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转战云南:丹桂香飘金沙江

吴义国

2016年08月24日07: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湘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红军西进云南与巧渡金沙江要图

红军在云南写的宣传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丹桂花初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云南昆明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隐身在一大片普通的民居中,要不是大门上那颗红色五角星,很难找出这个纪念馆与老百姓房屋的区别。“这里是中央红军过境云南最具代表的纪念馆之一,每年前来参观的人不少,今年突破了15万。”馆长马继功介绍说,“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中央红军送给云南人民的第一份礼物

“柯渡一条槽,雁过要落毛。”登上不远处的山顶,柯渡镇尽收眼底,虽然镇子像一颗绿宝石镶在盆地里,但地势十分险要。1935年4月,正是野山茶、板栗花开遍山岭的季节,“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路经这里,红军总部和党中央机关就驻扎在柯渡坝子里的丹桂村”。至今仍被传为美谈的是,红军的到来,没有出现之前老百姓经常见到的“兵过村败物亡”的情景,而是为他们送上了第一份礼物:“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红军的宗旨和民族政策。”消息一传开,四乡的各族穷人一片欢腾,军民亲如一家。

“这个小小八音钟,是红军与老百姓亲如一家最生动的物证。”马继功指着纪念馆陈列的一只老旧的八音钟说,“八音钟虽然早已不再响动,却在时刻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时刻记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毛主席在这里(杨家郎家——笔者注)住下后”,他的警卫员陈昌奉住在隔壁。夜深人静时,陈昌奉听到一种叮叮咚咚很好听的声音,起来一看,是杨家郎家的一只精致优美的八音钟在打点。陈昌奉想,毛主席经常工作到深夜,用这个提醒他注意休息再好不过,而且带上它很方便,于是将八音钟悄悄塞进挎包带着上了路。“队伍奔走240里来到金沙江皎平渡口,毛主席发现了这只小钟,非常生气,责令陈昌奉将小钟送回去”。当时,军情紧急,山高路远,立即送回不太现实。不得已,在陈昌奉接受批评并深刻地检讨后,“毛主席才同意把小钟存放在金沙江边的一户农户家中,委托他家想办法将八音钟送还原主”。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征集到了柯渡纪念馆。

领袖率先垂范,战士纷纷效仿。在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外临时展览厅里,我们看到了一张60多岁大妈刘美兰在向学生讲述“一根拐杖”故事的照片。1935年,红军来到富源县布吉村,双目失明的大爷刘晓祥带着年幼的女儿到山上躲避,巧遇红军。红军把他留下来,并住在他家里,为他挑水做饭修房屋,还跟他讲“红军是人民的队伍”的道理。临行前,一个红军战士把从江西带过来的一根拐杖送给刘晓祥,说:“老板,你眼睛不好,这根拐杖送给你……拿着它就像看到我们一样,我们很快会回来的。”这根拐杖,刘晓祥一直舍不得用,把它当作传家宝收藏起来。临死前,刘晓祥把这根拐杖当作嫁妆送给女儿刘美兰,让她一辈子牢记红军的恩情……

“在富源县,一个铜板的故事也很有名。”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温铁毅介绍说,“大树脚村有个叫方有娣的大妈,至今保存着一个红军给她的铜板。”1935年4月,红军路过方有娣所在的村庄,方有娣挑了一担水在路边给红军喝,一个伤员喝完水后递给她一个铜板,方有娣死活不收:“水值几个钱,哪有卖水的道理?”伤员连忙说:“我们红军有纪律,你不收我们就不喝你的水了。”方有娣只好收下。后来,她请两名战士在路边放了两口缸,让每个路过的红军都有水喝,她也收到了一些铜板和一件棉衣、一条毛毯。后来,这些东西大多被“伪保长”以“通共”的名义搜走了,但她还是设法留下了这个铜板,一直珍藏到现在。

在柯渡采访期间,笔者有幸观看到情景剧《小英雄肖粉香》。故事讲述红军长征来到寻甸,攻打县城时,出身贫苦的13岁小姑娘肖粉香,帮助红军抓获了当时国民党县长李荆石。后来,国民党卷土重来,在寻甸县城东门外一个叫马三棵的地方,残忍地将肖粉香枪杀了。肖粉香,虽然只是寻甸县城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但“她觉悟高、恩怨明、敢作为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代寻甸人,她的故事载入寻甸史册,不会被岁月淹没”。

