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铁军:严守党的纪律

2016年07月28日08:52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铁军:严守党的纪律

李克才的检举揭发,掀起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场反腐肃贪风暴。图为刘青山、张子善公审大会现场。资料片

阅读提示

从“服从党的纪律”,到“坚决执行党的纪律”,再到“严守党的纪律”,遵守党纪这一要求在建党以来几乎所有版本的入党誓词中,贯穿始终,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明确。

严守党的纪律,是党员的基本义务,也是贯彻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正是因为有了严守纪律的保证,我党才锻造出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正是严守纪律的信念,让一位主政一方的我党高级干部,在革命取得胜利后,亲自下令依法处决了自己曾叛变投敌的亲侄子;

正是严守纪律的决心,让一位嫉恶如仇的老党员,冒着被诬反党的危险,公开举报了自己的上司,拉开了“新中国反腐第一案”的序幕;

正是严守纪律的理想,让一位执纪执法战线最前沿的纪委书记,始终置个人名利、安危于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全国闻名的“黑脸”。

他们,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激浊扬清,坚守底线,恪尽职守,无私无畏,用行动印证了自己的誓言——

嫉恶如仇,坚决与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作斗争

1951年1月的一天,河北省人民政府。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杨书琴好歹是你的亲侄子,你真的就忍心见死不救吗?”一位中年妇女一边哭一边哀告。

“救谁?书琴反革命杀人,国法难容,罪有应得!”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秀峰回答。

“杨老真的是大义灭亲呐。”60多年后的今天,谈起杨秀峰当年亲自下令枪毙亲侄子的事,耄耋之年的财政部离休干部、时任杨秀峰秘书的赵秀山老人仍敬佩不已。

1950年冬,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接到有关部门反映:自己胞弟杨碧桐之子杨书琴参加革命后,曾于1947年在冀东叛变投敌,并带着敌人杀害我地方干部。此时,杨碧桐已经去世多年,而杨书琴是他唯一的儿子。

接到消息的杨秀峰没有犹豫,立即派人到冀东协同司法部门进行调查。不久,案情查明,杨书琴被当时的迁安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呈报河北省人民法院。

“时任省法院院长的杜佩珊接到案卷后,感到有些为难,立即到省政府向杨秀峰请示。”赵秀山回忆。

杨秀峰看了迁安县人民法院的审讯笔录和揭发材料,严肃地说:“杨书琴虽然是我侄子,但他犯了反革命杀人罪,应当处以死刑。不能考虑到是我的亲属,就徇私枉法——那样做,我们就成了人民的罪人。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我是共产党员!”说罢,亲笔在案卷上写下“批准”二字。

我们无法想象杨秀峰此时内心曾有怎样的痛苦,但面对前来说情的弟媳时,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人民的干部,就是认法不认亲。”

最终,杨书琴被执行了死刑。

在亲情与党纪的天平上,杨秀峰选择了后者。

不到一年之后,另一位共产党员,在面对个人前途与严守党纪的抉择时,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1951年11月21日,中共河北省委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在召开。在讨论过程中,一位代表突然站起身,当着800多名代表的面,公开检举了当时的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子善的贪污腐败行为,引起全场轰动。

被称为“新中国反腐第一案”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案由此被揭发。

这位检举者,就是时任天津行署副专员的李克才。

“嫉恶如仇。”2016年7月15日,回忆起父亲当年的“惊天举报”,李克才的三儿子李秋风脱口而出的是这四个字。

“父亲一生为人耿直,眼里不揉沙子,最看不惯贪污腐败。”李秋风说。

1937年,年仅20岁的李克才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行唐六区、八区区委书记,滦丰县县长,冀东十五行署专员等职。1949年7月,李克才调任天津行署副专员,成为时任天津行署专员的张子善的副手。

在天津行署,李克才目睹了刘青山、张子善二人相互勾结,利用职权盗用飞机场的建筑款、救济水灾区贫民款、河工款、干部家属救济款粮等贪污腐败行为。

“刘青山、张子善都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党员,也曾有面对敌人的屠刀、监禁而不退缩变节的经历,为革命作出过很大贡献。”李秋风说,看到他们这样腐化堕落,李克才十分痛心。“作为下级,他多次劝阻二人,但二人依旧我行我素。”张子善甚至曾专门交代给下级,有些事“不许让李克才知道”。

李克才的规劝不但无效,反而引来了对方的排挤、打击和报复,心情一度十分苦闷。“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十分压抑,吃不下、睡不着,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李克才的夫人李冰生前曾如此回忆。

万般无奈之下,李克才选择了公开举报。

李秋风告诉记者,当时对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行为不满的人很多,但李克才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作为副手,公开举报两位党的高级干部,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很可能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甚至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

然而,李克才还是站了出来。

1952年2月10日,经毛泽东亲自批准,刘青山、张子善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案件的发生和处理,直接推动了全国性“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兴起和深入发展,掀起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场反腐肃贪风暴。这一案件,也成为教育全党的典型案例,在其后的几十年间,教育和挽救了大批处在腐化、堕落边缘的干部。

