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震:“打回路西去,收复豫皖苏边区”

潘泽庆

2015年09月23日14: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湘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是由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于1939年创建的。对于这块根据地,张震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1938年9月底,在没有一个红军正规连队做基础的情况下,张震和彭雪枫率领一支组建时不到400人的抗日武装——新四军游击支队,由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誓师东进,大胆挺进敌后,继而在豫东、淮上(指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之宿县、蒙城、凤台、怀远地区)、皖东北地区向日伪军广泛出击,连战皆捷。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他们在豫皖苏边地区逐步开辟出了一块抗日根据地,从而使部队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家”。新四军游击支队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的主力之一。

1941年春,国民党顽军汤恩伯部以10万余兵力向新四军第四师发动大规模进攻。新四军第四师虽奋起抵抗,但因兵力对比上的悬殊及作战指挥上的某些失误,反磨擦斗争失利,部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为保存力量,顾全抗日大局,该师被迫于1941年5月撤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退至津浦路东的淮北苏皖边区。此后,“打回路西去,收复豫皖苏边区”,便成为包括张震在内的新四军第四师全体指战员矢志不移的信念。

厉兵秣马,打回路西去

新四军第四师转移至津浦路东的淮北苏皖边区后,于1941年夏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时任第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在5月中旬召开的会议上,作了题为《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的报告,从军事指挥、战术运用、司令部工作、战斗组织等方面,深刻分析了第四师在1941年春反顽作战中失利的原因,总结了教训,并对日后如何加强和改进第四师的军事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1941年8月23日,华中局决定将新四军第二师创建的淮(阴)宝(应)抗日根据地交给第四师,划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淮河以北、津浦铁路(铜山、蚌埠、凤阳段)以东为淮北苏皖边区(简称淮北区,即淮北抗日根据地),作为新四军第四师的活动区域,同时组织淮北区党委及行政公署。后来又成立了淮北军区。此后,张震在协助彭雪枫、邓子恢(时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委员)整训部队、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积极为“打回路西去,恢复豫皖苏边区”作准备。

1943年以后,淮北抗日根据地坚持“向西向北”发展的方针,依托宿(县)东、泗(县)灵(璧)睢(县)等地,逐渐向萧(县)铜(山)地区发展。同年春夏,新四军第四师展开了军事整训,这是为“打回路西去”做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在部队整训的同时,张震还为如何改进部队的装备,主要是火炮的修理改装、炮弹的生产等花了很多心思。他指定专人负责研究,加以解决。张震自己也多次去修械所与技师们商量如何把迫击炮改装成平射炮、如何研制燃烧弹等问题。在张震的领导下,经过多次试验,迫击炮改装和燃烧弹试射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43年冬,张震还根据淮北区党委和淮北军区的指示,两次专程前往津浦路西,侦察敌情,察看地形,具体筹划收复豫皖苏边区的有关事宜。在侦察期间,张震还指示在路西坚持斗争的萧(县)铜(山)总队进一步加强路西工作,尽快做好迎接大部队西进的准备。同时,他将侦察到的有关情况及时电告彭雪枫和邓子恢。

西进收复豫皖苏边区的时机,终于在1944年到来。这年4月,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实施豫湘桂作战计划,先后向河南中部和西部发动进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派第四、第五师进军河南敌后。此时,第四师领导人彭雪枫、邓子恢正在淮南参加由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召集的整风学习。因此,他们参与讨论了第四师西进河南敌后的有关行动方案。

1944年7月12日,张震和第四师政治部主任吴芝圃接到彭雪枫、邓子恢从淮南发来的一封指示电报。电报要求张震、吴芝圃立即着手第四师西进的具体准备工作,并就如何做好部队休整、情报侦察、兵工生产、过路保障等有关工作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执行办法。收到电报后,张震与吴芝圃召集师部及各旅有关人员对西进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为使部队西进时能明了敌情,张震交代司令部绘制了路西日、伪、顽军的分布图,布置了化装赴路西侦察的事宜。他还专门听取了通信科长熊梦飞关于无线电工作准备情况的汇报,与作战科长孙公飞研究了西进的作战预案,并要求司令部围绕攻坚战术编写一本教材,以备后用。同时,张震、吴芝圃根据彭、邓首长的指示,号召第四师全体指战员马上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的西进准备工作中。

新四军第四师广大官兵盼望已久的“打回路西去”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挥师西进,痛失良师益友

1944年8月15日,第四师西进部队因为完成了西进任务。在彭雪枫、张震、吴芝圃的率领下向津浦路西挺进。8月20日夜,张震等人与西进部队顺利越过津浦铁路,进入豫皖苏边地区。

张震等率部进入路西后,据守萧县以南小朱庄的土顽武装苏北挺进军第四十纵队王传绶部妄图阻止新四军西进。在团结其抗日无果的情况下,张震与彭雪枫等决定消灭这只“拦路虎”,以打开西进的通道。8月23日,在彭雪枫、张震的指挥下,第十一旅一举攻占小朱庄,全歼王传绶部1500余人,取得了西进作战的“开门红”。同时,第四师还争取了苏北挺进军第二十八纵队第三支队1700余人起义,并将其改编为萧县独立旅。

