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前期军事生涯的几处妙笔

李新市

2016年09月06日08:43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毛泽东前期军事生涯的几处妙笔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享誉中外的卓越军事家,他坚定不移地坚持唯物史观,坚信战争之伟力和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善于总结古今中外的军事斗争经验,博采百家之长却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他制定的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军事原则突出一个“变”字,强调法无定法,要由变求通,以变制胜,而且善于将这些富于创新的军事思想运用于人民战争火热的现实斗争中,练就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他率领人民及其革命军队,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这里介绍的是毛泽东前期军事生涯中取得的一些辉煌成就。

妙计智擒溃兵

军事谋略判断准确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显露,是在1917年的11月,护法战争仍在进行,三湘大地成了军阀们激烈厮杀的战场,北洋军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撤退,驻守长沙的北洋军阀傅良佐被桂系军阀谭浩明赶走了。傅良佐逃走了,可谭浩明的主力部队尚未赶到,长沙城里一时间没有了任何驻军,这种情况反倒很不正常,长沙城里的居民一日数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位于长沙南郊且又与粤汉铁路相邻的湖南第一师范,是北洋军阀退兵的必经之地。这时的北洋军阀有一个特点:虽然拒敌不足,但扰民有余。这可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为了防止本校师生受到劫掠,湖南第一师范校方决定,将全校师生疏散到长沙城东暂避灾祸。身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向校领导提出,可以让正在接受军训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学校,校方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指派军训的学生把守住校门口及周围地区。北洋军阀一些零散的溃兵途经校门口时,都不敢妄自闯入。18日,一支3000多人的北洋军阀溃兵到来了,因不知长沙的虚实,他们只是在第一师范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

隐蔽在一旁的毛泽东,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溃军的症结所在。他认为,这些北洋军阀的溃军在此逗留不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长沙城里的虚实。于是,他把400多个军训的学生自愿军分成3队,让他们手拿木枪,分布在猴子石周围的几个山头上;同时,与附近的几个警察分所达成了默契,决定由他们鸣枪并呐喊,学生自愿军则大放鞭炮。这样,就造成了对北洋军阀溃军包围的声势。

经过毛泽东这样造势,本来就惊慌失措的溃军以为,长沙城里果然壁垒森严,不敢冒进。就在这时,毛泽东又采取了进一步措施,他让湖南第一师范的两个同学用桂林话高喊:“傅良佐早跑了,南军(桂军)已经进城了,你们赶快投降吧!”随后,毛泽东又派人去和溃军交涉,把北洋军阀这3000多溃军带到湖南第一师范的前坪上,他们竟然全部缴械投降了。第二天,毛泽东又与湖南商会协商,决定由商会出钱,对这一些溃军进行了遣散,至此,长沙城避免了一场劫难。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两军交锋的战场上担任指挥员,而且不损一兵一卒就打了胜仗。全校师生高度赞扬毛泽东的军事谋略,他的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十分危险了?”毛泽东解释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就会发起攻击;他们没有攻城,必是疲惫胆虚,不敢经过长沙北归,只得在此困守,所以我知道对他们一呼,他们必从,当时的情势使之然也。”可见,毛泽东的军事谋划是建立在对北洋军阀溃军心理正确分析和判断基础上的,长沙城里的民众得益于他超人的智慧。

从实践中学习

初掌帅印即见成效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余部上了井冈山。那里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初到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只有数百人,毛泽东率领部队先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就打了两个大败仗,部队最少时仅剩下几十个人。

毛泽东处处留意同敌人打仗的方法。经过深入群众和艰苦的战场考察,他了解到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孔阳,小名叫朱聋子,他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山大王”,官府一直捉不住他,不是因为他有特别的能耐,而在于他对付官兵有一套办法,他利用井冈山的险要地形,跟官府的军队满山打转,使得官军对他们毫无办法。朱孔阳认为,在井冈山不需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就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钻,钻不赢就化(化装成老百姓)。