“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要想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在柯渡,几乎人人都会唱这首歌。78岁的饭店老板张霞英说:“我们从小就会唱这首歌,这是当年红军经过时留下来的。”

龙云给红军“献”地图

1935年2月,鉴于川军前后围追堵截,红军已经无法实现原来确定的北渡长江、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目标,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临时决断,改在云南、四川、贵州高原山区,灵活机动作战。这支长途行军、疲惫不堪、饥寒交迫的队伍,经四川叙永县的石厢子、水潦,进入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

得知红军在扎西集结,蒋介石和龙云像闻到鲜血的苍蝇,率军狂扑而来,企图将红军消灭在这个狭长地带。处于围困之中的中共中央处乱不惊,于2月9日在扎西召开了由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红军总部及部分军团负责人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用敌变我变的原则指导军事行动,明确指出了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方针”。就在当天,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发布了相关作战命令。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处长应细飞说:“从那时开始,红军就没打过败仗。”

扎西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再两渡赤水,让摸不清红军去向的蒋介石忽而飞昆明,忽而抵贵阳,手忙脚乱地部署堵截红军。转战于川滇黔边区的红军灵活机动,大踏步挥师西进,再进云南。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钧在日记中写道:“是日,敌军分数路追我,我都转移到外线,以便作战,分头找大小路急进。”

红军转战入滇,蒋介石心急如焚,一心想堵红军于滇外的龙云更是寝食难安。就在红军入滇的4月23日,国民党中央军先头部队周浑元纵队,也到达了黔滇交界的黄泥河。“毛主席指挥军委纵队干部团,协同殿后的红五军团(一部),”当过兵的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张李明指着军事地图上的寡妇桥兴奋地说,“在这片丘陵地带设下埋仗,歼灭了周浑元一部。”与此同时,红一军团二师五团配合红三军团一部,在富村、沙寨一带阻击尾随而至的安恩溥旅,歼敌百余名。一次次伏击和阻击,为中央红军摆脱敌军围困迎得了宝贵的时间。

4月24日下午,龙云又将身边的李崧独立团派往沾益、富源一线堵截。红一军团担任前卫的一师二团到达白龙山地带,与李崧独立团遭遇。是夜,红军在正面佯攻的掩护下,在暗夜里迂回侧击,打得李崧余部“星夜逃窜”。4月25日,中央红军发出了《关于消灭沾益、曲靖、白水之敌的指示》。有趣的是,也是在这一天,蒋介石训示部下说,“此次匪入滇境,山峦重叠,道路崎岖,给养困难,气候险恶,瘴雾弥漫,必可消灭残匪于此滇黔交界之中”。然而,令蒋介石意想不到的是,迎接他的又是迎头棒喝:李崧部被红军围困,伤亡200余人,“深夜逃入曲靖城”。这是红军第二次入滇以来的旗开得胜,使红军军威大振。而此时坐镇贵阳的蒋介石除了震惊还有困惑,他曾经在昆明思索3天,写下了“剿匪”的要领心得,现在看来,无疑成为了笑柄。他把“要领心得”撕得粉碎,他的下属们又一次被训得“狗血淋头”“斗志全无”。

在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毛泽东居住过的杨家郎家广式楼房的石库门上,写着一副对联:“居丹桂运筹帷幄,渡金沙用兵如神。”扎西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军事上变得更加从容,就连一直叫嚣着要置红军于死地的滇军统率、时任国民党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也居然向红军“献”上了红军最需要的军事地图。

