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回望烽火岁月

2015年12月15日13:53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回望烽火岁月

奔赴抗日前线的贵州草鞋兵,今天还健在的老兵当年也只是十几岁的娃娃。

老兵陆大鹏的军礼依然标准。

曾元三将军(左后三)过江商谈投诚事宜。

曾元三将军摄于1973年。

不管是十年前推出《抗日烽火中的黔籍将士》还是今年推出《黔籍老兵的抗战记忆》、《贵州共筑血肉长城》……对于抗战这段历史的关注,一直是视点的一个特色。毕竟,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长达14年的抗战留给国人太多太多的回忆和故事,我们不能遗忘也不该遗忘。所以,在“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我们在大量的来稿中编发这两期特别报道。

回望历史才能更好的展望明天,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记忆,是我们这个民族前行途中的坐标和纪念碑。而这段历史对于地处大后方的贵州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这场战争,贵州在马蹄声与汽车、火车、战机的轰鸣声中开始走上现代文明之路。在这片土地上,虽少有弥漫的硝烟、惨烈的搏斗与厮杀,但却一样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穿过历史的硝烟,本期我们跟随志愿者的脚步,认识几位抗战老兵,他们早已老去甚至已经逝去,但他们英勇抗敌的故事和不畏强敌的精神不会逝去,本期视点旨在向老兵致敬!因为很少有人愿意上战场,那意味着牺牲;但总要有人上战场,那是为了和平……

永不消逝的抗战歌声

年轻的时候,他们奔赴抗战前线浴血杀敌,九死一生迎来胜利之日。如今,他们华发苍颜,苦难与牺牲的记忆从未忘却。他们感怀抗战的艰辛、胜利的不易,更珍视和平的宝贵。

时光静静地流淌,穿越岁月的河停留在了2015年这个节点。夏末初秋的一个中午,笔者和妻子以志愿者身份给抗战老兵陆大鹏送去六集抗战纪录片《慈利狙击战》光碟,让老兵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在自留地里,90高龄的陆老正握着镰刀麻利地除草。我们上前说明来意后,老人带着我们直奔他家,走在田坎上的他很是硬朗。

时隔一年多,虽然老人耳朵有些背,但精神矍铄,身板挺直,步履稳健,记忆清晰,举手投足间仍显军人气质。他身上依然穿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组织赠送的那件纪念马甲,胸前依然佩戴着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勋章。简陋的砖木结构卧室里,挂着陆老和战友们唯一的一张合影和写有“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功昭日月国人共仰”、“民族功臣,国人景仰;牢记历史,振兴中华”的锦旗。我陪同老人观看纪录片《慈利狙击战》一个多小时,老人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画面。86岁的老伴儿杨秀莲时不时伏到他耳边充当“翻译”。两老携手走过近70个年头,一直甘苦与共。

专注地沉思着,脑海里萦绕回忆起那些烽火岁月,老兵打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陆老现住余庆县白泥镇子营社区后坝村民组。说起年轻时的峥嵘岁月,他神色飞扬、激动万分。1943年10月10日,17岁的他踊跃报名参军,加入了国民党74军58师,奔赴抗日第一线。陆老当时有点文化,在58师司令部军乐队当乐队队员兼号手。一个月后,中日常德会战爆发,国军74军58师奉命在外围阻击敌人,仅在慈利一带就与日军激战12天。敌11军13师团的佐佐木支队兵分两路入侵慈利。敌我双方在猫儿峪、垭门关、通津浦镇遭遇,慈利县守军进行了全面阻击,将日军赶出慈利。

“慈利一仗打得很激烈,有一个兵,一个人就拼了七八个鬼子。我们一起去的有余庆的、瓮安的,共七八个人,活着回来的就我一个。那里的山冈上长眠着我的战友,有生之年我希望能回慈利战场,到战友们的坟头看看。”说到这里,老人沉默良久,眼眶里闪着泪花。说到动情处,老人唱起了一首抗战歌曲,没有《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那么流传广泛,我是第一次听到。

“激扬、激扬,我们是国家的武力、革命的先锋,有钢铁的纪律,大无畏的精神……”

老人一边唱一边打着节拍,我和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吸引。循着歌声,我的思绪回到了当年的战场……那时候,他们都正青春焕发、血气方刚。歌声在清晨的营地里、在行军途中、在冲锋陷阵时刻响起。战士们背井离乡,转战南北,不知道仗要打多少年,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牺牲,他们在想念亲人时会唱起这支歌;倒在阵地上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们脑子里也许还会默默吟唱这首歌。

老人继续在唱:“……我们肩起了救亡的使命、建国的责任。万家岭、上高城,歼灭敌人的劲旅;宁乡城的固守,鸡窝山的攻克,发扬了辉煌精神……”

1947年,部队驻守山东临沂时,他请假回家没来得及归队,从此在家乡生活,养育了4个儿女。部队里的生活,打鬼子的歌曲从此埋在他记忆深处。在周围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当过兵的普通老人。漫长的几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的战友,他在回忆当年的烽火岁月。此情无计可消时,唯一给他慰藉的就是这首歌。直到今天,他还能一字不落地唱完这首歌,足见岁月在他心里留下多么深的记忆。也许直到百年,老兵都不会忘记这首歌。这哪里是一首歌,分明是一种人生态度啊!

