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8年抗战,仅有8万人口的沁源县,被日寇屠杀9151人,被拷打致残14250人,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屈服。毛泽东曾称赞沁源人民是“英雄的人民”。7月1日,百岁将军王砚泉向记者深情讲述他亲历沁源军民抗战的难忘岁月——

沁源人民:当之无愧的英雄

李 鹏 卜金宝

2016年07月27日10:29    来源:解放军报

人物小传:王砚泉,河北雄县人,1917年生,1935年参加了北平“12·9”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日子,记者在北京西直门某干休所拜访百岁将军、原昆明军区副政委王砚泉。他告诉记者两句话:经历过战争的人最渴望和平,军人的使命就是制止战争;一将功成万骨枯,应该多宣传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士。

王砚泉早年在北平读书,他的志向是学好本领,将来为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尽一份责任。时局的发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日军把罪恶的铁蹄踏向东北,踏向华北,还要侵占全中国。“偌大华北,竟放不下一张书桌。”血气方刚的王砚泉拍案而起,愤然走上街头,参加声讨日军侵略的“12·9”学生运动。之后,他投笔从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来到太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奔赴抗日斗争前线。

作为历经战火考验的老战士,王砚泉很少讲到自己,令他最刻骨铭心的是和山西沁源人民度过的那段抗战岁月。

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军民与日寇进行了长达30个月的顽强斗争,粉碎了日寇所谓“山地剿共实验区”的图谋,创造了人民游击战争的范例,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扬。

那时,王砚泉任太岳军分区司令部队务科长,主要任务是负责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因为日寇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部队处境十分艰难,几乎没有粮食吃,有时一天只能喝两顿稀饭,有时靠采摘山果野菜充饥。王砚泉带领部队以班排为单位,除掩护群众生产自救外,深入地方党政干部和老百姓家里,宣传毛主席的持久战思想,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一次,他和沁源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朱秀芝分析敌后斗争形势,提出建议:“在沁源围困斗争中,要求以主力部队为骨干,逐步过渡到以游击大队和民兵为主。指挥打仗与下象棋一样,要看到以后的几步,计算到以后的各阶段,最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听了他的建议,朱秀芝和沁源县委的同志都甚为叹服。

王砚泉十分注重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据此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他经过对敌情地形的调查,与沁源县委研究坚持敌后斗争的方案。提出:第一,采取抓游击大队和各区分队扩建的办法,加强和扩大游击队的力量。经深入动员,广大民兵、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加游击队打日本鬼子,到处是父母送儿、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他至今清楚记得,沁源县南峪村青年吴延亮和他的侄子吴某某叔侄俩,跑到怀步峪游击大队部,坚决要求参军。游击队认为他俩年龄小,劝他们回去,等长大了再来。他俩就是不走,非要参加游击队杀鬼子不可。至1943年底,游击队总人数达300余人。其次,加强对游击大队干部的配备与调整。王砚泉建议分区从主力部队、武工队抽调部分干部到沁源县游击大队工作,加强游击大队的领导力量。第三,千方百计解决武器弹药缺乏难题。采取从主力部队中解决一部分,寻找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散失在各村庄的子弹、手榴弹等办法,使游击队员人人手中有武器。在王砚泉等同志的帮助下,沁源县游击大队扩大了,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干部素质提高,在围困沁源日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赓司令员在听取游击队战况汇报时,兴致勃勃地说:“游击队也需要一些机枪,只要机枪一响,鬼子准以为是老八路。”

王砚泉回忆说,在中共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的领导下,沁源军民对进犯之敌展开了英勇顽强的围困战、地雷战,粉碎了敌人无数次奔袭、“清剿”和建立“维持会”的阴谋。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八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日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区的金城汤池。”

这些年来,王砚泉不论身居何位,常叮嘱部属和亲人不能忘记过去。他曾撰文介绍抗战时期沁源人民付出的重大牺牲和沉重代价:在与日军斗争的18个月里,沁源人民被敌杀害3100多人。整个8年抗战,仅有8万人口的沁源县,被日寇屠杀9151人,被掳后生死不明1573人,被拷打致残14250人,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屈服。他深情地说,毛主席称赞沁源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沁源人民当之无愧。

弹指一挥间。抗战胜利已经70多年了。回想当年的一幕幕往事,将军一言以蔽之: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