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苏区干部好作风对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启示 

吴升辉

2015年09月07日10: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作风建设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直接来源,良好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加强作风建设,不但能提升“软实力”、改善“软环境”,而且是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对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凝聚党心民心,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对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创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严三实”以很朴实的论述为一名领导干部量身定制了一套从政指南,为广大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确立了新的更高标准,是新时期党中央对党员干部新的要求,是衡量新时期领导干部好坏的新标准。学习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考察我们党的历史过程,“三严三实”的作风要求与我们党在创建中央苏区时期形成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有密切的联系。在我们党创建中央苏区的历史上,“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被口口相传。这首山歌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苏区干部自觉树立远大理想,甘当人民公仆,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自觉去拼搏、去献身,始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温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行为要求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苏区干部清廉从政的工作作风与“三严”要求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鲜明特征。我们党早在创建中央苏区之初,就十分重视并严格要求苏区党政干部养成清廉从政的工作作风。

设在瑞金城外叶坪村谢氏宗祠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只有1500平方米,用木板隔成15个小房间,每个房间只有十几平方米,房间内摆一部手摇电话机、一张桌子、几条凳子,只有部长和几个工作人员。中央政府的九部一局,除教育部、政治保卫局外都设在这个祠堂里。毛泽东履任之初,就动情地对全体中央政府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全部政府机关,都在这个谢家祠了。条件是简陋的,同志们的工作是艰苦的,但我相信,同志们一定能代表工农大众掌好政权,做人民的公仆,成为模范的苏维埃工作人员。”毛泽东身体力行,住的是普通民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生病时高烧到40℃还坚持工作;何叔衡为中央政府“捡破烂”;董必武成了有名的“野菜大王”;苏区其他领导人如周恩来、项英、张闻天、任弼时、刘少奇、陈云等,在为群众谋利益上,都能以身作则,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决不谋私利。这一件件为苏区群众耳闻目睹的事实,使广大苏区群众真正看到了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希望,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时,曾经指出:“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发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我们这一代,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可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杰出楷模,他们位尊不忘俭朴,权重而不奢侈,艰苦奋斗,兢兢业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而廉洁政治,则是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对共产党人廉洁政治最准确的诠释就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取向,是对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外在体现。当然,这也是反映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价值尺度。

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始终在践行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价值取向,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任何违背这一价值取向的党员干部都必须受到惩罚。早在1929年10月,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在《十大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苏维埃政府严厉禁烟、禁赌。”2个月以后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就提出党风廉政建设的设想,要求共产党员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必须思想上也入党。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新分子入党的5个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1929年10月,在毛泽东指导下,闽西最早的党校——闽粤赣三省干部训练班在上杭古田苏家坡“鸿玉堂”开设,培训闽粤赣三省的县、区、乡苏维埃干部,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敲响“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警钟。此后,苏区各级组织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如各级党组织设有监察委员会、各级苏维埃政府设有工农检察机构和控告局,各级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保证了好作风的形成和保持。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部分党员干部在短暂的和平环境下确实有了享乐主义、贪污腐败的迹象。如在江西宁都戴坊区,“区苏养了四匹马,上街(几步路)吃酒的也骑匹马,回屋家种禾的也骑匹马,下乡十里或十几里路也骑匹马”。在江西兴国,“所办的国家商店的经理等吞没公款,假造账目,扯旧账造新账等等贪污舞弊情形,更为严重”。过于重视自身的利益,即是忽视革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就是一种腐化,这就是对共产党宗旨思想的违背,因而必须受到批评和惩罚。1932年9月6日所颁布的《中央工农检察部控告局的组织纲要》中明确规定:“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如果发现了贪污腐化消极怠工以及官僚主义的分子,苏维埃立即惩办他们,决不姑息。”福建省工联社会经济部代理部长汤醒伯、福建省苏代理财政部长张赞元、参加过古田会议的中革军委动员武装部长杨岳彬等一批腐败分子从快从重受到了处罚。而司法审判系统也是法不徇私,兆征县苏裁判部长张建明、长汀县苏裁判部副部长、河田区苏裁判部长等,因为工作不积极,消极怠工,被撤职查办。

