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
在世界海战史上,中日甲午海战是进入蒸汽时代以来第一次钢铁战舰之间面对面的交锋,以清北洋水师四艘战舰沉没而告终。
对于中国人而言,每读至此,心中便会泛起难平的悲愤。
然而,国难愈深重处,亦是爱国者的壮烈愈为凸显之处。
1894年,邓世昌与致远舰英勇殉难,带给国人的震撼,绵延至今。多少年来,找到致远舰,成为整个中华民族难以纾解的情结。因为,找到沉睡在深海之中的致远舰,就如同找到这个历尽沧桑的国家的一段重要记忆和一份珍贵情怀。那是不可丢失的记忆和情怀。
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经过考古工作者连续三年的努力,在这一年确认了“丹东一号”的身份,它就是致远舰。
终于,尘埃落定,致远归来。
重磅发现
地点
丹东港海洋红港区
考古单位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成果“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于2015年启动第四次大规模调查,揭露出更大面积与深度的舰体结构,在舰体两侧均发现致远舰采用过的方形舷窗,先后发现三个带“致远”篆书的瓷盘。共发现60个种类150件文物,涉及船上构件、武器、生活物品三大类,还包括60多枚清代铜钱。“丹东一号”被确认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该项目入选“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的调查至为关键
2016年1月14日下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周春水在沈阳参加2015年度辽宁省考古业务汇报会,在进行项目报告时,他语调沉稳地说出这样一段话:“经过2015年8月至10月的调查,我们找到诸多可以确证致远舰身份的文物。2015年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通过分析出水文物,并结合文献档案,可以确认,‘丹东一号’ 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一段简单扼要的结论,让一份穿越两甲子的牵念有了结果。
从怀疑是致远舰到肯定是致远舰,历时三年。从2013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在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实施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其中,2015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
2015年调查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他说:“经最后统计,我们提取的水下文物共计60个种类、150件,另有60多枚清代铜钱。”这些文物涉及船上构件、武器、生活物品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船上构件包括锅炉配件、舷窗、铜牌、电灯罩、衣帽钩、铜锁、木滑轮等。武器装备包括鱼雷引信、152毫米炮弹、5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加特林机枪弹、毛瑟枪子弹等。调查期间还发现了多枚马蒂尼·亨利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等武器。生活物品则有茶杯、鞋底、皮带、木梳、鼻烟壶、印章等。“其中与致远舰身份相关的主要遗物包括: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弹、鱼雷引信和定制白瓷盘。”周春水说。
三大实证锁定身份
自从“丹东一号”有可能是致远舰的消息被广泛传播后,何时能确定其身份,成为公众最关心的话题。面对媒体的追访、公众的好奇,周春水的态度一直非常冷静。因为他知道,考古工作者必须要拿证据说话。
考古工作对于“丹东一号”的身份确认非常谨慎,在周春水的讲述下,确定致远舰身份的证据链条清晰显现出来。
其一,沉没位置。1894年9月17日,清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北部爆发大规模海战,北洋水师先后损失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广甲五舰,其中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舰沉没于交战区,广甲舰则在撤退途中搁浅于大连湾三山岛。“丹东一号”所在位置就在交战区海域,可以判定,它是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舰之一。
其二,体量分析。2014年4月,考古工作者用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探明了“丹东一号”沉舰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明显大于1380吨排水量的超勇舰及其姊妹舰扬威舰。致远舰原排水量为2300吨,考虑到它受炮火摧毁及后期破拆而折损了一些钢材,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质的体量,“丹东一号”铁质遗物1600吨的体量与致远舰的现状是相匹配的。
其三,海图资料。日本方面为获取钢材,对所有的甲午沉舰都进行过长期破拆,致远舰的位置在资料上也有标注。考古队找到一张由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资料(绘于1904年),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就在“丹东一号”附近。
其四,遗物实证。2015年水下考古调查发现的众多实证均指向致远舰。首先是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相吻合。经远舰采取“铁甲堡”技术,舷侧加装厚重的装甲,与“丹东一号”薄薄的舷侧钢板不符。而超勇、扬威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在水下发现了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安装在致远舰及姊妹舰靖远舰的艉楼甲板舱室,超勇、扬威、经远三舰则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再看武器配备,致远舰配备的主要武器装备在“丹东一号”均有发现,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弹、5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11毫米加特林机枪及弹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鱼雷引信一枚,这与其他甲午沉舰也有明显区别。最后,还有三个定制瓷盘或碎片作证。瓷盘盘心印有篆书“致远”二字,外圈是字母,上半圈写的是“CHIH YüAN”(致远威妥玛拼音),下半圈是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均清晰可见。另外,还有一把与瓷盘配套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徽标。
“综合磁力数据、地图资料、调查遗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来源构建起一条证据链,结论是——‘丹东一号’确为致远舰。”周春水强调道。
史说
致远号巡洋舰: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为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
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快的。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致远号和姊妹舰靖远号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
1894年9月17日,致远号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由管带(舰长)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舰队的主力舰吉野号,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由于邓世昌出身茶叶商人家庭,其父在广州搞外贸生意,因此,邓世昌从小学习洋文,并进入教会学校读书。1866年,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招生,开始的主要生源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由于福建生源不足,且学员英文基础不佳,因此船政学堂又到广东、香港一带招收了一批有英文基础的年轻人,邓世昌就是其中之一。从船政学堂毕业后,这批金子般的学员一个个平步青云,很多人“升官”又“发财”,但茶叶商人家庭出身的邓世昌,从小就见过大钱,面对财富,他淡然,有节制。
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在大东沟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壮烈牺牲,被追封太子少保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