几十年后的改革年代,一位和李克才一样出身基层的河北干部,再次因为坚决反对贪污腐败,为人们所熟知。

他就是被人们称为“黑脸”的省纪委监察厅原正厅级纪检员、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瑞峰。

从1991年到2009年,从永年县纪委到河北省纪委,姜瑞峰在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了整整18个年头。每接手一个大案要案,姜瑞峰就要面对一张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但他从不叫难。

“难案?让姜瑞峰上。没有他攻不下来的案子,没有他顶不住的压力,没有他镇不住的腐败分子!”时至今日,河北省纪委一位领导回忆起姜瑞峰时,仍赞叹不已。

在姜瑞峰担任市纪委书记的1997年到2006年间,石家庄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0221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6880万多元。

“父亲很少提这些工作上的‘成绩’。反而,到石家庄市纪委上班的头一天,他看到机关门口慕名而来的下跪者,心里觉得难受,觉得是莫大的耻辱,并由此‘憋’出了‘大街接访’‘干部下访’的创举。”姜瑞峰的女儿姜玉霞说,父亲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干的是纪委书记,月拿国家俸禄,日食人民小米,腐败不除,良心何在!”

严于律己,打铁还需自身硬

1994年夏,一个叫瑞克的美国人,来到李克才家。

他是李克才赴美留学的女儿李霞的丈夫,这个家庭的一位特殊家庭成员。

这是李霞第一次带丈夫回国探亲。在沧州岳父母家里,瑞克惊诧不已。他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自己这位在中国赫赫有名的“高干”岳父,家里竟是那样“寒酸”——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李克才历任衡水副专员、沧州地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北省顾委常委(副省级)。从到沧州任职起,直至2001年去世,李克才和老伴儿一直居住在沧州地委家属院36排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房里:一个极其简单的小院,两室一厅的住房,简单的水泥地面。总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客厅里,局促地摆着几张样式陈旧的沙发,茶几上挤放着几把早已老旧过时的塑料水壶。一台17英寸的老式电视机,已经看了十来年……

“父亲一生,两袖清风,始终严格自律。”李秋风表示。

李克才离休时,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一辆专车。李克才却说:“公车不能私用,这是党的纪律。真要配的话,老干部们都可以用。”就这样,他的专车就成了离退休老干部们的“公车”,唯独自己家里人不能使用。

“当时我自己家在保定,每次带孩子回沧州看老人,都是自己倒车去、倒车回,节假日这一趟折腾下来,少说得七八个小时,可父亲从来没提过派公车接送小孙子。”李秋风说,“车都不让用,更别说为我们子女谋什么前程了。从我们小时候开始,他就对我们要求极严,经常对我们说,‘好好学习,将来靠个人的本事为国家做事,甭指望我帮你们。’”

把自己的待遇要求降到最低,对自己的个人要求提到最严,曾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共同本色。

“杨秀峰大义灭亲的故事在河北大地被广为传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秀峰对待自己和家人同样严格。”赵秀山告诉记者。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作为冀南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杨秀峰和根据地的党员干部一起节衣缩食,一再降低生活津贴标准。

“冀南行署成立前,县级工作人员每月津贴为5至20元,行署成立后降为5元。1939年7月1日,行署根据当时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又再降为4元、3元、2元三级津贴制。当时已经40多岁、任行署主任的杨秀峰同志身体力行,不要任何额外照顾,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常常和行署干部一起,蹲在风沙迷漫的露天地里就餐。”开国大将宋任穷曾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

对此,邓小平当时曾对杨秀峰有一句评语:“文官不要钱,武臣不怕死——杨兼而有之。”

1942年,组织上把杨秀峰7岁的儿子由敌占区接到太行山根据地。见到分别多年的儿子,杨秀峰非常激动,但在生活上,他却绝不肯为孩子谋一点私利。孩子生日那天,工作人员设法找了二斤面,包了一顿素饺子,吃饭时杨秀峰一见就问:“今天食堂都吃饺子吗?”听说不是,他立即叫工作人员把饺子端走。

家里人解释说:“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就让他吃了吧!”杨秀峰却语重心长地说:“我身为负责干部,自己作出的规定自己不执行,家里的人都说不服,怎能说服群众?”最后,杨秀峰硬是把饺子送给伤病员吃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中时刻不忘的真谛。

“欲将执纪如山,势必廉洁为先。”这是姜瑞峰自勉诗中的两句话,也是他廉洁自律的真实写照。

在石家庄市纪委任职时,每到节日,姜瑞峰都特意让市纪委派工作人员到他家值班,一值就值到夜里11点以后。凡送礼者一概婉言谢绝,拒不带回的,由工作人员送回机关。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姜瑞峰积劳成疾,曾几次住院治疗。每次出院后,他都将同事们看望时带的各种营养品全部交给市纪委办公室,用于看望老干部和生病的机关干部。

