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杰
当我审读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25辑“援外专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书稿后,眼前不时闪回着几组难忘的章节。它们像影视剧中蒙太奇镜头一样在脑海里不停地播放。我被几代兵团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感动着。兵团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多年来沉下心来编辑出版的这套资料丛书,无不体现着党史工作者的历史担当和经世致用的严谨态度。
一、“兵团史料选辑”的深远影响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序列,共同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这是新中国屯垦戍边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是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
60多年来,为了新疆的发展稳定,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祖国的安全统一,他们在新疆一手握枪、一手拿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吃了无数苦,做了大贡献。在天山南北,在边境沿线,在沙漠戈壁,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兵团的团场连队、干部战士。老一代兵团人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挖渠引水、开荒造田、治沙治碱、植树造林,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军垦新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革命战斗中,他们是英雄;在生产建设中,他们是拓荒牛;在维护稳定中,他们是中流砥柱。兵团人所作的历史贡献,党中央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
兵团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开发建设边疆的历史;兵团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巩固祖国西部边防的历史;兵团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维护新疆稳定的历史;兵团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兵团60多年的历史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历史。
1991年9月,兵团党史研究室开始编纂“兵团史料选辑”,截至2015年底,已经编辑出版了25辑,将近1500万字。这是一套记载兵团发展史的权威性历史资料丛书,功泽后世。编者按兵团组建、创业和发展壮大等不同阶段选取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分辑出版。各辑以历史文献、组织沿革、屯垦史话、专题资料、珍贵图片、人物传记、回忆录、大事记、图表等栏目,真实记载了兵团履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宣传队任务;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辉煌篇章。
国内外兵团史研究专家学者、全国各大图书馆、兵团老军垦战士及其子女,纷纷来信来函,索要或购买“史料选辑”。
二、“援外专辑”的特点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兵团积极执行国家交给的援外任务。在越南、坦桑尼亚、索马里等异国大地上都洒下了兵团人的汗水、鲜血,乃至生命。1968、1978年,来自兵团的筑路英雄几次进入巴基斯坦,在悬崖峭壁、空气稀薄的帕米尔高原上,用汗水和生命筑就了中巴友谊的不朽丰碑——中巴公路。
近年来,兵团还多次承担国家对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周边国家的援外任务,获广泛赞誉。
为征集兵团援外历史资料,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委派专人分赴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新疆军区档案馆、兵团档案馆、兵团商务局、兵团外事局等部门查阅资料,并提供珍贵的援外资料。兵团援外专家严以绥的爱人及子女;喀喇昆仑筑路指挥部副参谋长陈逸民的女儿;老同志杨化东,等等,都愉快地接受采访,并提供了很多珍贵照片、文稿;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口述史,丰富了专辑内容。在他们身上,无不汇聚了对兵团事业的关心、热爱和期许。
“援外专辑”分为“文献资料”篇、“难忘援建岁月”篇、“图表、照片”篇等。在“文献资料”里,先后收入了我国政府与援助越南、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索马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政府关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复函、会谈纪要、报告、批复通知等珍贵文献。尤其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供销部在1968年12月25日《关于做好新年慰问伤病员、烈士家属、援巴筑路人员家属的通知》、1969年9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给援巴筑路全体同志的慰问信》、1970年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给援巴筑路战士全体家属同志的慰问信》等,至今读起来让人仍感到振奋和温暖。
在“难忘援建岁月”篇中,会读到了《带着总理嘱托在荒谷建农场》《张仲瀚同志对援越工作和发展中越友谊的贡献》《梦中的“当代丝绸之路”》《三次修筑中巴公路》《援巴筑路之歌》《兵团人在援建索马里的日子里》《跨国紧急大救援》等战天斗地、陡生敬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诸多篇什。回顾艰苦卓绝的援建岁月,我们更加深切地领悟到兵团儿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精神,它成为兵团事业接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和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几代兵团人继承和发展人民军队精神,传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祖国和人民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为之奋斗、为之捐躯的兵团人。他们是兵团精神的模范践行者。
“援外专辑”中,许多图表、照片大都是首次公开使用。看到《援巴筑路兵团捐躯人员名录》中,列有捐躯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籍贯、出生时间、工作时间、党团、死亡时间地点原因、死亡时部职别、出国前部职别等信息。当你怀着沉重的心情目睹到记载着罹难的这些兵团筑路者的名录,无不静默、令人唏嘘。不知什么原因,有的捐躯者连籍贯也没有。
这本“援外专辑”,集中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兵团以承担我国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为主要内容的援外历史。兵团参与和筹建的援外项目,大多地处古荒僻野、险山断岭,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兵团援外人员以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神圣的使命感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应该永远铭记他们。
