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是对汪道涵与辜振甫两位老先生的最好告慰……
回首来时路,海峡两岸交往的基础是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和1993年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的“汪辜会谈”,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授权高层人士首次会谈。而1998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汪辜会晤”,则正式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
1992:“九二共识”
1992年月10月28日至30日,以汪道涵为会长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以辜振甫为董事长的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了成功的会谈,双方达成“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一直成为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基础。
汪道涵介入两岸事务,早在他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之前。
1988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在美国隐居3年后,返抵香港定居。在他刚住下来的第6天,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负责人杨斯德与南先生接上关系。
当时,中央选中南怀瑾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隐士式人物,作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一是南怀瑾在两岸政治圈中有广泛人脉关系,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二是南怀瑾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声望。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南是两岸关系最为合适的牵线人。
为着民族统一大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南怀瑾先生抱着“买票不入场”的态度参与其中,从1990年月12月31日开始,终于促成两岸密使在南先生香港寓所重开国共两党会谈。
会谈了几次,未获进展。于是南先生提议大陆方面增加汪道涵和许鸣真二人为密使,参与会谈。由此,提升会谈分量,增进会谈效果,促成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京成立。年高德劭的汪道涵被选为“海协会”会长,从此站上两岸对话第一线。
汪道涵出任海协会会长之后,两岸关系有发展、有挫折。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以汪道涵为会长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以辜振甫为董事长的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了成功的会谈,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
1993:“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在海协会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上午10时05分,汪道涵和辜振甫两位老人从两部电梯同时走出,步入海皇大厦4楼会议厅,走向相对而坐的会议桌后,两人站立起来,两只右手跨过桌面、跨过了台湾海峡,握在了一起。两位老人面带微笑向中外记者致意。
这时,记者们激动不已,连连呼道: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汪道涵和辜振甫善解人意,便一次又一次地握手,那场面真是感人至深。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
4月29日,新加坡海皇大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汪辜会谈”的最后一项议程在此进行。上午10时40分,辜振甫和汪道涵同时进入会场。二老先是走到签字台前互相致意,两位先生的夫人及海协会与海基会出席人员依序分排坐定;然后,两位先生郑重地在协议上署下自己的姓名;在签署前两项协议后,双方互换位置继续签署另外两项协议;10时52分,4项协议签署完毕,两位先生举杯同贺,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在海峡两岸长达40多年的政治对抗后,终于迈出了缓和关系、开展合作的崭新一步。为庆祝这次历史性会谈的成功,在董宫夏莲厅,汪道涵宴请了辜振甫一行。晚宴的9道菜,汪道涵巧妙地嵌入了对台湾同胞浓浓的骨肉之情: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园鲍翅)、万寿无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种海鲜)、燕语华堂(官燕炖双皮奶)、兄弟之谊(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
将这9道菜名连起来,是一段令人感慨叫绝的妙文: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汪道涵的这9道巧嵌同胞情的菜名,为华夏美食史增添了一段血浓于水、同胞情深的佳话。
弘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总裁蔡充的太太邱海宁回忆说,辜振甫曾亲口告诉她,第一次“汪辜会谈”时,汪送给辜一个很有意义的笔筒,谐音“必统”,让他印象深刻、珍爱不已。
1995:“汪辜会晤”
1995年5月28日,两会事务性商谈时,初步达成于7月20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并确定会谈中的8项议题。