“纪委干部腰杆硬,才有资格监督别人”!曾和姜瑞峰共事多年的石家庄市纪委宣传部部长董书阁至今记着“黑脸”的这句口头禅。

“在我的记忆里,爸爸这么多年只收过一次礼。那是他去山区巡访办案时,一位大娘带给他的一篮子鸡蛋。他回来之后跟我们说,这个要收,这是母亲般的关爱,拒绝它就是伤害大娘的感情。”姜玉霞说,事后,姜瑞峰很快就把自家买的鸡蛋装满老大娘的那只竹篮,专程给大娘送了回去。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我和姜书记共事多年,现在想想,居然没有在一起吃过一顿饭!”石家庄市交通局纪检组长、曾在石家庄市纪委和姜瑞峰共事多年的李惠来说,“姜书记几乎不接受任何公务宴请,更不用单位的钱吃饭。他最爱吃的就是从家里带来的、爱人给蒸的大包子,办大案要案时,经常在路上吃个自带的包子就解决了。”

不忘初心,坚持理想信念

2001年3月,在石家庄市纪委的机关大院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认亲”仪式。

来自平山、行唐、灵寿、赞皇、井陉和省会市区的39名家境贫困的中小学生,分别与市纪委机关干部职工结为“亲戚”。从此,他们将得到资助,完成学业。

想出这个点子的,是素来以“办法多”著称的姜瑞峰。

对违法违纪分子,姜瑞峰有一张“黑脸”;对普通干部群众,姜瑞峰却始终抱定满腔“柔肠”。

“干部与民‘结亲’,不仅仅是为了给困难群众排忧,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项活动,让我们的干部进一步了解百姓疾苦,受到廉洁奉公教育,使心灵得以净化。”

姜瑞峰任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后,便要求市县两级相继成立了下访工作队,坚持深入农村、深入现场调查解决问题,并在下访中了解到一些群众的实际困难。

“我一直觉得,父亲那种嫉恶如仇、一心为民的性格,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姜玉霞表示。

姜瑞峰的父母都是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作为烈士子女,15岁时,姜瑞峰受政府照顾,当上了魏县工商局的市场管理员。从那之后的40余年间,无论身在何种岗位,即便多次面临歹徒的恐吓、仇人的报复,姜瑞峰也从未动摇。

“绝不让老百姓戳着我的脊梁骨骂共产党!”这,就是姜瑞峰的“初心”。

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秀峰委托当时的秘书周贤奇,给自己曾战斗过的广宗县杜家庄村寄去了一个私人包裹。

原来,1963年大水过后,杨秀峰得知杜家庄村的果树荡然无存,专门为这个尽是流沙地、不宜种粮的老区村联系了18000棵苹果树苗。十几年后,富裕起来的乡亲们感念这段情义,特意去信汇报果树的长势,顺便给他捎去了一点红枣和小米。

84岁的杨秀峰接信后十分高兴,却没有收下乡亲的礼物,他在回信中写道:“在过去抗战的艰难岁月里,老区的人民为保卫祖国,为人民革命事业做了难以形容的牺牲。这是与同志们一块战斗、生活过的每个同志都难以忘怀的。您们的深情厚谊,我完全领受,遵照党对干部的谆谆教导,捎来的具体礼物我不便接受,恳切地希望并相信您们一定会谅解……”

“从五四运动开始,杨老就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30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已是大学教授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敌后抗日。救国救民、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正是他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赵秀山感慨。

如今,在沧州的一个普通公墓里,有一块特殊的墓碑,碑上没有墓主人的名字,只是简简单单地刻着这样一句墓志铭——“生于国难驱倭寇,终于盛世做清官”。

他没有在墓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却在78岁高龄时,亲手在举报时任河北省委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的平义杰的检举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一个老共产党员 李克才”。

通过这一举报,1995年5月,中纪委严肃查处了平义杰为追求个人享受,用公款长期租用高级轿车和无偿使用公物的错误,决定给予平义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批准撤销其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职务。

李克才又一次震惊了全国。

“父亲出身贫苦,作为从山沟里走出来的穷苦人,他曾说自己当年最大的理想,就是让河北省的老百姓每人每年搞到450斤粮食。为老百姓办事,让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是父亲的初心。”李秋风说。

“对照杨秀峰、李克才、姜瑞峰这些优秀党员干部,反观近年来落马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发现,那些违法违纪的干部,无一例外的存在理想信念淡漠甚至丧失的问题。而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正是从党的高层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党的优良传统。”省委党史研究室信息资料室主任冉世民表示,当前,在党中央铁腕反腐的大背景下,制度建设固然重要,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也必不可少。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不忘初心,就是在告诫党员领导干部,不应该忘记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冉世民说,另一方面,也要把理想信念宗旨变成对党员干部进行约束的纪律规矩。“《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经重新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也已审议通过,只有严守纪律、严格执纪,才能把党管理好,让老百姓拥护和支持。”(记者 王思达)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