新四军第四师的西进,立即引起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注意。第四师进入萧县、永城地区后,驻萧县、铜山的日伪军立即组织2000余人跟踪“扫荡”。彭雪枫、张震指挥所部奋勇迎战,很快打退了敌人的进攻。随后,张震协助彭雪枫指挥西进部队一面在萧县、永城、宿县地区连续发动攻势作战,打击当地的日伪军和土顽武装,一面大刀阔斧地展开根据地的建设工作,逐步打开了萧县、永城、宿县地区的抗战局面。至9月上旬,第四师西进部队建立了萧县、永城、宿西3个县、15个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组织了1000余人的地方武装,从而为继续西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阻止新四军西进,国民党顽固派令暂编第一军军长王毓文统一指挥4个师和7个纵队,从四面向萧县、永城地区推进,企图消灭或驱逐第四师西进部队。在此情况下,中央军委于9月10日电示新四军军部,要求对国民党顽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并对如何粉碎顽军的进攻作出了明确指示。据此,新四军军部就这次反顽作战作出具体部署,并电告彭雪枫、张震等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新四军军部的部署,张震与彭雪枫等决定集中3个团首先消灭驻守夏邑县八里庄、小楼子、张庄一线的第二十八纵队第一支队李光明部,打破顽军的四面包围态势,进而向夏邑北部地区发展。

9月11日凌晨,八里庄战斗打响。参战部队迅速突入庄内,顽军大部在睡梦中被俘。只有李光明的支队司令部与另一个大队在小圩寨内负隅顽抗。张震随彭雪枫进入八里庄,指挥部队继续围歼残敌。然而,令张震意想不到的是,正在指挥战斗的彭雪枫被流弹击中胸部而牺牲。张震强忍悲痛,与吴芝圃向新四军军部报告了彭雪枫牺牲的经过,并建议派人来路西统一指挥西进部队。

彭雪枫牺牲后,张震暂时肩负起指挥第四师西进部队作战的重任,同时协助吴芝圃做好稳定部队情绪的工作。

八里庄战斗,第四师全歼顽军李光明部1000余人,从西面将顽军的包围态势打开了一个口子。同时,第四师第九旅、第三师第七旅各2个团及第一师第五十二团在第七旅旅长彭明治、第九旅旅长韦国清的统一指挥下,于津浦路东宿县东北地区截击顽军第三十三师段海洲部及苏北挺进军第六纵队苗秀霖部由灵璧高楼、渔沟西犯的作战也取得了胜利。这两次作战的胜利,打乱了国民党顽军围攻第四师西进部队的计划,扩大了第四师西进部队的回旋余地。

1944年9月23日,张震接到邓子恢来电:中共中央确定张爱萍继任第四师师长,韦国清任副师长。次日,韦国清率第九旅第二十六团由津浦路东抵达路西,与张震、吴芝圃会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张爱萍兼第九旅旅长驻津浦路东,由韦国清统一指挥路西的反顽作战。

秉承彭雪枫遗志,重建豫皖苏边区

国民党顽军遭到新四军的反击后,竟然策动驻徐州、商丘的日伪军对第四师西进部队进行“扫荡”,妄图捕捉第四师西进部队指挥机关。张震协助韦国清一面率领指挥机关转移,一面令各部队抓住战机积极打击进犯之敌,从而粉碎了1000余日伪军对萧县、永城地区的“扫荡”。

日伪军虽然撤退了,但第四师西进部队的处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国民党顽军随时都有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可能。因此反“扫荡”作战一结束,张震等人马上又开始研究部队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商议如何打破顽军的进攻以及如何收复豫皖苏边区等问题。

1944年10月7日至8日,第四师西进部队以3个团的兵力向侵占芒砀山以南刷集、关帝庙等地的顽军发起进攻,将苏北挺进军第三纵队击溃,歼灭顽军800余人,打通了与陇海路北八路军的联系,从而扫除了侧后的威胁。

10月12日,国民党暂编第一军军长王毓文发出“进剿”令,以暂编第十四师、骑兵第八师、苏北挺进军等部向萧永地区推进,准备南北合击,消灭第四师西进部队。鉴于此次顽军投入的兵力较大,路西的新四军部队在兵力对比上不占优势,为确保反顽作战的胜利,新四军军部令彭明治率第三师第七旅的2个团赴路西参战,并组织以韦国清为司令员、彭明治为副司令员、张震为参谋长、吴芝圃为政治部主任的路西战役野战司令部,以统一对路西部队的作战指挥。新四军军部还就反顽作战的方针作出指示,要求参战部队在顽军主力分头前进时,以移动防御钳制与阻击其一路,另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一路。根据军部的指示,新四军路西战役野战司令部集中了7个团的兵力,准备在涡河以北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自卫反顽作战。战役打响之前,张震还以彭雪枫的名义致电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领导人杨勇、苏振华,建议派八路军一部南下增援新四军作战,以打退顽军的进攻。