在批评与惩罚的过程中,苏区还逐渐建立起统一的财政制度,健全了苏维埃民主制度,完善了以法制监督、党政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正是通过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苏区逐渐成为一个让贪污腐败分子无处容身、风清气正的区域。1934年9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审计报告中自豪地指出:“在节省运动高潮底下,推动了我们苏维埃的会计工作的建立,和预决算制度之初步实现,在我们财政经济战线上,在苏维埃法度里,打下了一步根基。使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事实确实如此!在整个苏区时期,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干部,他们都以身作则,不讲究个人利益,而是一心为了革命,把人民的利益、革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曾任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的徐大妹回忆:“当时干革命,大家根本不考虑自己家里的事,没有私心杂念,什么老婆、孩子怎样安排呀,工资待遇呀,房子照顾呀,根本不想,而是一心考虑怎样扩大红军,怎样保卫苏维埃,怎样去做革命工作,脑子里装的不是个人的吃好、穿好,或者做一件什么好衣服。”

苏区干部这种清贫、廉洁的工作作风,即是对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最好阐释。这一优良的工作作风,也让众多党外人士和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的认识。

二、苏区干部勤政为民的优良传统与“三实”要求有着本质的联系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关键在于密切联系群众,甘当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苏区广大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时刻和群众在一起,处处为群众着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事情和完成的革命任务,苏区干部和党员首先做到,作群众的表率,他们与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苏区群众由衷地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正因为党和苏维埃政府谋实事、创实业,苏区干部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才那么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政府。

土地问题是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关键。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区干部谋实事、创实业,领导农民实行土改,烧毁田契、账簿、契约,从而使贫苦农民翻了身。如1928年8月,永定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在2万多人口的区域内完成了土地分配任务。1929年春,红四军入闽以后,在创建闽西根据地的同时,领导苏区人民迅速解决了50多个区6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80多万的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分得土地的农民,解下了沉重的枷锁,摆脱了经济上受压迫和剥削的境地,这是只有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有可能做到的。

苏维埃政权各个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如为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将土地普遍分给农民。通过组织春耕生产运动、复耕运动、秋收秋耕运动和冬耕运动,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消灭荒田,以各种形式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朱德等不忘利用战争间隙,带领红军指战员帮助驻地群众春耕插秧,发展农业生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各种生产合作社,如犁牛合作社、耕田队、劳动互助组等,解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耕牛不足的困难。群众缺粮,苏维埃干部想办法采买、调剂。群众在生产上有困难,苏维埃政府组织互助合作社,设法解决劳动力、耕牛、种子、肥料不足的问题。如上杭才溪乡苏维埃政府组织了14个消费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组织群众,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群众的物资困难问题。群众带小孩难,苏维埃政府办起了托儿所。群众上学难,苏维埃政府因陋就简,办起了各种学校、夜校、识字班,开展扫盲运动。群众看病难,苏维埃政府办起了诊所,开展卫生防疫运动。

对于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号召,要求群众做到的,各级干部首先带头做到。苏区基层干部创造提出“苏区干部十带头”:政治学习带头,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参军参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优待红属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正是在这个“十带头”的带动下,苏区干部中出现了许多的工作模范。如,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的模范,优待红军家属的模范,购买公债、支援苏区经济建设的模范,文化教育的模范等等,成为苏区各级各类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对苏区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苏区红色政权的创立进程中,苏区干部发扬务实作风,做实事、求实效,给贫苦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因而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拥护。广大贫苦农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对于苏区政权的政策、号召,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热烈响应,对于苏区政权下达的任务,即使再困难,闽西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完成、主动分忧。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精神的显著特征,是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一座彪炳千古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区干部好作风有深刻的理解和执政体会,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将苏区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习总书记关于推进作风建设“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讲话,是我党作风建设的新标杆,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

三、苏区干部好作风对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各种诱惑,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因此,必须坚持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习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三严三实”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进一步升华,也是新时期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具体方法。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和发扬了苏区干部好作风,才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培育党员干部“三严三实”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时代价值。