这件事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启发,再看看现实,井冈山上的工农革命军非常弱小,除了原武汉警卫团的人马还有点战斗力外,其他的部分就很难说了。谭震林说,敌人上来两个团,我们就打不赢,我们的活动只能限制在井冈山的周围打转,我们当然也打了茶陵,打了遂川,也占领过宁冈,就是不敢走得更远。可见,在工农革命军如此弱小的情况下,如何对付敌人就成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毛泽东从朱聋子的做法中、从残酷的现实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对敌人的战法。

经过艰苦的转战,到了1927年年底,毛泽东对井冈山地区的作战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现在敌强我弱,打圈是个好经验,不过,朱聋子的打圈只是为了保存自己,不是为了消灭敌人,扩大根据地,我们改他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出弱点后就抓准他狠打,打得干净利落,打得要有收获,既要消灭敌人,又要缴获武器。毛泽东特别强调这样做的目的: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很明显,毛泽东这时的军事思想,既有借鉴井冈山地区历史经验的成分,又结合军事实践活动做了重大发展。

1928年1月,江西国民党军第27师对井冈山发起第一次“进剿”,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讨论退兵之策,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将“打圈子”的战术进一步深化,基本上概括出游击战的作战原则:“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在随后的战斗中,毛泽东将这20个字化作具体的作战行动,指挥部队避实击虚,奔袭宁冈新城,连续粉碎了江西国民党军的“进剿”。

国民党江西反动当局对井冈山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感到震惊,严令驻吉安的国民党第9军第27师在10日内肃清万安、宁冈、遂川等地的暴动。1月18日,敌军第27师命令第80团全部和79团的1个营由吉安进入泰和,对万安起义军进行“进剿”,接着,敌第27师又以第79团另1个营经永新推进到宁冈县新县城,在当地靖卫团的配合下,企图对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实施“进剿”。

毛泽东得知敌第27师开始“进剿”的消息后,于2月4日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团由遂川返回井冈山,进行反“进剿”准备。新城,位于宁冈的东部,东北两面靠山,西南两面环水,经北部的老七溪岭和东北部的新七溪岭可直抵永新县。敌人占领新城,等于堵住了工农革命军北出的大门,如果不拔除这个障碍,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无法建立,更谈不上日后的发展了。

进占新城的江西国民党军共1个营,约300人,营部率1个连驻在北街县政府所在地,1个连驻在南街天主教堂,1个连驻在南门外的选锋书院,在新县城里,还有宁冈县靖卫团100多人,这些敌人以为,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主力远在遂川,不足以构成现实的威胁,因此,他们每天清晨在南门外出操,疏于防范。

经过对宁冈新县城敌人的缜密侦察,毛泽东决定乘新城的敌军兵力不大,态势孤立又毫无戒备的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攻歼该敌。毛泽东对新城的地形熟记在胸,又利用这里每天清晨有雾的特点,决定趁晨雾时分,采取袭击和围三缺一相结合的战法,于运动中歼灭敌人。

2月18日清晨,驻选锋书院的敌军照常操练,对潜伏在书院前的工农革命军毫无察觉,他们把枪架在一起,开始重复队列中的一些基本动作。突然,埋伏在附近的工农革命军第1营突击分队猛烈开火,当即杀伤敌军1个排。残敌受到了强烈的惊吓,丢下枪械仓皇逃进数十米远的南门,紧闭城门,惊魂未消。工农革命军第1营突击分队跟踪追击,但为南门外水塘所阻,无法继续展开进攻。

就在这时,第3营和特务连同时对东门和北门发起进攻。但东门外有护城河,敌人以猛烈火力封锁护城河上的小桥,第3营的突击分队进攻受阻,第3营营长伍中豪重新布置战斗,工农革命军指战员用猛烈的火力压制住了城楼上的敌军,掩护突击分队冲过了护城桥,并且火烧了东门,工农革命军也由此涌入城内。敌人的东门被突破,全线动摇了,纷纷转向西门突围。工农革命军第1团第1、第3营和特务连沿街追出西门,正好与埋伏在上、下曲石村的第2团一起夹击敌人,将溃敌消灭在西门外的水田里。这一仗,全歼敌79团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虏敌人约300人。

宁冈新城的战斗获得了全胜,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初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这表明,初掌帅印的毛泽东已经开始在战争实践中创造出崭新的军事思想并继续丰富发展。