自10月14日起,顽军分别由涡阳、蒙城、永城以西及徐州西北出动,从南、西、北三面向萧永地区的新四军西进部队进逼。韦国清、彭明治、张震等指挥所部于15日起向顽军发起反击。新四军原准备集中力量首先歼灭顽军骑兵第八师,但未能成功。张震遂向韦国清、彭明治建议,将参战部队主力集中在永城以北的保安山一带,据险防守,以保障八路军部队的南下,届时两军再共同夹击顽军。韦国清、彭明治采纳了张震的建议,立即命令部队抢占保安山、芒砀山一带有利地形,构筑工事,转入防御。19日至20日,双方在保安山地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新四军给进犯顽军以重创。随后,新四军发起全线反击,顽军仓皇溃退。至10月30日,新四军将三路进犯的顽军全部击退,控制了涡河以北及宿(县)西南地区,并打通了与津浦路东泗五灵凤地区的联系。此次反顽作战,新四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共歼灭顽军3600余人,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大小炮100余门、战马600余匹。

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新四军西进部队自11月起全面开展恢复地区建设的工作。同时,第四师第十一旅与骑兵团还由涡(河)北龙山集北上,开辟了商丘、亳县、永城之间的地区。至1944年底前后,新四军西进部队在津浦路西恢复了3200余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解放了250万人口,建立了近2万平方公里的游击区以及永城、夏邑、萧县等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淮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及淮北军区第二军分区,组建了一批群众抗日团体及地方武装。

自1944年8月起,张震随新四军第四师主力西进,并参与指挥了一系列作战。西进部队先后歼灭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1.3万余人,控制了津浦铁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南、商(丘)亳(县)公路以东、涡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胜利完成了恢复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扩大了新四军战略反攻的前进基地。对于这一任务的完成,张震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无比的兴奋。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庆祝豫皖苏边区全部恢复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雪枫同志经常讲,路西根据地是我们丢的,一定要由我们的手把它夺回来。这个梦寐以求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九泉之下的老师长雪枫同志如能有知,定会和我们一样高兴。”

豫皖苏边区恢复后,新四军西进部队只留下第十一旅、骑兵团和部分地方武装在涡北,巩固已恢复的地区,其他部队陆续北返东去。在主力部队准备撤回津浦路东时,张震决心秉承彭雪枫的遗志,为重建与发展豫皖苏边区竭尽全力。因此,他多次向上级提出请求,表示要继续留在路西工作。淮北区党委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后,同意了张震的请求,并向华中局提出任职建议。12月16日,新四军军部签发命令,任命张震为第十一旅旅长兼淮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同时仍任第四师参谋长。由于张震在路西,很难兼顾路东的工作,因此,第四师司令部的工作实际由副参谋长陈锐霆负责。

1945年1月初,张震来到永城东北的孙厂第十一旅驻地,正式就职。张震到任后,立即开始了解情况,研究工作部署,并先后主持召开了第十一旅军政委员会会议和分区军事练兵会议。在张震的指导下,分区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地方政权逐渐得到了巩固,地方武装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分区内所属8个县均建立了县总队,同时还组建了永城独立团。

2月上旬,张震率第三十一团和骑兵团等部配合第九旅对由涡阳、蒙城地区出动滋扰的日伪军予以打击,并拔除了一些日伪据点。此后,根据师部的指示,张震率第十一旅南移至涡河以北地区,接替调至路东作战的第九旅的防务,并在此开展了以射击、投弹、刺杀与土工作业四大技术为主的军事整训。同时,张震指挥所部继续打击残存于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拔除敌据点,进一步巩固了淮北路西抗日根据地。

此时,中共七大正在延安召开,中国抗日战争已胜利在望。为贯彻中共七大会议精神,继续打击日伪军,扩大解放区,新四军第四师决定组织宿(县)南战役,消灭盘踞于淝河、浍河之间的伪军。根据师部的决定,5月,张震指挥第十一旅、第九旅、骑兵团等部及8个县总队,共1.3万余人,向任集、袁庄集、界沟等地的伪军发起进攻。此次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至7月作战结束时,新四军共歼灭伪军1900余人,收复了浍(河)南、涡(河)北9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放人口20余万,使淮北路西抗日根据地的8个县完全连成一片。8月,张震又指挥所部解放了永城县城。9月,争取了伪军第十八师杜新民部4000余人起义,从而使永城全境得到解放。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张震也完成了彭雪枫的遗志。

对于在豫皖苏边这段革命斗争的历程,张震作过这样的总结:“从1938年10月向豫东地区挺进以来,我通过参与领导开辟豫皖苏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学到了许多原来还感受不深的东西,自觉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既尝到了根据地初创和发展中的曲折与艰辛,也领略了恢复和重建这块重要战略地区的欢乐与慰藉。从一支几百人的游击队,一小块游击根据地开始,中经反顽斗争失利,转至津浦路东,又在洪泽湖地区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最后重返津浦路西,重建了根据地,使之与路东连成一片,成为全国19块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在这一斗争过程中,我与豫皖苏边区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