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泽川
《子夜》是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的代表作,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瞿秋白称它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坛上的新收获”。
《子夜》一书的得名还是茅盾先生反复推敲得来的。最初他曾拟了三个名:《夕阳》、《燎原》、《野火》,后来决定采用《夕阳》。《夕阳》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一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以此寓意蒋政权当时虽然战胜了汪、冯、阎和桂、张系的军阀,表面上是全盛时代,但实际上已在走下坡路了,是“近黄昏”了。在茅盾现存的这部巨著的手稿上,赫然竖写着中文“夕阳”二字,还横写着一排英文,其大意是:“黄昏,太阳落山的时候,1930年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夕阳》题名当然很好,寓意深刻,但是茅盾并没有满足,他在回忆《〈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说:“就在我反复推敲那大纲(作者改过三四回大纲)时,我决定把题目由《夕阳》改为《子夜》。”子夜即夜半子时,正当深夜11点至次日凌晨1点之间,既是最黑暗的时刻,又是黎明的前奏。这个书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会使人想起中国社会在新的时代到来之前最黑暗的岁月。把《夕阳》改成《子夜》,不仅使作品主题思想得到升华,也显示了茅盾先生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