圳下突然遇险

临危不乱机智应对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从井冈山下来,却被敌人轮番追击。红军初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连战失利,到了圳下,这是赣南寻乌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红4军主力自大余失败以后,一直被敌刘士毅部穷追不舍。这天晚上,疲惫不堪的红军指战员到了圳下就宿营了,毛泽东和红4军军部指挥机关人员住在文昌庙。狡猾的敌人就在距圳下仅5里的地方也驻下来了,可是,红4军军部并没有确切地掌握这一重要敌情。

国民党军刘士毅部得知红军主力就在附近后,第二天天刚破晓,便借着晨曦的微光,紧急行军,朝毛泽东和红4军指挥机关偷偷地袭击过来。

说来也巧,这天快要天亮的时候,贺子珍就早早地醒来了,不经意中,她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军号的声音,虽然她并没有立即意识到这是敌人的集合号,但心里还是产生了疑惑:没有接到部队首长要提前出发的命令,怎么就吹起了集合号呢?她赶忙起来吃早饭,她的这些动作,使毛泽东也醒来了,提早做好了准备。毛泽东和贺子珍正待出发,忽然听到枪声大作,贺子珍下意识地说:“有紧急情况!”便立刻跑出了屋子,毛泽东也飞快地跑出了屋子,他边走边问:“什么情况,怎么没有接到报告?”就在这时,他们听到大路上传来嘈杂的脚步声,紧接着,担任后卫任务的红军28团的指战员拥挤着,向军部驻地跑来,军部这时才接到报告说,敌刘士毅部正在包围圳下村,并且同我28团接上了火。为了阻止部队溃散,毛泽东站在村中间小河上的桥头,阻止住了红军部队的溃乱,他命令31团立即投入战斗,全力阻击敌人。

由于敌众我寡,敌人已经完成了对我军的包围,并发起了全线攻击,红4军军部指挥机关被敌人分割成了几块,情况万分危急,无奈中,只好各自为战,寻找突破口,突出敌人的重围。毛泽东和贺子珍率领军指挥机关冲出了危险区。朱德率领5名战士从敌人的重围中突了出来,可敌人仍穷追不舍。朱德心生一计,吩咐跟随他的几个战士分成两路跑,他自己带领一个警卫员,终于摆脱了敌人。陈毅跑出来时,身上披着一件大衣,不料被追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了大衣的领子,陈毅急中生智,顺势把大衣往后一抛,正好罩住了这个敌人的脑袋,陈毅则乘机脱身,跑了出去。圳下遇险,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等红4军领导同志临危不乱的定力和高超机智的处置能力。

关注战场变化

积极防御良策破敌

192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军等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朱德任军长。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革命形势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6月,江西军阀以5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4次“进剿”。毛泽东、朱德迅速应对,这是井冈山会师以来红4军第一次进行大规模联合作战,红军能够直接参加作战的只有4个团,数千人兵力;枪也很少,一些战士只好用红缨枪作为消灭敌人的武器。显然,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红军都居于劣势。毛泽东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同敌人硬拼,必然陷入被动,为了争取战场的主动权,毛泽东、朱德要求部队首先向敌人示弱,“敌进我退”,让红军主动撤出永新县城,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宁冈,同时认真做好打击敌人的准备。

敌人占领永新县城后,留下两个团防守,以3个团分两路继续向宁冈进犯,当敌人进到龙源口、白口地域时,兵力已经非常分散且麻痹疲劳。毛泽东、朱德认为战机已到,决定实行“敌疲我打”,以一部分兵力占领有利地形,顽强阻击敌左路1个团的进攻,而以精锐部队向敌右路的先头部队发起进攻,并迅速从敌人的右翼攻击敌人的主力。接着,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实施“敌退我追”,指挥红4军收复永新县城,并积极地向外扩大根据地。此役,红4军歼灭敌人1个团,击溃敌人两个团,缴枪8000余支,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的全境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4个县各一部的大片区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1931年6月,蒋介石亲自指挥30万大军,聘请英国、日本、德国军事顾问随军策划,对中央苏区发起第3次“围剿”,他发誓要在3个月内肃清红军,“如不成功则成仁;如不获胜,自刎首级”。国民党反动军队行动迅速,很快就深入到苏区的腹地。毛泽东、朱德命令紧急收拢正分散在赣南、闽西广大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红军部队,迅速向苏区中部地区集中。红1方面军各路部队绕道千里,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回师集中于兴国地区,待机破敌。

