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明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突然向金沙江挺进,蒋介石急电令国民党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琮布防堵截。刘元琮的叔父,民国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集结兵力12个团以上,并发动地方势力,扼守金沙江,确保西昌地区防务。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即确定了一条方针:在我军前进路上的西昌、冕宁、越西等地,如有敌人重兵防守,红军用不着进攻,不一定占领,主要是争取先机渡过大渡河。红军先头部队经德昌稍事休息后,继续挥师北上途经西昌。
西昌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世代居住着汉、彝、回、藏等民族,除汉族外,以彝族居多。长期以来,国民党政府对彝族政治上实行“以彝治彝”的手段,军事上派兵围剿,经济上严密封锁、派税派款、残酷剥削,造成当地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由于害怕红军不走西(昌)会(理)大道,改由西面的盐源或东面的宁南前来,刘文辉以“彝务指挥官”兼第20旅旅长邓秀廷部队布防于宁南等地。
邓部到达黄水塘时,德昌已被红军占领。邓秀廷接到防守宁南任务后,即率其正规部队一个团(当时他有一个团驻在康定)及彝族兵5000前往。他们行抵鱼水(宁南境内一个场镇,距西昌100余里),即闻悉前方刘文辉的部队已经溃退下来,立即丢掉防守阵地,向西昌方面撤退。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始终坚持民族平等这一基本方针,在西昌境内历时15天,所到之处,纪律严明,深得各族群众拥护,尤其是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给西昌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西昌各族优秀儿女纷纷参加红军,投入到了革命队伍中。
邓秀廷通汉文,早年曾在川军中干过多年,认得刘伯承。当刘伯承得知邓秀廷在前方布防时,于是写了封亲笔信,派人送给邓秀廷。其主要内容是:红军系北上抗日,路经贵防,不以彝民为敌,彝民打枪我不还击,但路一定要过的。请予考虑。
邓秀廷早就对刘伯承钦佩有加,更自知不是刘伯承的对手。于是,邓秀廷在看信后决定随机应变。他先召集军官开会,告以自己的意图: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赚钱就来,折本不干。他强调:“今天的事情,不比往常,要当心些,没有我的命令,不能开枪。”
邓秀廷把部队在两侧山上刚布置好,红军便来到了。邓秀廷看到红军军威雄壮,军容严整,更是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眼看着红军依次通过。这时有一个彝兵走火开了一枪,引起其他人也打了几枪,邓秀廷立即加以制止。而红一军团始终按照事先的约定,不予还击,而是高喊“汉彝一家”“汉彝是兄弟”的口号,继续前进。就这样,红军顺利地通过了邓秀廷的防区。
不久,有两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到来。邓秀廷的部队因联络布标忘记放在哪个马驮上,布标摆不出来,国民党飞机遂向下投弹,炸死了汉彝士兵几十人。邓秀廷部则向空中开枪,予以还击。随后,邓秀廷把部队撤到离红军更远的冕宁地区。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