进入云南,军用物资匮乏一直困扰着红军将领们,就连毛泽东、朱德都没有一份精准的军事地图。4月27日,红军主力部队进入曲靖县城时,由于县城守敌已被我军围困,大部队经公路向昆明疾速前进。当中央军委纵队行至曲靖至马龙途中,到达西山乡关下村(缅甸坡)时,公路上尘土飞扬中驶来一辆国民党军用卡车,车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标识依稀可辨。军委纵队作战参谋吕黎平和侦察队队长陈育才,率队伍隐蔽在公路北侧水中。汽车越来越近,战士们听到投入战斗的命令后,旋风般地围了上去,俘虏了司机和带车的国民党军官。经审查,带车军官是国民党“剿匪”第二路总指挥薛岳的副官,是向龙云索要了云南地图回去的,“龙云本来要用飞机送,但因飞机驾驶员突然生病,只好改用军车押送”。宣威火腿、普洱茶、1000包另400瓶云南白药……这次红军缴获颇丰,正好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最为珍贵的是缴获了20份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朱德得知消息,高兴地马上通知到了各军团负责人。

这些缴获的战利品送到红军总部,首长们饶有兴趣地谈论龙云“献”地图的事。周恩来笑着说:“敌人真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缺什么就送什么,而且还不要任何报酬,我们正为地图发愁,就送来了地图。我们的伤员缺少医药,也就送来了医药。”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则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咸谓三国时刘备入川系由张松献地图,此番红军入川,则有龙云献地图。”老百姓也对此事津津乐道,还编了一首民谣:“四月里来豆花香,工农红军过盘江。军阀龙云吓破胆,急电薛岳来帮忙。又派专车又送礼,喇叭嘟嘟跑贵阳。送去茶叶和火腿,还有地图一大箱……军阀官僚和买办,都是运输大队长。”

中央红军没有辜负龙云的“美意”,拿着他“献”的军用地图“乌蒙磅礴走泥丸”,连克马龙、寻甸、嵩明,几天后的5月9日,从皎平渡口顺利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红军带给云南最美的春天”

“与红军过云南的英勇善战一样被云南人民怀念的,还有民族宗教政策。”应细飞介绍说,“云南地域辽阔、山高路险,而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大多数信仰宗教。红军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形势需要的宗教政策,既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也为今后党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以说,这些政策,是红军带给云南最美的春天。”

长征初期,受到王明等“左”倾思想的影响,党和红军在民族宗教政策上也有过“左”的错误倾向。来自瑞士法语区的薄复礼(原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波斯哈特?皮亚吉特,又译勃沙特)就曾经受到过红军“不公正的待遇”,他在回忆录《神灵之手》中写道:“1934年10月1日……我们与凯威尔?海曼牧师夫妇及家人在返回时……途经黄平老城旧州,我们兴致勃勃地爬上一座山包,但是还没等下山,树林中突然冲出持枪的红军六军团长征先遣队官兵,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偶遇改变了我此后的传教命运,从此开始了让我永生难忘的18个月近万里艰苦的随军行程。”红军俘虏了薄复礼,希望“索要一些赎金”,强行令他“随军”。后来,在与薄复礼接触的过程中,红军逐渐改变了看法,没要一分钱把他释放了。虽然薄复礼对红军的所作所为,由反感最后到认同、感动,还写了向西方介绍并赞颂红军的回忆录,但那件事给中央红军的领导们提了醒。

云南信教的少数民族很多,而且各不相同:藏、土、纳西等族信仰佛教(主要指藏传佛教),苗、彝、纳西、傈僳等民族中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白族、瑶族信仰道教。此外,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图腾崇拜也比较普遍。“左”倾民族宗教政策在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越来越行不通”。基于前期民族宗教政策实践的经验教训,“毛主席就提出宗教政策必须遵循宗教的发展规律”,对信教群众采取团结、教育、引导的态度,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4月10日,红军在川滇艰苦转战,依然高度重视民族宗教政策,红军总政治部创办的《红星报》上刊登了《注意争取夷(彝)民的工作》一文,指出“现在我野战军已经到达了夷(彝)民的地区,争取夷(彝)民群众,发动他们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柯渡镇回辉村清真寺保存着一幅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回家(指回民——笔者注)工农群众利益!”今年55岁的回民刘彩汉在清真寺旁开了一家小饭馆,他回忆说:“听我爹讲,1935年,红军来到我们这里要攻打昆明。毛主席就住在我们村,朱总司令接见了我们的回族首领,还拿出一些银元,送给阿訇维修清真寺,让人把这幅标语写在清真寺外墙上。”“写标语是做民族工作最直接的途径。”马继功接着说:“你看得到的,我们这里‘打土豪分田地’、‘尊重回民同胞风俗习惯’等标语随处可见。老百姓看到标语后,就纷纷回来了。”在柯渡镇采访期间,果然发现沿途标语数不胜数,如“彝民们团结起来,不交租、不还债”“一切彝族平民,都是骨肉兄弟”“红军保护土司头人生命财产”“各民族联合起来,各民族团结起来”“优待少数民族,保护信仰自由”“保护土司头人生命财产”等。