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的行踪后,指挥部队从四面八方扑向兴国地区。毛泽东、朱德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命令红军主力秘密北进,首先夺取富田、新安,然后由西向东横扫敌人的后方交通线,迫使敌人主力回头,乘其疲劳“打其可打者”。然而就在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红1方面军主力刚刚北上,国民党军主力两个师便抢先一步到达富田。如果坚持原定计划,就会造成与敌人精锐硬拼的局面,而且极有可能陷入敌人重围。毛泽东、朱德立即下令改变计划,率领红军主力悄然返回高兴圩地区,继续待机。

各路敌军已经迫近,红军主力被围困在一个方圆只有数十里的狭小地带,形势异常严峻。毛泽东、朱德命令部队,要以走求主动,以走求战机,要力争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指挥红军主力穿越山区,从两路敌军之间约20公里的间隙中悄然跳出包围圈。之后,毛泽东、朱德等又采取超常措施,突然对实力较弱的国民党第3路进击部队发起攻击,歼灭其1个旅又1个营,随后,迅速撤离战场,奔向良村,继续对可打之敌发起攻击,又歼灭敌人1个师大部。

良村战斗以后,毛泽东、朱德本想乘胜攻占龙冈,却发现敌人已经在龙冈凭险固守,错过了最佳歼敌时机。毛泽东再次改变决定:以一部分兵力佯攻龙冈,自己则率领主力继续东进,在大雨中突然对黄陂发起进攻,歼灭敌人4个团。红军3战3捷,大杀了国民党军的威风。蒋介石恼羞成怒,命令各路部队迅速东进,以实施“密集大包围”的战术向红军猛扑过来,并下令“以东固为中心,纵横25里,一律平毁,格杀无余”。

红军再次陷入蒋介石部署重兵的包围之中,毛泽东再次施展“走”的战术,以红12军伪装成主力牵着国民党军主力向东北方向走去,自己则率领两万主力红军向西秘密急行军,从两支国民党军约10公里的间隙里跳出了包围圈,悄然回到了兴国东北的白石、枫边地区隐蔽休整。

国民党军各部队跟在红12军后面翻山越岭,整整被动地被拖着转了半个月,方才发现红军主力在兴国,只好掉头西进。这时,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已经完成休整,士气高昂,早已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一走了之。国民党军又扑了空,不知红军主力去向,国民党军部队油盐告绝,粮草短缺,人困马乏,再也无力对红军进行追击了,只好草草收兵。

毛泽东等待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他见敌人已经极度困乏,士气衰落,立即指挥红军主力展开追击作战,连打3个胜仗,大量歼灭了国民党军,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3次“围剿”。蒋介石曾经夸口说,要在3个月内肃清中央苏区红军,3个月到了,在中央苏区,被肃清的不是红军,而是深入苏区的国民党军,蒋介石自食其言,气急败坏地回到了南京。

北上还是南下

斗智斗勇坚持正确路线

在叶剑英送来密件前的一个小时,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彭德怀跑来向毛泽东报告情况:在北进途中,他发现张国焘有野心。因此,当红3军团跨越草地到达我国巴西地区时,为了防止突发事变,彭德怀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增派兵力保护毛泽东同志;二是亲自编写红3军团与红1军团联络的电台密码本,以随时保持与红1军团的联系;三是及时地向毛泽东报告张国焘、陈昌浩的动向。这些报告和密电使毛泽东感到不安,他开始考虑脱身之计了。

晚上,他来到前敌指挥部,找到正在踱步的陈昌浩,主动地走过去问他:“昌浩同志,看来国焘南下的态度坚决,你看怎么办?”没等陈昌浩回答,毛泽东又接着说:“在南边建立根据地的条件不具备,坚持南下是要碰硬的。”陈昌浩态度突然紧张且僵硬起来,回答道:“北进不一定在事实上就能成功,南下也不一定就失败,你的话有道理,张主席的话也未必没有道理,我看还是南下为上策。”