(一)苏区干部坚定的党性修养启示我们: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

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在苏区时期,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形势之险恶、任务之艰巨,是我们现在所无法想象的。但苏区干部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够做到始终不渝。方志敏曾指出:“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们都能忍受下去!”正是因为有着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在极端困难的生存条件下,党员干部才能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自觉地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勇于奉献。正是有着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才能够始终对党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责任,满腔热情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环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有些党员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急功近利、铺张浪费,与“三严三实”的作风要求背道而弛,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只有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坚定党性修养,才能使各级党员干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三严三实”,使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其内涵不断得以升华。

(二)苏区干部的良好行为规范启示我们:有效的制度建设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保障。

严字当头,从实处干起,最能体现共产党人的“认真”二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党员干部不能严加约束,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总想突破规矩自由自在,我们拿什么取信于民、凝聚民心?苏区时期,各级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廉政建设的文件、条例和训令,苏区各级司法机关开展明察暗访、支持并接受群众举报等工作,一些公职人员或因贪污或因浪费,分别被判处死刑、坐牢、监禁、撤职、严重警告、强迫劳动等处分。如闽西苏维埃政府很重视纠正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不负责任等各种不正之风,以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廉政程度。1931年1月,针对有些苏维埃政府机关对工作不负责任,工作报告太简单、不确实、太狭隘、不迅速等问题,专门发出了第5号通知《关于报告问题》。针对扩红工作中一些苏维埃机关忽视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着命令主义的倾向,工作方法呆板生硬,强迫群众去当红军的现象,于1931年2月10日发出第17号通告,指出:“过去奉行故事的、敷衍式的工作方法,寒热症的工作精神,须迅速地彻底改变过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闽西苏区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坚持不懈抓好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廉政建设,使各级苏维埃政府真正成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利益和清正廉洁的政权。可见,苏区干部良好的行为规范是良好作风养成的基础。“三严三实”作风的形成也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尤其要形成长效机制,如要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定向联系制度、对口帮扶制度,要建立和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违诺查究制、办结公告制等,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的规则为内在的价值,真正将改进作风落到实处,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三)苏区干部“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思想境界启示我们: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

苏区干部好作风之所以能够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以身作则。方志敏曾指出:“苏维埃目前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的环境中,一切物质,一切力量,都付与战争,苏维埃的工作人员,为战争的领导者,自应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刻苦耐劳,为着战争。”在当时的苏区,可以说,上至中央政府主席,下至村代表主任,在各种革命任务面前,都能够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如节省运动中,中央领导包括中央领导机关都必须以身作则。1934年3月24日,《红色中华》报道:“(中央机关——引者注)办公费减少,火油减少百分之卅……铅笔每月只用以前的百分之十五,毫笔以后每月只用以前的百分之二十,浆糊只用自己造的,邮票减少百分之二十……绝对不开客饭,各机关到中央局吃饭的同志,自带伙食,并加强对伙食的检查与计划,保证伙食绝对不能超过。”正是在广大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下,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争创“第一等的工作”逐渐成为整个苏区干部的一种习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作风要求,以朴实的论述为一名领导干部量身定制了一套从政指南,是习总书记亲自帮领导干部“私人定制”的为官之道。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在思想上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在行动上牢记严律守己、实干兴邦,确保作风建设“不歇脚”、“不断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四)苏区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良好作风启示我们:务实为民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

“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形成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关键。在苏区时期,共产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观。正是通过对“一切为了群众”思想的贯彻,从而使苏区群众在革命中获得极大利益。如:通过工农专政,使群众获得了“话事办事的自由”;通过土地分配,使群众获得了生产资料;通过文化教育,改善了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工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卫生医疗,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通过社会保障,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活。正是因为苏区干部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使群众在革命实践中获得了实惠,群众才会不惜一切地来支持、拥护共产党,他们除了直接参加革命外,还以捐赠、慰劳、借谷、节省、购买公债等方式来支持革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苏区干部用良好的行为和作风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众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在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始终懂得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真正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都要心系群众,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其内涵才能不断得以升华。

(本文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2015年第8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