我和老人的脸相距不到两尺,相互看着对方。不知是为了让我们读懂他的歌,还是想把什么东西传承给我们,老人就这样一直盯着我,继续唱——

“……58师的弟兄,我们要艰苦作战。前进、前进,冲破敌人的防线,维护世界和平……”

老人的歌声越来越高亢,我的眼里,泪水在奔涌——

“胜利花,胜利花,茶山顶上开满胜利花……左来左打,右来右打,打到日本鬼子回老家!”

接着,老人又动情地唱起了另外一首歌。他说,这两首歌都被称为《58师进行曲》。第一首歌提到战斗主要是集中在华中战场,第二首歌反应的是豫湘桂战役中的场景。就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战斗故事和所取得的赫赫战功,让58师声名远播,师长张灵甫被称为“模范军人”,所在74军被誉为“抗日铁军”。

作为“抗日铁军”的一分子,老兵陆大鹏长期默默地生活在民间。也许在他看来,远离战火,拥有一份天伦之乐已经很满足了。至今,他和生病卧床的老伴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屋里。几个儿女和他一样过着简单的农家生活。在他们心中,父亲是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英雄,因为他打过小日本。

在余庆县走访,我见到了近十个抗战老兵,留给我不同的感动。陆老兵的歌声、他歌唱的神情却更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我想竭尽所能地把他的歌和他的故事告知更多的人,让抗战卫国英雄的精神流传后世!

耄耋女兵的戎马生涯

夏日的太阳晒得岑巩大地滚烫滚烫的。沿着龙江河畔,笔者慕名赶往龙田镇代店村采访抗战老兵黄淑发。老人的家在马路边,几间木房的农家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

94岁的黄淑发祖籍湖南省长沙县榔梨镇,是柏辉章102师306团1营2连的上等兵。战乱年代她随夫从军抗击日寇,参加过1939年9月、1941年9月两次长沙会战、万家岭战役,还参加了日本投降仪式。

得知笔者要来,老人将花白的头发梳理得十分整齐,衣服笔挺,胸口挂着儿媳为她别上的“抗战胜利纪念章”,肩上披着“抗日英雄”绶带,腰背挺直地坐在椅子上。面对笔者的镜头,老人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从军多年,黄淑发亲眼目睹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尤其是日寇对我国妇女儿童令人发指的暴行,让她至今回忆起来仍全身发抖。

1939年,柏辉章率领的102师306团驻扎在湖南省长沙县榔梨镇。当时17岁的黄淑发与306团独立营营长杨光元结识,于是随军抗战,20岁时与杨光元结婚。最开始,黄淑发主要负责部队后勤的食材采购,随着战事吃紧,她也扛起枪杆上了战场。

“长沙会战惨烈得很,第一次会战时八九千人打下来只剩下800人。第二次会战,一个团就只剩下不到100人,很多战友都战死了。”说起战争的残酷,老人禁不住眼圈发红,泪湿襟衫。

让老人记忆深刻的是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四个师团、两个支队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共约12万人,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102师所在的岳阳县草鞋岭、鸡婆岭阵地与日军开展了一场激战。

司令长官薛岳带领他们使用“天炉战术”,将主力部署在湘北,利用纵深的新墙河、汩罗河、捞刀河、浏阳河等构筑多层阵地,加强防御。新墙河上流分为两支,南为沙港,北为油港,草鞋岭居于其间,深处一线的102师306团的各营奋勇抗战,与敌军酣战三天三夜,彼此死伤都很惨重。

“兵不兵30斤,左肩挎子弹,右肩挂大米。”老人说,战争不仅残酷而且艰辛。由于是独立营作战部队,经常是哪里战事吃紧就往哪里赶,急行军就成了家常便饭,“在急行军作战中,长途奔袭经常让体力透支,走着走着就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走。饥渴难耐时看到路边牛脚窝里的水都如获至宝。”

据老人回忆,在九江抗击日军的一次战斗中,她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他们的部队参加完战斗准备休整,晚上部队正在吃饭,黄淑发刚端起碗,突然一颗炮弹掉在她身边,炸得碗里、身上全是泥巴。她情知被敌偷袭,把碗一扔,骑上大马就准备突围。前方机枪一阵猛射,子弹呼啸着射过来,她敏捷地翻身下马,躲过从耳边飞过的子弹,惊出一身冷汗。

