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东方红》是怎么诞生的

2015年10月03日09:51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东方红》是怎么诞生的

51年前,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5周年,文艺界献上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它被后人赞叹为“20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

《东方红》从开始酝酿,到昼夜排练、成功演出,以及最后的轰动全国,经历了颇令人难忘的一段段历程。

听到这歌声,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连夜整理

1960年,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朝鲜,同行的还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访朝期间,朝鲜方面为他们演出了一场名为《三千里江山》的大型歌舞,大多数曲目是由战争年代的歌舞改编加工而成。回国途中经过沈阳,沈阳军区同样举办了一场晚会,演出了4首革命歌曲。

于是,一个念头在刘亚楼心中油然而生。他想,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们根据地和解放区流传着一大批深受广大军民喜爱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很有影响力,有的一直传唱至今。当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迫切需要用充满革命激情的文艺作品鼓舞大家。

不久,刘亚楼到杭州开会,见到了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刘亚楼对张双虎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对中国革命历史懂得不多,应该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传统教育。前不久,沈阳军区唱了4首革命歌曲,你们空政文工团也应该唱几首。”

空政文工团经过研究,决定由总团副团长牛畅负责这项工作。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创作一台以革命历史歌曲为主要内容的大歌舞。

1960年底,空政文工团派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等词曲作家,到江西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并指定由张士燮担任文学编辑。

当时,张士燮等人在南昌正赶上了江西省民间文艺汇演。吉安专区的代表演唱了一首《送红军》。这首歌的曲调非常口语化,纯粹是当地劳动人民在劳作和休息时哼唱出来的。唱词中掺杂了不少地方方言,旋律婉转优美,歌中唱道: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飘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听到这歌声,张士燮等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拿起本子记下来并连夜整理,这就是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十送红军》。

回到北京,张士燮等人又拜访了原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的夫人。老人听说是征集革命历史歌曲,非常高兴,当时就唱起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身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同志们,看后赞不绝口

经过紧张的创作,剧本成型了,空政文工团将它暂定名为《光辉的历程》,并将剧本送给了刘亚楼。

随后,空政文工团开始憋着一股劲加班加点排练。196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人民日报》等报纸都刊登了《光辉的历程》即将公演的海报和消息。

牛畅建议:“我们搞的实际上是个表演唱,我看改个名字,干脆就叫《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吧。”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于1961年8月l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次演出,共在北京演出了8天,观众达二万多人,以后又进行了几场招待演出。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领导同志先后观看了演出。

对这部作品,观众的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那些老同志看后更是赞不绝口。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剧照、歌曲,并发表评论,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罗瑞卿看完演出后,上台和演员们合影留念。刘亚楼高兴地说:“我们空军的全体常委请你们吃饭,祝贺演出成功。”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共9场16景,演唱了46首歌曲。其中包括《秋收暴动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在艺术表现上有合唱、有诗朗诵、有人物、有情节、有舞蹈、有演唱,每场都有主题,并用朗诵词加以串联。

应中共上海市委的邀请,空政文工团不久去了上海。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大礼堂演出了《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演出历时一个多月,观众达七万二千多人。这一年,上海市的文艺工作者按照空政文工团的思路,创作出了一部规模更大的节目,定名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东方红》原来叫《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1964年,周恩来观看了空政文工团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上海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之后,产生了一个想法——创作一部以歌舞为主的大型文艺节目。1964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会议上提议,创作一部表现党的斗争历史、展现毛泽东思想的大型歌舞作品,向国庆15周年献礼。这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排演被提上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

据原文化部部长,曾经担任过《东方红》创作排练工作的周巍峙回忆,7月20日,周恩来把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几位负责人请到中南海西花厅,就创作工作征询意见。周巍峙记得,当时参加西花厅座谈会的人除了他,还有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对外文委副主任张致祥等。

早在1962年初,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伟对《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这部作品的名称提出修改意见,他认为,该剧的名称最好定为《东方红》。李伟的这个建议很快就报给了周恩来并最终得到批准。于是最后定名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东方红》演员以驻京各大文艺团体为主,同时抽调了南京军区、济南军区文工团等单位的演员,共3000多人,仅合唱队就有1000多人。

在《东方红》的序幕《葵花向太阳》后,共有八场,一直演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年,毛泽东看过以后,提出不要搞得那么长,演到新中国诞生就可以了。根据指示,删去了第七八两场。1965年,又将它拍成了彩色艺术片,共收录了序幕和一至六场。

为避免宣传自己,周恩来删掉了剧中关于南昌起义的内容

作为《东方红》总策划、总导演,周恩来为《东方红》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天在忙完一整天的国务活动之后,他总要在深夜一两点钟来到《东方红》排演现场,和编导们一起讨论,大到指导思想,小到具体词曲,都亲自参与。

《东方红》是一部政治性、历史性都很强的作品,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表现,以及它们在戏中所占的分量,都不是单纯用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如何在大型歌舞中表现党的诞生、秋收起义、遵义会议等大的历史事件,不但要突出地表现,还要求在艺术上尽可能完美。

“东方曙光”是一场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歌舞,当时找不到合适的描写共产党诞生的歌曲,周恩来很是着急。周巍峙专门到音乐研究所找来了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这首歌,周恩来看了歌词后非常高兴,认为它很好地说明了马列主义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也表达了毛主席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历史性结论。作曲家李焕之参考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风格为这首歌词谱写的曲子,也受到周恩来赞赏。周恩来还亲自为这首歌设计了布景——天幕左侧是光芒四射的马克思、列宁像,在画像前同时升起两面旗帜,一面是党旗,一面是绘有毛泽东青年时代头像的红旗,在两面旗帜的引导下,行进着中国队伍。

看过《东方红》的人,对戏中没有表现南昌起义的场面感到不解。其实,剧本中最初有南昌的内容,周恩来将它拿了下来,创编人员曾据理力争,但他一直坚持己见。这是因为南昌起义是由周恩来等人指挥的,写南昌起义,就必然要出现周恩来的艺术形象,周恩来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宣传他自己。

1964年10月2日晚,《东方红》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观看演出。

《东方红》首演成功后,又接连在人民大会堂连续演出10余场,盛况空前。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作品1965年又被改编成电影,其中许多歌曲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人民大众中广为传唱,成为经久不衰的“20世纪艺术经典”。(王建柱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