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国联调查:不应忽略的历史

2015年09月18日11:1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国联调查:不应忽略的历史

国联调查团在上海

提示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来自日本学界和政客否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言论仍不时出现。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在日本战败日前夕发表的谈话中仍然回避“侵略”一词,甚至宣称“日本今后无需继续道歉”。这不禁令人想起84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全面回顾1932年国际联盟调查团对“九一八”事变及日本制造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真相的调查,既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更是为了警示今天——在国家危难之际,自救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捍卫。

今天,我们对“联合国”这个名词耳熟能详,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个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当年的联合国,或者说作为联合国前身的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却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执行不抵抗政策,而将收复东北的希望寄于国际调停。于是,有了中日两国在国联大会上的唇枪舌剑,有了国际舆论的纷纷谴责,也有了这段国联调查团为期4个月的调查。但是,国联能够救东北、能够救中国吗?

国际舆论如何看待“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立即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媒体纷纷予以谴责。

9月25日的《真理报》社论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决定以枪炮利刃施之于并非其属地的满洲,并俨然以主人自居……此种行为原不合法,更非为自卫而出兵。 ”

9月26日的《纽约晚报》认为:“日本突然以武力进攻沈阳,此种狡诈、不顾国际信义的行为,犹如日本古代的酋长。 ”

10月9日的 《曼彻斯特导报》揭露:“日军部的侵略满洲乃是一种经过了细心计划的行动。日代表谓‘地方事件’,真是荒谬之谈。现在沈阳的商业已经停顿,日军仍盘踞在满洲各重要地带。 ”

10月15日世界新闻社评述:“眼下东三省所遭受的事变,其意为日本已经决定阴谋吞并东三省,日本的帝国主义计划,处心积虑,由来已久。 ”

对比媒体的谴责,当时的各个大国却只是笼统地表示了 “遗憾”或 “忧虑”。事变之初,美国既不赞成日本出兵中国东北,也不公开谴责日本。英国一直视日本为东亚具有领导地位的强国,对日本表现出了更多的谅解和宽容,甚至在事变之初认为事态“处于善恶各半的状态”。而苏联首先考虑的是避免与日本的直接冲突,防止日本把战火烧向自己。

直到日本侵略东北的脚步越来越快,各个大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在华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害,才开始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

中日两国在国联的较量

国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和平和国际合作,遏止世界大战的爆发,总部设在日内瓦,会员国最多时有63个,中国和日本都是会员国。国联成立后,实际上处于英、法两国的操纵之下。美国虽然没有加入国联,但对国联存在着重要影响。因为在上世纪20年代妥善处理了数起国家和地区间的冲突,“九一八”事变发生之际,正是国联威望最高、权力最大的时期。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联正在日内瓦召开例会。1931年9月19日上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电令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当天下午,国联听取了施肇基和日本代表芳泽谦吉的首次报告,中日问题由此成为国联这一时期的中心议题,也可以说这是国联成立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棘手的国际争端。

施肇基急切地呼吁,“中国正遭遇空前的困难,世界各国亦同受挑战”,为澄清事实真相,最公平的办法就是国联速派员就地调查。日本代表则一口咬定“九一八”事变并非发生战争,而是一次“地方事件”,是出于保护日本自身利益的需要,并且强硬地反对国联及其他第三方出面干涉。

几经争议后,1931年9月25日,日本代表向国联保证在一星期内“撤回满铁附属地”。同年9月30日,国联理事会通过关于日本撤兵的第一次决议案,但是该决议既没有谴责日本的侵略,也没有规定日本撤军日期,并没有约束力。这种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一视同仁”的态度,表面看是力避双方冲突扩大,实则是偏袒、姑息、纵容日本的侵略行为。这一决议令施肇基愤慨不已,发出了悲情的呼声:“我的国家则如轮船,藉此而下碇,深信凭国联条件可以从暴风雨中驶出。国联的条约是和平的大厦,如果折断,这个大厦就会崩溃。 ”

果然,几天后,日本自食撤兵诺言,派出飞机轰炸锦州。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各个大国态度终于有所转变,再加上施肇基心急如焚的呼吁,国联于1931年10月23日再次召开会议。并先后三次做出决议加以谴责,但都流于空泛。

1931年11月21日,日本代表正式提议由国联派调查团到中国调查。一反常态的行为之下,是想借调查团之名延误撤兵问题,缓和国际舆论压力,以争取时间迅速推进“满蒙经略”的实施。

就这样,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通过了派遣调查团的决议。

调查团的中国行

1932年1月,由英国人李顿任团长的国联调查团正式组成。但延宕至3月14日,才终于抵华。这个被中国政府和民众寄予了巨大希望的“和平使者”,在中国先后到访上海、南京、武汉、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并最终到达东北。整个调查过程持续近4个月。

调查团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高规格接待,遍历各地名胜,应各类团体之招待300余起,再加上国联各委员之房费、旅费、随员薪金、给养以及活动、宣传、交际等费用,还有调查团所经之处的装修装饰费用、各地为调查团成员准备的丰厚礼品,花费巨大。

然而,南京国民政府在对待国联调查团时似乎有些舍本逐末,基本不提明确的要求,不显示中国对日抵制的决心和努力,这让调查团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印象并不甚佳。在李顿眼中,中国官方常常貌似诚恳却闪烁其词的态度,与日本的坚定甚至蛮横截然不同。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中国人不切实际,迄今为止他们没为我们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非常可怜,像孩子一样,总是故作姿态,憎恨强权和控制,但是离开它又不能做任何事。 ”不过,中国广大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却给调查团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在上海、南京、武汉、平津等地接触到的各类民众团体一致声讨侵略者的态度外,东北民众更以各种方式竭尽全力向调查团说明日军在东北的种种罪行。

调查团进入东北后,受到日方的严格控制和严密监视,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克服困难,通过种种途径向调查团寄送了书信文件1550余件。这些信件是东北各阶层人民发出的正义呼声,包括工人、教员、学生、商人、银行家、医师、警察、商贩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种种困难,用尽所能想出的一切办法,如把书信卷在浴巾里,写在菜单上,藏在蛋糕内,递到调查团手中,控诉日本侵略罪行。对此,调查团也不得不承认:“在1550余件文件中,除2件外,均对‘满洲国’政府及日本人深表仇恨。 ”

东北的抗日义勇军也在调查团在沈阳期间发动了数次攻打沈阳的战争,既是为了打击日军,也是为了向调查团表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谎言。这些努力对调查团了解事实真相和撰写报告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最终形成的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基本认定了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的事实,并认定“满洲国”是日本一手操纵和控制的政权。然而,这一结果却并不能阻止日本侵略中国的脚步,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记者/高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