部和老百姓的内容。本文选择解读几张抗战时期张爱萍、张克辛在淮安及苏北拍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摄影作品,也让我们穿越历史,回顾和了解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是一幅张爱萍的摄影作品,取名《破晓》,拍摄于1945年。张爱萍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5年10月调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华中军区副司令。四师有个骑兵团,非常有名,在多次战斗中屡建战功,和《拂晓报》、拂晓剧团并称为四师三件宝。照片反映的是拂晓时分,大地刚刚苏醒,霞光满天,一名新四军战士骑在骏马之上,吹响军号,清脆而嘹亮,似清晨的起床号,新四军指战员即将集结广场列队操练;也似在命令指战员马上集结待命,即将去执行一个新的任务;又像在一场战斗之中,吹起了向敌人进攻的冲锋号……整个画面线条简洁,构图雄浑刚劲,色彩明暗对比鲜明,且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更令人想到的是:1945年抗战进入全面战略反攻阶段,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即将取得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破晓”即漫长的黑夜已经过去,马上就要迎来全民欢呼、普天同庆的艳阳天。总之,观其照片的构图和画面,令人遐想、兴奋和回味无穷。可以说这既是一张照片,也是一幅水准颇高的艺术作品。

这也是一幅张爱萍的摄影作品。照片上都是新安旅行团的小团员,拍摄于1944年,地点是盐阜地区。当时新四军第三师驻扎在阜宁,张爱萍时任第三师副师长。那么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新旅”为什么1944年在盐阜地区?1935年10月,新安小学汪达之校长带领14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小号手”。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统区完全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当时“新旅”正在广西桂林宣传抗日,周恩来果断决定:分散隐蔽、转移在国统区特别是大城市的进步文化团体,并特地从重庆红岩村发电报给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和盐城新四军军部,嘱咐办事处李克农处长安排“新旅”向苏北转移,并将“新旅”交给新四军军部领导。从1941年2月至7月,桂林的“新旅”团员分三批在我党地下交通员的巧妙安排下陆续到达盐城,受到了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和热烈欢迎。1942年春,“新旅”团员们组成工作队分赴盐阜、淮安、涟水等地配合当地党政军积极开展抗战宣传等多项工作。同时也与陈毅、黄克诚和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等新四军首长以及当地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生活十分艰难,物资相当匮乏。1944年5月,响水陈家港战斗刚结束,张爱萍让战士给“新旅”送去几麻袋盐,解决了他们吃盐困难。据“新旅”老团员林铭纲回忆,一天,张爱萍专门去看望 “新旅”小团员,并给他们拍摄了很多的照片,其中包括文章介绍的这一张。可想而知,尽管张爱萍是首长,但老朋友见面分外亲热,照片上的一群“新旅”小团员,天真可爱,笑容灿烂,且非常自然,令人感动。表现了他们当时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说明首长和部队与“新旅”小团员们亲密无间的关系。

这是一幅张克辛的摄影作品。这张照片是前几年淮安市委党史工办人员征集史料拜访张克辛将军时,他亲自将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拍摄的很多照片,共有60多张,送给党史部门作为“三亲”史料。照片大部分是他抗战时期在淮安拍摄的,且大部分没有公开发表过,非常难得,十分珍贵。这张照片上的主人翁是刘震。刘震是新四军中的一员虎将,以能打仗、特别是能打硬仗著称。抗战时期淮安的高杨战役、两淮战役等战役中均能领略到刘震将军的指挥风采。照片上的刘震在上世纪40年代初,时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在淮安抗战时的1944年4月至1945年2月,他和黄克诚、洪学智等一道连续发起和指挥了涟水高杨战役、宿泗林公渡战斗、沭阳叶圩子战斗等,均取得了胜利。其中高杨战役毙伤日军140余人,林公渡战斗击毙日军金井中队长以下66人,叶圩子战斗全歼日军米森小队70余人,同时还消灭、俘虏了大量的伪军。此外,在1945年9月又打了两淮战役,尽管打的是伪军,但也缴获了大量的日军战利品。这一系列重大胜利,是这张照片的来源。照片上,刘震头戴日军的头盔,身穿日本军官的呢大衣。表情自然且自豪,画面幽默而诙谐。看出刘震在我军痛击日军并缴获大量的战利品面前是非常开心的。当然,如此立照并记下这个历史瞬间的创意就是摄影师张克辛。照片虽然只有刘震一个人,但反映了包括张克辛本人在内的广大官兵胜利后的畅快之情,充满了作为一位军人和一名中华儿女在战胜侵略者后的民族自豪感。照片充满了正义之师、胜利之师的强大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广大指战员对抗战充满了必胜信心。

这也是一幅张克辛的摄影作品。照片反映的是苏北的农村麦子熟了,是收麦的大忙季节。1941年,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从淮北转到沭阳县陈圩子,张克辛当时任淮海军区参谋长,不久新四军军部决定第十旅和淮海军分区合并,司令部移驻到沭阳张圩子的小胡庄,张克辛任军分区第一支队政委。根据史料记载,每至夏收、秋收,淮海军民都要联合保卫收成,粉碎敌人抢粮养战的阴谋。1943年,为了保卫夏收,淮海军分区还发动了历时133天的夏季攻势,有大小战斗233次。因此,这张照片拍摄地点为沭阳县境内第十旅驻扎地附近。麦田里有一群人正在抢收金黄的麦子,人群中有当地的干部和老百姓,也有很多新四军的官兵,这是军分区党政军领导及广大指导员在帮助当地老百姓抢收麦子。劳动场景十分自然,生活气息非常浓郁,没有造作,没有夸张,是一幅“原生态”的劳动画面。照片虽平实无奇,但蕴含着强大的感染力,什么叫“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人”,在这幅照片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诠释。

张爱萍和张克辛拍摄了大量的革命战争年代的照片,限于篇幅,仅选择了他们在抗战时期有代表性的几张来介绍。“二张”摄影作品不但记录了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岁月痕迹和原真风貌,而且留下了十分难得、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使我们能了解和感受到那段艰难坎坷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并能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真所谓“大千入镜凝永恒,丰碑入云照汗青”。

来源:《世纪风采》第八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