“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彝族人邹红强对少族民族宗教风俗的研究比较仔细,他告诉笔者,“宗教活动场所对于宗教徒来讲是极为神圣的地方,不尊重这些就会伤害民族感情。”那时候,有一个新战士由于刚入伍不久,对红军的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还不太了解,对穆斯林的宗教和风俗一无所知,无意中把猪肉带进了清真寺,回民和阿訇看见了很有意见。这事上报到朱德总司令那儿,朱老总当即对那名战士进行了批评,并亲自向回民同胞赔礼道歉,保证不会再有不尊重回民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并立即命令司令部参谋派战士在清真寺门口站岗。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这样描述:“我等在柯渡经过时,有几十里路都系回民所居。风俗习惯,亦如江浙之回民,有清真教堂。红军之五军团中亦有不少甘肃之回民,故与回民感情极好。红军亦极尊重回民之教堂,红军领袖朱德亲自到清真教堂与其教民首领谈话。次日教堂的回民与红军感情甚好,且排队欢送,并有几十回民加入红军。此辈回民加入红军之后,红军为之单独成立回民队伍,一切风俗习惯饮食起居,悉照回民原有习惯。”

站在朱德曾经住过的房屋外,可以看到数棵甸桂正生机勃勃。当年迎接红军的板栗花、油菜花开了又谢,当年与朱总司令交谈过的阿訇也已归真,参加红军的回民班战士已全部去世,只有“铭刻在柯渡人记忆深处的红军故事和红军精神,是回民们永远难忘的情愫”。

“有令必行,红军长征在云南时执行民族政策规定特别严格。”作为少数民族,张李明说起这些来神情特别严肃。在向马龙行军途中,周恩来的警卫员看到周恩来因工作太累日益瘦弱,就到老乡家找东西,好不容易在一个没人的彝族老乡家找到一点苞谷和10多个鸡蛋。他想,这下可以给周恩来补补身子了,“高兴得走路都一蹦三跳”。没想到,鸡蛋还没煮,这事就被周恩来知道了,周恩来十分气愤,亲自向他讲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大意义,责令他立即把东西送回去。几经劝说,最后周恩来勉强同意给老乡写封信说明原因,并亲自点清要留下的钱数,让警卫员送到老乡家取得谅解方才作罢。

军爱民,民拥军。在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个草编的提包,这个普通提包原来的主人是一名牺牲了的红军连长。1935年2月,中央红军路经威信,负伤的张连长寄住在青杠林陶大妈家中,在陶大妈的精心照护下很快痊癒。不久,张连长被捕了,被迫“陪斩”的陶大妈悲痛欲绝,只得将张连长的提包收藏起来作为纪念。这个提包后来辗转被征集到纪念馆,成为老百姓拥护红军、怀念红军的见证。

今天的柯渡丹桂村一片宁静,然而站在村口的一个小山坡上,笔者思绪万千:仿佛感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在这里挑灯夜战部署巧渡金沙江时运筹帷幄的气势;仿佛听到红军重创滇军的冲锋号角;仿佛看到红军不损一兵一卒渡过金沙江的从容与豪迈……正如朱德元帅之孙、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将军,在2016年1月29日参加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云南80周年研讨会时所说:“来到寻甸内心百感交集,这是一片充满太多珍贵记忆的土地。面对着寻甸,仿佛看到了80年前红军长征过寻甸时的战斗场景。红军长征造就的伟大精神穿越80年时光,依然具有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

频道精选


长篇连载《长征记》

重温长征故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习仲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段往事

陈云长征路上“失踪”之谜

毛泽东的黄河之行

将帅奇才——徐向前传奇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