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董振堂:长征“铁卫”

2016年09月02日08:48    来源:河北日报数字报

原标题:董振堂:长征“铁卫”

董振堂(资料片)

编者按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穿越80年历史烟云,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勇夺胜利的精神动力。本报今日推出报道,介绍参加过长征的河北籍最高级别将领——董振堂的英勇事迹。董振堂“对党忠诚、义无反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燕赵儿女在新长征路上,凝聚力量,砥砺前行,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1931年12月14日夜,宁都城门上的三声枪响,让董振堂的人生轨迹彻底转了个弯。

枪声,是这位国民革命军旅长的宣言:“暴动当红军!”

拉起1万7千官兵,扛上2万件枪炮,董振堂头朝共产主义,义无反顾扑身而去。

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什么“不准抵抗”……董振堂“弃强投弱”的惊人之举,理由只有一个:“惟有共产党才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这个抉择,让当时军力薄弱的中国工农红军兵力骤增5成。

这个抉择,也把董振堂带入铁流滚滚的血色征途。

从十过雪山,三过草地,枪林弹雨间死守军委纵队,到无惧牺牲,战至弹尽援绝,42岁时抛头舍身于甘肃高台城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追逐光明的决心,如钢似铁。

生在新河县西李家庄的董振堂,是参加过长征的河北籍最高级别将领。“坚决革命的同志。”毛泽东这样评价他。

坚决革命,义无反顾

——率部宁都起义,为红军增加兵力1.7万人,武器2万件

“解放。”1931年12月14日夜,宁都守军接到这个意味深长的口令。

作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军事高材生,董振堂深谙“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铁律,让这样一个职业军人“调转枪头”绝非易事。

此前,在冯玉祥麾下任职的董振堂经历了冯玉祥、阎锡山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几个月下来,中原大地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董振堂觉得,这哪里是救国救民,分明是军阀混战。

“早在1926年,董振堂就和当时同在冯玉祥麾下的共产党人刘伯坚结下深厚友谊,刘伯坚宣讲的共产党理论和主张,让迷茫之际的董振堂豁然开朗。”8月30日,董振堂史料研究者、新河县文化馆原馆长宋增贵说。“董振堂曾发誓‘绝不向共产党开枪’。”

1931年2月,蒋介石命令董振堂所在的第26路军南下江西“剿共”。董振堂则选择滞而不进,进而不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没有选择抗日,却继续“围剿”主张全民抗日的红军,这让董振堂更为愤怒。

“自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后,更看清楚了国民党的欺骗压迫剥削。”8月30日,新河县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内,记者看到了董振堂手书的《宁暴经过》,董振堂写道:国民党常说,要使人人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实际呢?国民党把工农群众闹得没吃的没穿的没住的没用的。国民党说,耕者有其田,实际只有豪绅地主有田。国民党又说,士兵解甲归田者给以田地,(结果)把老弱病残的遣散回家,只给三元五元钱,强迫回家。国民党强迫群众当兵拉夫拉牲口,强索苛捐杂税,因此更认清楚了,惟有共产党才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兵荒马乱可有终日?和服从命令相比,董振堂更没忘记一名军人应有的抱负:救国救民。

“我赞成,暴动当红军!”1931年12月14日夜,董振堂拍案而起。

“解放”的口令传遍营房内外。东方日出,长夜已尽。

董振堂带领将士撕碎国民党党旗,扯下帽花、胸章、领章。1个总指挥部、2个师部、6个旅部、11个整团,共计1.7万余人,携带2万多件轻重武器、8部电台和大批装备物资,撤离宁都,跨过梅江,向苏区开拔。

整编26军的倒戈,震惊中外。

毛泽东此后为宁都起义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这种精神,正是董振堂身上那种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矢志救国救民的精神。”宋增贵说。

“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最伟大的士兵暴动。”1932年12月14日,刘伯坚在纪念宁都起义一周年大会上说:“它表示了在反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民族战争中,广大士兵的走向革命;表示了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在目前革命日益发展情势下的更加崩溃与瓦解。同时,增加了一批强大的武装力量到革命方面来,这是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光荣的一页。”

宁都起义后不久,董振堂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请求。他对刘伯坚说:“我是跟定共产党闹革命了,死也不回头了。”

勇往直前,守无不固

——湘江突围、金沙江阻击,不惜代价守护军委纵队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部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长征。

董振堂指挥的红五军团担任全军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的后方安全。

“军委纵队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组成,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均在其列。”宋增贵说,“红五军团就像首长的警卫员一样,既要行军跟进,又要随时掩护作战,拦截敌人的追击,责任十分重大。”

8万7千多人的队伍,带着兵工厂、印刷厂、被服厂的沉重机器,挑着盆盆罐罐,全军行李担子就有四五千副之多。

但杀奔而来的追兵很快给了负重前行的董振堂更为严酷的考验。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敌人三道防线后,蒋介石调兵堵截追击,从四面围拢成“大口袋”,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一场红军转移突围以来双方兵力投入最多,战斗最激烈、最残酷、最悲壮的湘江战役就此拉开。根据中央“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灭尾追之敌”的命令,董振堂率部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残酷的血战。

“敌人追击红五军团时子弹射出的弹洞,至今仍能在当地村宅墙壁上找到。”宋增贵曾回访董振堂足迹,在当时战事惨烈的全州县发现众多遗迹。

为确保红军主力安全,董振堂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

这场恶战,红五军团第34师5000多名红军将士全部阵亡。董振堂牺牲一半军力,确保了红军主力渡过湘江。

“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湘江战役后,这话在红军中广为流传。

中央和军委对董振堂十分信任,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时,仍由董振堂司职防务,确保会议安全。

1935年5月上旬,金沙江畔,面对敌人1万多兵力和漫天炮火,不足5000人的红五军团在董振堂的率领下死守唯一通道石板河,与敌军激战九天九夜,直至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

在“铁卫”董振堂的掩护下,中央红军终于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此后十过雪山,三过草地,都由董振堂护卫铁流,一路前进。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1937年元旦,高台战役中,董振堂与敌方马步芳一部遭遇,原本可率部突围进祁连山区,但接到总部“死守高台”命令后,董振堂毅然放弃突围。

石头、瓦块……守城红军弹药打光,就用手边物件与敌殊死拼杀,战事惨烈之至。1937年1月20日,董振堂弹尽援绝,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壮烈牺牲于高台城下。

暴虐的敌军将董振堂枭首悬于城楼之上,暴尸荒野。

将星早早陨落,钢铁意志永存。

“他枪不离手,是有名的神枪手。”8月30日,新河县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广场上,宋增贵仰视高大的董振堂铜像。

手攒八角帽,腰挂驳壳枪,身姿英武,目光坚定。

长风过处,松声起伏。宋增贵说:“将军风骨,必将代代相继。”(记者 刘冰洋 郭 伟)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