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李大钊。本报资料片
《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影印件。(河北省档案馆提供)
开栏的话
一张张褶皱的纸片,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幅幅模糊的照片,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幕幕血雨腥风、烽火狼烟中的真实场景……这里有坚贞的理想信念,这里有大仁大义的家国情怀,这里大写着热血和忠诚。在燕赵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毁家纾难、抛洒热血。尽管历史已经远去,但那些熠熠生辉的身影却从未离我们远去。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从今日起,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与河北省档案局(馆)联合推出“燕赵红色档案”系列报道。我们将同读者、网友一起掀开尘封的档案,发掘真实的故事,共同缅怀那些用鲜血浇灌出和平与幸福之花的民族脊梁、人民英雄。
6月15日,在河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将一张发黄的档案轻轻捧到笔者面前。轻薄纸张上的褶皱就像是历史深处的印记,虽已无法平复,但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这份名为《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档案,是1933年4月23日河北革命互济会在李大钊公葬仪式上宣读的祭文纸稿。它是手写后油印的,看上去很像是一份传单。
这份珍贵的档案可谓来之不易。1955年,中共河北省委等在全省范围征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档案,工作人员在征集上来的几十万件档案中发现了它,并送进了后来成立的河北省档案馆。
“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李大钊同志在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反动统治阶级把他绞死了!”《宣言》开篇就把人们带入一种悲愤难抑的氛围。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年仅38岁。由于反动派的高压统治,他的灵柩一直安放在北京妙光阁浙寺里,停放了6年都无法下葬,当局也不许人们去祭奠。1933年3月,当年被赶回老家的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带着儿女从乐亭回到北平,准备安葬李大钊的遗体,因贫困交加无力操办,便找到北京大学李大钊昔日的同事。蒋梦麟、沈尹默等13名知名教授不畏强权伸出援手,开始为李大钊筹备公葬并捐款。当时,李四光、马寅初、梁漱溟等北大知名教授也都捐了款。后来,在中共北方党组织的安排下,由河北革命互济会负责李大钊公葬仪式的具体事宜。
河北革命互济会是中国赤色革命互济会在河北的分支组织,中国赤色革命互济会是我党在与反动军阀的斗争中为援救受难的革命者、救济烈士家属而动员社会进步人士组建的社会团体。对于举办公葬活动的意义,《宣言》中有详细表述:“我们要公葬李大钊同志,纪念李大钊同志,遂慰劳继续他坚决斗争的精神来扩大反日反帝反国民党运动,扩大民族革命战争。”
河北革命互济会成立了公葬李大钊筹备小组,并进行了周密的准备。4月22日,李大钊的大女儿李星华在《晨报》登出讣告,并由互济会通知公众参加次日的活动。
4月23日清晨,送殡的群众随着李大钊的亲属自动组成游行队列,打出了“李大钊光烈精神不死”“北平青年恭送李大钊安葬”“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等条幅和挽联。队伍从浙寺出发,经下斜街、菜市口,进宣武门,沿途还汇聚了不少的群众。行至西单牌楼朱红柱子下,摆出一张方桌,上摆祭品。之后,共产党员张文海宣读祭文,祭文就是这份《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宣言》缅怀李大钊生平,赞颂他的革命精神,称他的伟大牺牲精神“给了无产阶级战士一个最好榜样”,同时揭露蒋介石勾结军阀张作霖联合反共的真面目,号召工农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斗争。号召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拘捕屠杀工农劳苦群众的白色恐怖,争取释放一切革命政治犯”,并喊出了“李大钊同志精神不死”“拥护中华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拥护共产党”的口号。
《宣言》宣读完毕后队伍继续前行,群情激奋。《宣言》还被印成传单沿途散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后来送葬队伍已逾千人。大家手挽手高呼口号,浩荡前行。还有许多学生和群众自发在沿途摆出祭桌,鞠躬为李大钊送行。
此时,反动军警倾巢出动,冲入送葬群众中间,殴打朗读《宣言》的代表,抢夺撕毁游行条幅。队伍虽被冲散,但仍有不少革命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大声呼喊着《宣言》中的口号,继续前行。军警逮捕了数十名群众和学生。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互济会决定只留下几位同志和李大钊的亲属一道,把灵柩护送到万安公墓下葬。
公葬李大钊的活动轰动一时,社会影响巨大。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朱文通认为:“公葬活动在白色恐怖下宣传了李大钊精神,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伸张了革命正义,鼓舞了革命士气,教育了人民群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今天,我们重读这份《宣言》仍然热血沸腾。字里行间,好像看到了当年悲壮却激昂的一幕,从中感受到了李大钊强大的人格力量和伟大精神,也由衷被那种不畏强权、勇于追求真理的正义力量所震撼。(记者 白玉洁 张向琳 通讯员 宋玉红)
相关专题 |
· 光辉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