“抗战胜利后,我参加了日本人的投降仪式。当时,看着日本女人恭恭敬敬的跪着敬茶,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回忆当年日军投降的情景,黄淑发老人立刻变得神采奕奕。

日本投降后,老人随部队先后在山东泰州、江苏扬州休整了半年,后随丈夫退伍回到岑巩。

如今,黄淑发老人已是儿孙满堂,两个孙女都考上了大学。她与小儿子一起生活,每天在家看看电视,帮儿媳做点家务,尽享天伦之乐。她说,参加抗战虽然经历了许多苦难,亲弟弟在战乱中走失,一双儿女也在战乱中夭折,但她不遗憾,抗击外国侵略者是那时每个人的责任。“现在国家安定,政策也好,没有战争和动荡,不用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了,你们要好好地珍惜。”

抗战勇士的家国情怀

抗战期间,约4500多万中国军人长眠抗日战场。烈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虽死犹生,浩气长存。虽则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却永远定格在人民心中。

自1931年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从东北、华北把战火燃到贵州的独山。为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70万贵州儿女奋不顾身奔赴前线,以血肉之躯同日本侵略者拼死搏杀,谱写了一曲壮烈悲歌!

松桃既是英雄的故乡,邱明、李协民、杨勇臣、杨培、藤久弟等一大批松桃籍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松山战役等,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艰苦卓绝的战争,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熔铸了太多太多有关牺牲、伤痛和荣耀的记忆。如今,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亲历者,那些昔日风华正茂的历史见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鬓发染霜,垂垂老矣。让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公祭死难同胞之际,共同追忆一位历经抗日的老将军——曾元三。

曾元三1908年6月出生于松桃长坪乡柳瓦寨一个没落家庭。年幼时,军阀割据、匪患四起。7岁那年,家产、房屋全部被土匪劫尽烧光。一家人饥寒交迫,只有投靠外公家。自幼聪明伶俐的他读小学时品学兼优,但因家境艰难16岁时便瞒着父母弃学从军,从此踏上军旅之路。

1925年8月,曾元三随黔军第5师新兵开赴四川涪陵。当年年底,黔军第5师改为第1师,他被保送到师部开办的讲习所学习,两年后分配在军部参谋处任上士见习,做军长李筱焱的警卫。

1928年春,43军面临接受中央政府整编,意味着回贵州与周西城争夺地盘。李筱焱从湖北回贵州,一场贵州人民骨肉相残的恶战即将爆发。曾元三目不忍睹这一现实,于是告假离开43军前往南京报考军校。到达武汉,遇上独立第2师罗启疆部队,罗派其任第1团8连中尉排长,后转入第10师杨国祥部,再后来任85师教导队队长、连长、少校营长等职务。

抗战爆发后,独立34旅改编为82师,曾元三被委任为该师245团二营营长,参加武汉保卫战。时值日寇紧攻田家镇要塞,245团前往增援,在田家镇一带与日寇展开激战,曾元三腿部多处中弹受伤,仍坚持指挥作战。

1939年春,曾元三伤愈后回到82师师部军官队。不久升任244团副团长,随同82师参加第二、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秋,82师编入第8军何绍周部,曾元三升任245团团长。

松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主战场。1942年以来,日军在松山的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及马鹿塘等战略要地,连续修筑了7个据点群,其堡垒固若金汤。1943年,曾元三所在的82师调往云南滇南防备。为实现对松山的军事合围态势,歼灭盘踞松山的日寇守军,突破怒江天险,曾元三所部驻扎于怒江东岸。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摧毁西岸日军坚固的防御工事,确保部队顺利渡江,曾元三命令士兵将六零炮炮弹的引信拆掉,用炮弹将渡江用的钢绳打到怒江的对岸。

7月25日夜,245团主力向怒江西岸发起猛攻,摧毁日寇守军,巧取了怒江西岸,于28日开到了腊猛街附近,并奉令攻击阴登山、辰、子、巳、午、寅、卯、三号高地及黄土坡、马鹿塘的日军阵地。245团1309名官兵,442人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为拔掉日军最后一个阵地,曾元三率245团全体官兵佯攻,配合工兵在距松山顶峰日军阵地垂直下部30公尺处挖出两条隧道,装入10吨TNT炸药,把松山顶整个炸翻,阵地上响起了冲锋号,所有日军残敌全部被歼灭。

松山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军威,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首次反攻日寇的伟大胜利。松山战役后,82师番号撤销,曾元三率82师245团的两个营到云南宜良归建103师,改任103师308团团长。解放战争中,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9军103师师长的他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改编,是北伐以来从贵州走出去的十几支贵州籍国民革命军部队中,唯一一支最后成建制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编师。

新中国成立后,曾元三于1950年2月回到贵州工作,先后任贵州省参事室参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协常委,民革贵州省副主委。1986年6月26日在贵阳病逝,终年78岁。

(图片提供 罗胜谟 尚华 倪昌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