陈昌浩态度强硬,决意要南下,毛泽东也已经打定主意:要赶紧脱身,走为上策。他平静地对陈昌浩说:“既然要变北进为南下,书记处得开个会统一下思想,做些准备。恩来和稼祥都在3军团养病,那我和洛甫、博古马上去3军团司令部,同恩来、稼祥商量一下。”这样,毛泽东给了陈昌浩这么一个印象,他是要去讨论南下的措施,陈昌浩见毛泽东的语气、态度变得温和了,好像他真的同意南下了,也就打消了疑虑,笑着对毛泽东点头说:“好,你去吧!”

陈昌浩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竟是毛泽东的金蝉脱壳之计。陈昌浩也没有注意,红1方面军在右路军中只有1军团和3军团,1军团远在俄界,3军团在距离松潘20里外的巴西地区,毛泽东身边的部队比较少,他根本没有察觉到,毛泽东这一回离去意义非同寻常。

毛泽东同洛甫、博古等飞速赶到红3军团司令部,摆脱了被扣为人质的危险。在红3军团司令部,根据他的要求,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毛泽东说:“没办法了,连一点回转的希望都没有,怎么办呢?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我们赶快走,走晚了,张国焘就要强迫我们服从他的意志喽!”大家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红1、3军团和军委纵队一部、红军大学等,组成“抗日陕甘支队”,北上甘陕。

会议结束后,最危险的任务落到了叶剑英和杨尚昆身上,他们必须离开指挥部,要带上1方面军的指战员一起走,还不能引起陈昌浩等人的怀疑。毛泽东还交代给叶剑英等人另外一项任务:要把指挥部墙上那张军用地图带走,地图是从胡宗南军队那里缴获的,上面有川陕地形及国民党沿途军队的部署情况,非常重要,叶剑英略施小计,就把地图搞到手了,夹在自己的行李里。杨尚昆对陈昌浩说,让自己的工作班子和政治部的人去“筹粮”,以度过饥荒。这样,杨尚昆也带领着机关人员离开驻地,出发了。

深夜两点钟,叶剑英和杨尚昆顺利地走出了巴西地区。突然,叶剑英说:“糟了,我没有拿出来行李,那张地图还在行李卷里呢。”叶剑英的警卫员说:“参谋长,我去拿!”说着跑回了指挥部,不多时,这位警卫员就背着行李出来了。

天亮时分,叶剑英、杨尚昆等在红3军团司令部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会合了。出于安全考虑,作了军事上的部署和认真的准备,决定以红3军团在山上警戒,红3军团又以红10团为后卫。根据彭德怀的建议,为了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情况,毛泽东和彭德怀随红10团一同北进。

就在这时,陈昌浩、徐向前接到了指挥部参谋人员的报告,说,叶剑英不见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不翼而飞了,陈昌浩、徐向前十分惊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紧接着,他们两人又接到一个电话:“1方面军连夜出走,还放了警戒哨,打还是不打?”徐向前沉思片刻,坚定地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徐向前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为1、4方面军的团结立了大功。

但陈昌浩还是派了红4方面军的副参谋长李特,带了一个学生团和指挥部的一部分人骑马追上了彭德怀和毛泽东,毛泽东严肃地望着正骑着马的李特,李特对着毛泽东身后的部队大喊:“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南下吃大米去。”

毛泽东十分镇定,耐心地说服李特和他身后的学员们:“北上的方针,是党中央早就决定的,这个张国焘在会议上也是举过手的,想南下的请便,想北上的也请便,绝不强迫。不过,我还是要奉劝你们,南下要碰硬,是没有出路的,我相信,一年以后,你们会回来的。”李特见此情景,只好对学员们说:“走,我们回去!”

就这样,不想北上的南下了,想继续北上的人出发了。毛泽东和1方面军将士又坚定地踏上了北上抗日之路。

频道精选


从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

长篇连载《长征记》

重温长征故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大别山走出的43位新县籍开国将军

毛泽东的黄河之行

张震上将:83岁脱下戎装 功勋卓著垂千秋

(责编:常雪梅、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