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规范程序,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记忆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它不只是南京一城一地的悲,也不仅是中国一个民族的痛,应永留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让人们去悲悯、去唤醒良知与人性,彻底远离战争,世代捍卫和平。 —— 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 王 涵
78年前,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今天,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以档案的形式成为世界记忆遗产。
“我们曾用各种方式记录并纪念78年前这段惨痛历史。去年开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悼念大屠杀死难者。如今,《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表明世界范围内人们对这段历史认知取得共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深有感触地说。
八年申遗 水到渠成
10月4日至6日,评审今年近90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的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中国组成了以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为团长的中国档案代表团参会,朱成山和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作为随团专家和观察员参会。10日一早,已经回国的朱成山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意料之中,也是水到渠成。”
历经8年,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单位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朱成山对记者讲述了漫漫申遗之路:“2008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委员会主席卡门·帕拉迪女士,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她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音像原始素材带后,提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理应列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加以保护。”
2009年1月,朱成山研究员与9位人大代表,联名向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第0255号提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专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该提案被列入当年南京市人大十大重点提案之一。
2009年4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3家单位(下简称“南京的三馆”),决定联合申报中国记忆遗产,迈开了申遗的第一步。2010年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五组)》通过国内评选,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7月2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文,成立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工作。
“考虑到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关注的是世界文献遗产,主要考察的是所提项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独特性。”朱成山透露,“当时确立的原则是,凡是不是原件的史料,一律不报。”
2014年3月5日,国家档案局通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开始了两年一度的世界记忆遗产工程的申报工作,负责牵头申报工作的国家档案局,决定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档案》申报。
2014年3月30日,中国记忆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委员会,提交了上述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记住历史惨痛 唤醒人类良知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人类浩劫: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多万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被以各种方式屠杀,2万多名妇女被强奸,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
翻阅申遗材料呈送的11组档案,被日军坦克、装甲车炮击成断垣残壁的南京城;受辱后痛苦万分的妇女;被汽油烧焦的尸体……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暴行,也揭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伤痛。而这种历史废墟上的惨痛,唤醒的是人类良知。
列申遗11组档案第一位的,是国际安全区教会所办的金陵女大收容所负责人程瑞芳的日记。在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的84个日夜里,她用3万多字记录下南京城这段凄风苦雨的岁月。“12月11日……今早死去两个小婴孩,一个只有一个多月,是闷死的,一个有三个多月,早有病的……”“12月17日……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托(拖)到何处,我要哭了。”
“程瑞芳不仅逐日记录下大屠杀期间见闻,日记内容也与此前发现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东史郎日记》相互印证,构成受害者、加害者以及第三方证言的完整链条,成为不可撼动的铁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告诉记者。
“程瑞芳日记记录的,是烙印在人类文明耻辱柱上的大屠杀中最真实的场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认为,“南京大屠杀史档案,作为人类创伤性记忆的一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警示性意义,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定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对这段人类浩劫的重新审视,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对战争深刻的反思,对和平真挚的企盼。”朱成山感喟道。
日方一再阻挠 历史不容抹杀
针对中国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相关文献资料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的正常举动,日本官方却一直持反对态度。
2014年6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居然宣称,要向中方提出抗议,并要求中方撤回申遗。今年10月2日,菅义伟又在记者会上宣称:“在日中两国努力改善关系的时期,中国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政治利用,令人极为遗憾。”
共同社10月4日援引日本官员的话报道,日方质疑中国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档案的真实性,要求中国撤回申报,但遭到拒绝。
“南京大屠杀档案成为世界记忆遗产,说明这段历史将在世界范围内公布、公开,对传承历史、反对谬论、传播真相都有重要意义。”朱成山说,“人们记取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不重犯历史的错误,人类能够长期和平生存和发展。”
“东京审判和其他一系列审判对日本侵略历史责任的厘清与判明,是今天全世界关于近代东亚历史和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秩序认知的重要基础,日本右翼一直企图通过否定南京大屠杀来实现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雪崩式修正,否定东京审判和其他审判,从而达到成为‘正常国家’的战略目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说。
申遗成功 开启传承新纪元
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驳斥和回击,有助于帮助日本社会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有助于让世界人民认识战争的残酷性,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捍卫人类尊严。
朱成山说:“申遗的成功,开启了南京大屠杀史料抢救、整理、研究的新纪元,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的一个新里程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继续承担起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责任,打造好这个公益性历史文化平台,进一步拓展传承民族和世界记忆的渠道。
张连红说:“1997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美国出版,成为最畅销图书,向西方世界揭露这段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促进西方国家对这段历史进一步的认知,还有待史学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研究,除了学术传播,也可以通过文学、影视等各种方式增强传播效果。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后,研究人员要进一步拓展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思路,从人类文明的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朱成山透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计划在雕塑广场上竖一块世界记忆遗产的石碑,并将遵循国际史学界的通行做法,加强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初步计划从受害者、加害者、外籍证人三个方面细化,如遴选并调查300户家庭的受害史,从家庭成员组成、每位成员受害经历、对家庭造成的损失等多个方面,将战争创伤的研究成果更加具象。(记者 沈峥嵘)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