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从恢复高考过程看邓小平之“细”

单琴慧

2016年01月29日15: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湘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恢复高考,是1977年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后决心做的一件大事。为办好这件大事,邓小平在谋划思考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同时,还十分关注一些“小细节”。

取消“单位同意”这道隐形报考门槛。当时教育部定的招生原则是“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报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单位同意”会影响很多人的报考,指出:单位同意这一条我看去掉。比如说考生考得好,生产队却不同意,车间不同意,或哪个领导的脾气不好,考生该如何是好?所以“十六字方针”只取四分之三。后来确定的招生方针中就取消了“单位同意”这一条。

放宽年龄、婚姻限制。1977年的招生文件规定:“考生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这对老三届高中学生,特别是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无异于下了一道“逐客令”。因为此时他们大多已30岁左右,而且很多人都有了家室。对于这一批特定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邓小平十分关心。他指出:我们这些制定政策的人一定要为大多数人着想。“文革”10年有多少学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所以要特别关注1966、1967、1968年这三届的高中生、初中生,他们的基础最好,有工作的可以带工资上学。在邓小平的关怀下,高考破例为大龄知识青年开了绿灯。按照邓小平的意见,还为特殊群体制定了“大龄青年,工龄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带工资读书”的特殊政策。这条政策为那些已结婚生子、拖家带口的人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完成学业。

为有志青年打破身份枷锁。1977年教育部最初起草的招生文件,对政治条件规定得很细,罗列了许多由“阶级斗争为纲”派生出来的“左”的条条框框。邓小平对此非常不满,对教育部负责人说,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烦琐。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他还指出,“文革”以来,我们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使我们对人的评价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条条框框,最荒谬的是血统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并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以我们的政治审查就是要给那些被所谓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所牵连和影响的这些有志青年打破枷锁,让他们有个好好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成长的机会。以后的招工、征兵和提干都应如此。最后招生政审条件得到修改,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打掉了当时困在很多人身上的沉重枷锁,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历史的细节往往最为动人。邓小平如果不是完全站在考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谋划政策,就看不到这么细,想不到这么细,也管不到这么细,很多人的命运也将因此受到影响,恢复高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频道精选


珍贵组图:周恩来19张外交经典照片

遵义会议上谁投了“关键一票” 力挺毛泽东指挥红军?

盘点:毛泽东如何评价“延安五老”(组图)

周恩来曾评蒋介石: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

缅怀张万年:彭德怀曾评价他“脑瓜像个活地图”

(责编:张玉、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