然而就在此时,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大搞分裂活动。鉴此,汪道涵于6月16日致信台湾“海基会”,推迟会谈。
1998年,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及推动下,两岸关系气氛有所缓和。当年10月14日,久违大陆53年的辜振甫和夫人严倬云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辜振甫先生一到下榻宾馆,就向等候在那里的中外记者说:“在这里看到许多老朋友,感到很温馨;一路上见到今天的上海并了解到两岸经贸现在很旺盛,十分高兴。”谈到此行的目的及希望,辜振甫先生说:“这次到上海访问,本人与汪先生将有数度晤谈的机会,至为难得,相信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努力中,营造相互信任、为人至善的基础。本人希望两岸都能尝试从更宽广的角度看问题,在建设性的对话中,找寻开展两岸关系的正确做法。”
辜老先生虽已81岁,仍耳聪目明,谈吐风趣。有记者问:“请问辜先生这次和汪先生见面,与1993年‘汪辜会谈’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辜老先生回答说:“最大的不同,是这次会面没有在‘第三地’,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地方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为了与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相区别,媒体将这次会晤称为“汪辜会晤”。
上海和平饭店是一座欧洲宫廷式建筑。14日下午5时35分在八楼“和平厅”,汪道涵和夫人孙维聪特地在电梯口迎候辜振甫和夫人。汪道涵满面红光,笑容可掬;辜振甫精神矍铄,风度儒雅。当两位老先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全场几百只闪光灯频频闪烁,照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此情此景使人们想起5年前新加坡汪辜二老的第一次握手,场面虽相似,但时光飞逝,汪辜两位老先生从七旬老人变为年过八旬。两岸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是首次在中国土地上的握手。
汪道涵热情地欢迎辜振甫率海基会参访团来访。汪道涵首先说:“我本人和海协会全体同仁对辜先生夫妇及海基会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自1993年新加坡‘汪辜会谈’以来,我和辜先生已经5年没有见面了。这次辜先生能来上海,我十分高兴。辜先生率贵会各位来祖国大陆参观访问,是两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辜先生和各位先生来访,可以促进两会的相互了解,推动两会的交流和沟通。我也愿就此机会,与辜先生及各位就双方共同关心或各自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换意见。”
针对两岸在“一个中国”议题上的争议,汪道涵提出了著名的“86字箴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汪道涵提出两岸一起努力,共同来缔造一个统一的中国。
10月15日下午,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四楼白玉兰厅。汪辜两位老先生均身着深色西服,显得清癯健朗,一边悠闲品茗,一边亲切交谈。远远望去,他们相谈甚欢,并不时地用手势加强语气。两位夫人当天的着装也格外醒目:汪夫人是宝石蓝套裙,辜夫人则是一袭大红旗袍,她们在茶几旁轻声地细话家常。
1945年离开上海时年仅28岁的辜振甫先生,此时已是耄耋之年。他感慨地说:“53年后旧地重游,感触至再。见到上海今天的荣景十分高兴。”辜振甫是在谈笑间完成了邀请汪道涵隔年到台湾访问的任务。
1993年的“汪辜会谈”和1998年的“汪辜会晤”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曾经引起海峡两岸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密切注视。这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的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两位老人都具有历史发展的战略性眼光,在会谈中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从而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然而,这一大好的局面遭到了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的蓄意破坏。先是在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破坏了汪道涵拟于当年秋天对台湾的访问,使两岸关系陷于僵局;2000年,奉行“台独”分裂路线的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公然提出“公投制宪”的“台独时间表”,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在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复杂形势下,汪道涵以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热诚、革命家的襟怀、刚柔相济的风格,为稳定和发展两岸关系,挫败“台独”分裂势力的图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李登辉“两国论”与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阴霾之下,汪辜两老对隔海峡,咫尺天涯,无缘再见,抱憾终身。
“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比汪道涵年轻两岁的辜振甫先生,于2005年1月3日在台北病逝。