三、拾撷点滴慰英雄
严以绥,中国援非专家组专家、专家组副组长。1963至1970年,受委派赴坦桑尼亚、索马里、加纳、乌干达等国家执行援外任务。
当我们来到石河子大学一宿舍楼,采访已故援外专家严以绥的老伴陈赛玉阿姨时,老人早拿出来珍藏多年的照片和几本采写丈夫业已发黄了的书。她显得淡定而欣然。
在严以绥援外的日子里,陈赛玉带着女儿住在石河子农学院附近一个简陋的窑洞里,每个月只能通一封信,且规定家里和国内的情况不允许对外面说,他们在信里只能互相报平安。
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来到坦桑尼亚,还专程接见了援坦专家。那天在总统府,严以绥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和其他专家静静等候周总理。“小伙子很精神嘛!好好干,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周总理走到严以绥面前温和地伸出有力的手与严以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说。
能在异国他乡感受祖国亲人的关怀,并且还是敬爱的周总理,严以绥万分感动。后来,严以绥抑制不住激动和专家组其他成员一起抱头痛哭起来。
陈赛玉说,专家组成员之所以如此哭成一团,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在周总理到达的前一天,专家组中的一位水利专家在山里勘测时,被一群黑蜂蜇伤,不治身亡。
严以绥去世前是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坦桑尼亚的乌本加农场和鲁伏农场位于非洲南部。土地肥沃,植被茂密。虽然河流丰富但雨季洪水泛滥,旱季又干涸,难以用于农业灌溉,农场开发必须采取钻井用水。自然环境恶劣,毒蜂、毒蛇及蚊虫肆虐。此前,荷兰、法国等国的专家经考察后都断言,此地不宜农业生产。援建农场项目组由农垦部领导和兵团勘测设计分队长严以绥工程师、兵团农学院农业试验站站长吴仁弟农艺师组成,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立即开展水稻种植试验。1966年3月,专家们克服条件简陋、土地原始化程度高、技术人员少等种种困难,终于取得试种水稻的成功。
兵团援建鲁伏农场的人员还有一师医院的陈玉书、一师一团副团长李旺春、二师二十九团团长李炳智、二十九团十二连连长李庆林……
张春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0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乌尔都语,1974年到巴基斯坦参加喀喇昆仑公路的建设,任筑路指挥部联络官、翻译。1987年任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领事,1995年任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政务参赞,2002年4月出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2006年3月,在巴基斯坦国庆之际,巴基斯坦总统授予张春祥巴基斯坦国家最高荣誉勋章——“新月”勋章。
张春祥说,援巴影响了我半生。我当时作为喀喇昆仑公路总指挥部翻译达5年零7个月之久,亲身经历了修建这条公路的艰辛和困苦。在两国历届政府和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培育下,中巴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双边互利合作富有成果。作为一个在巴基斯坦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中国外交官,我从20世纪70年代参与建设喀喇昆仑公路至今,亲身经历了两国关系的许多发展历程,对此深有同感,也深感自豪。
……每当想起那些长眠在群山之中的战友,他们当年大多只有20多岁,想起他们我十分难过。当时的施工条件异常艰苦,雪崩、泥石流、落石随时会夺走援建人员的生命,早期牺牲的援建人员的遗体大多运回新疆喀什市安葬,后来则根据国内有关指示就地安葬。烈士们为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架桥铺路、甘洒热血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鼓舞和鞭策着我。
1978年6月,巴基斯坦人民在喀喇昆仑公路途经的重镇——巴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建立了一座中国烈士陵园。出国人员、旅游者或商人经过这里时,常会停车致敬或上前献花,当他们经过崎岖、高寒、险峻的喀喇昆仑山时,无不为中国筑路员工勇于牺牲的精神而感叹。在巴基斯坦当地,也有人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守候着陵园,修剪花草、清扫墓碑。这些年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和当年的领导和战友相聚。那些长眠在巴基斯坦的烈士们,多年来一般都是在一些节日里大使馆的人员去扫墓,他们在国内的亲属、战友却很难来这里扫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张春祥一直希望能有一天,可以看到烈士亲属来到这里,走一走英雄们修的路,祭奠一下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
喀什城内有援巴烈士墓,当时的墓地里有挖好空置的墓穴。后来得知,喀什陵园那时一直保持有10个墓穴,掩埋一个牺牲的筑路人后,就立即再补充一个墓穴,始终保持有空置的10个墓穴。可见当时施工环境的艰险程度。“看到这样的场面,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胸口像压上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几位老人这样告诉我们。
60多年来,兵团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就是兵团利益,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巨大牺牲,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不仅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而且圆满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国家交给的各项对外援建援助任务。兵团人以钢铁般意志和行动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培植了我国在广大亚非国家的民意基础,还助推了我国发展巩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亲诚惠容外交理念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兵团将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外交战略和国家援外政策,总结经验,发挥地缘和区位优长、体制和组织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当然,历史资料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研究之本。这次援外资料的征集还不够全面深入,没有最新史料的发现,难免挂一漏万。所以,兵团援外的珍贵文献、历史图片、艰苦岁月、成功喜悦和感天撼地的故事,远远不是本辑所能概括的。这正是兵团党史工作者日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作者为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史研究室援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