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与恽代英烈士对话——为他人创造美满生活,人生才有意义

2016年06月14日13:51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为他人创造美满生活, 人生才有意义

雨花台英烈是青春中国的象征。36岁、27岁、19岁、17岁、16岁,花季少年、花样年华,他们短暂的生命为信仰而绽放,因信仰而辉煌。隔着岁月的长河,跨越迥然不同的时代,重读烈士的生命篇章,今天的同龄人当有何思、何为?听,以下是他们与先烈的隔空对话——

对话人:崔钟 (39岁,南京市话剧团演员 话剧《雨花台》主人公恽代英扮演者)

“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他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同志们,坚强些,我们是为将来的人创造美满生活的战士,我们不要为自己的痛苦伤心。”

……

这些正气凛然的话,是你留下的砥砺人心的名句,也是话剧《雨花台》的台词。为了演好恽代英这个角色,我已经默诵过不下千遍。

一封情报,串联起《雨花台》这部话剧。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天,以你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不惧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不惜一切代价将作战情报送出监狱。坦率地说,在我20年表演经历中,常演反派。而你作为共产党人的一位高级领导,该如何诠释?我没底气,只能一遍遍地读着剧本,也一遍遍读着你的文章,想象你的气场,希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让我了解你、融入你、展现你。

手捧剧本,我惊讶地发现,你被当时的学生称为“圣人”。一方面,你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曾多次领导起义运动,并创办《中国青年》,积极传播真理,成为当时指引青年人的一盏明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你异乎寻常的克己自律。被捕以后,你化名王作霖,在被关押的大半年时间,监狱里面各色人等,居然都没有人去出卖你,甚至自发地形成了一个掩护你的特殊同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崇高精神与人格魅力?

翻阅着你的资料,凝视着你的眼神,我仔细揣摩。平头、眼镜、灰布大衫,分明是标准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但,你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你的人格魅力,来自忠贞不屈的信念。与你同时牺牲的雨花英烈,许多是家庭优渥、饱读诗书的世家子弟,其中不乏见多识广的“海归”、社会精英。但你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共产主义。谁都知道,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年代,选择入党,等于选择出生入死。你们如此坚贞的信仰,从何而来?

带着这个疑问,我融进了《雨花台》一剧中,让你带领我寻找答案。几个月来,我们南京市话剧团剧组辗转北京、天津、江苏演出数十场。每场演出中,最让我心潮澎湃的,就是剧中最后一幕的高潮:

“天亮了,我也累了,送他们上路吧!”审讯官说。紧接着,烈士们一个个走上舞台,每个人一声声地报着自己的年龄:18岁、16岁、26岁……其中年纪最大的你,也只有36岁。接下来,这些最好年华的新青年,庄严地告知观众,我们这些共产党员,为什么要慷慨赴死。而我则用低沉的嗓音,坚毅地复述着你的一段段名句:

“为了更多人的快乐,自己忍受的痛苦是多么微不足道。”

“我们不能像蚯蚓那样,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我们还得在这个社会中生活,要改变这个社会,还得加入这个社会。”

“我走了,这只是暂时分手,你们不久可能先后离开,相信在革命的征程上,我们还会见面的!”

每一场,在说这些台词的时候,我眼中的眼泪都会涌现。舞台上,我们全体演员都控制不了抽泣的声音。台下的观众,常常热泪长流。这慷慨悲壮的最后一幕,每场都会把观众的情绪推升到高点。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首豪情万丈的绝命诗,是你行刑前所作。从牢房押往监狱的刑场时,你面不改色,高唱着《国际歌》。“一项事业,倘若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为之赴死,说明它一定是伟大的。”为什么你们对信仰有异乎寻常的执着?——我想,我已有了答案。

刚开始,没想过话剧《雨花台》能够带给我什么。但这一年来,由这部戏开始,催我重新思考工作、人生的意义。说实话,话剧团的工资很微薄。平时,我们都要靠接演影视剧来养家。但是面对《雨花台》这样的题材和任务,这一年来,我已经推掉了好几部影视剧的出演机会,放弃了比较大的经济利益。人家先烈都能慷慨赴死了,我们怎么还能计较这些微小的个人得失呢?

今年4月,话剧《雨花台》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高校百场巡演的首演,那天也是我39岁的生日。当晚,我妈从徐州老家特地打来电话。老人家激动地说,“人的一生中,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不多。你有机会参演《雨花台》,饰演恽代英,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当时,我眼泪巴拉巴拉直掉。我值了!

这一年来,为了演好恽代英这个角色,我吃饭、睡觉时常常都记挂着台词。当我推着小推车,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在小区里散步时,也会默默背诵着《雨花台》的台词。抬头看,老人在夕阳中散步,孩子在牙牙学语。我的情绪也在新旧时代中来回穿梭。雨花英烈的信仰虽然崇高,但并不空洞抽象。你从来没有脱离这个社会,你一直积极加入这个社会,改变这个社会,图的是为别人创造美满生活。

惭愧的是,如今的生活环境太安逸了,我们这代人不少人都精神“缺钙”。如果你问我:“现在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我该怎么回答你呢?

我想,我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在哪个岗位,首先要完善自我,爱岗敬业,用自身的正能量去辐射别人,那么这个世界肯定会一天天更加美好。像我,作为一名演员,坚守舞台认认真真演好每一部戏,不要沾染社会上的恶习,远离炒作浮躁,不让自己堕落,把正确的导向传递给观众,这就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爱国。

话剧《雨花台》最后一幕,你走向熊熊烈火,最后回过头,向着观众,凝眸,定格。我常常觉得,在那个瞬间,有一个称之为种子的东西,已经留了下来。(记者 顾星欣 整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