汪道涵先生的个人代表、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和秘书长李亚飞于2月1日前往吊唁,并转交汪道涵信函给辜严倬云。信中句句凝咽,语语清泪:“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两岸之道,惟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斯人斯语,言犹在耳;斯志斯事,历历在目。汪道涵痛悼辜振甫的唁电,又何尝不是自己长年以来念兹在兹的家国情怀!未能踏上台湾这块热土之遗憾,终成汪道涵未竟之遗志。
据其身边人介绍,辜振甫逝世后,汪道涵表现出的沉痛不仅是对老友的哀悼,更是对历史的感慨,其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牵念两岸关系。
据称,1993年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会谈时,二老一上来就先聊了半小时的京剧,再谈两岸关系。1998年在上海第二次握手会谈时,京剧行家的汪道涵,对招待辜振甫所安排的京戏剧目,一一进行细心推敲。他们一面看戏,一面交头品析,三言两语交换着对折子剧目与演出的看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使得二老能有更多的心灵语言交流,如果说白天二人更多的是谈两岸问题,那么晚上更多的是有关京剧的私人会晤。
汪道涵的家中存放着一盘盘辜振甫从台湾寄来的录影带。身边人士介绍,2005年1月3日以后,汪老时常会翻出影带,欣赏昔日老友的京剧表演。
“汪公仙逝,两岸齐悲”
汪道涵一位身边人士说,辜振甫病逝使汪老身心颇受打击;2005年年初汪老被查出癌症,上半年时曾出现一次危殆情况。2005年10月,一位故友探望汪道涵时,汪还微笑着说:“我还有两个月。”未料一语成谶。
上世纪90年代中叶,汪道涵患胃癌动过大手术,进入新千年后,又不幸罹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相当严重。而他的夫人又先他而逝,更是雪上加霜,双重打击。然而,病中的他仍在为祖国统一和两岸和平鞠躬尽瘁。
在汪道涵身边工作了14年的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严安林介绍说,到了晚年,汪老主动要求自己所在的上海台湾研究所每天给他送一份关于当天台湾的重要消息汇总。对研究所编发给他的《每日台情要报》,他不仅每期都认真阅读,而且还提出改进意见;他不仅要求提供有关消息,而且要求看台湾内外重要媒体对有关事件的重要评论、学者观点。
2005年12月20日,汪道涵正在饶有兴致地阅读台湾最新动态,突然感到不适,旋即进入了急救状态。
2005年12月24日7时12分,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辞世,享年90岁。据悉,这一天刚好也是原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农历忌日。
汪道涵在沪逝世消息传出,台湾各界一片悲风。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分别致电海协会,对汪道涵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对其家属表达深切慰问。马英九唁电:“惊悉道涵先生逝世,令人痛悼!道涵先生长期致力两岸关系,以温和理性创意之风格,扮演关键角色,对增进和平交流,贡献卓著。敬请先生亲属节哀顺变。”连战唁电:“遽闻道涵先生仙逝,至感哀悼!道涵先生致力两岸关系,德高望重,所做努力和贡献,永为各方景仰,足令两岸人民永远怀念!谨向先生亲属诚挚慰问。”宋楚瑜唁电:“惊闻汪老先生于今晨辞世,不胜悼念,特电敬致哀忱。对汪老先生长期沟通两岸事务之付出和贡献,深表敬佩与肯定。今年五月间,个人及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成员代表一行蒙汪老先生拨冗于上海会面,先生之精辟见解及对两岸和平之企盼,令人景仰。遽遭大故,伤痛逾恒,尚祈节哀珍重。特电专唁,敬颂礼安。”郁慕明唁电:“惊闻汪道涵先生辞世,慕明率新党同志同申哀悼: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哲人其萎,民族同悲;风木萧萧,典型长存!”
汪道涵病逝的当晚,辜振甫的遗孀辜严倬云女士表示,“惊闻汪老过世,本人及家属均深感悲痛。振甫与本人在汪老生前虽仅数面之缘,但对两岸关系的关切心意相同,引为知己。振甫辞世时,汪老更派专人前来悼唁,令人感动……”辜严倬云、儿子辜成允、女儿辜怀群,专程从台湾前来送汪道涵最后一程。神情哀伤的她与子女在汪道涵遗体前深深三鞠躬。如今,见证当年两岸“汪辜”佳话的辜夫人对外界表示:很期望有人能继承汪辜两老的心意,给两岸很好又圆满的结局,让炎黄子孙快乐地生活。
2008年11月3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台北拜会已故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遗孀辜严倬云女士时表示,抵台后第一时间来拜会辜严倬云,“是感情使然、心情使然,也是广大大陆同胞希望我们这样做的。汪道涵、辜振甫两位前辈一生孜孜追求的,就是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两岸之间的和平发展。两位老人虽然都已驾鹤西去,但两岸同胞将永远怀念他们。”陈云林说。
汪道涵档案盘点
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嘉山,1933年l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上海市政府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当选过中顾委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辜振甫档案盘点
辜振甫,1917年1月生于台湾彰化县,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辜家祖上到台已200多年。台湾知名企业家,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1990年11月21日—1996年6月8日)。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财政及经济管理,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