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廖承志的信念

2016年09月12日09:4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廖承志的信念

廖承志,早年人称“小廖”,在党内一向以从容达观、性乐喜谐、交友广泛著称。他一生七次入狱,自称“国际坐牢专家”。其中最长的一次接近4年,是在抗战时期。在他当时撰写的多篇诗文及出狱不久撰写的《监狱斗争经验点滴》中,清晰地记录着那段身心备受摧残的岁月,从中可以窥见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横逆而卓然坚守的信念与态度。

粤北乐昌,素称“广东北大门”。1942年5月30日,乐昌的气温已颇为闷热,廖承志正在组织安排的寓所歇息。突然有人叫他的化名:“老陈!”声音很是陌生。“也许是交通员呢。”廖承志想着,上前开门。门刚开一线,几支手枪蜘蛛脚似的伸进来,一只手用力拽住他的胳膊,将他一把拖出去。有人低声道:“小廖先生,蒋委员长要见你。”随即,廖承志被一群武装特务簇拥着上了汽车。

廖承志真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香港,大批在港活动的国之精英眼看就要落到日本人手中。危急关头,周恩来安排廖承志等人组织秘密大营救,把何香凝、邹韬奋、茅盾、夏衍、张友渔、胡绳、范长江、梁漱溟等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士从香港安全转移至内地。廖承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总算部署完毕,然后转移到广东,参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领导工作。然而,刚刚甩开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特务又潜至身边。1942年5月上旬,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破坏了南委所辖中共江西省委,原江西省委书记、南委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供出南委及粤北省委情况,并将廖承志在韶关附近乐昌县城的住址告诉特务。特务们步步紧逼,30日,廖承志被捕。

既然要砸碎旧世界,革命者当然随时准备着面对监狱和绞刑架。不过,如要比一比坐监的次数,廖承志在党内真是数一数二,甚至监狱就是他锤炼革命意志的地方。从1927年5月至1933年3月,他被日本警察、荷兰警察、德国警察以及上海英租界的警察一再抓捕,共计5次之多,其结果却使他有了丰富的斗争经验。1933年3月,他在上海被捕后,打着为敌人“带路”的幌子,把敌人带到母亲何香凝面前,使敌人秘密抓捕自己和陈赓等一批共产党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然后与陈赓等人互相约定,誓死不认党员身份。一番法庭斗争下来,最终敌人不得不释放了廖承志。除此之外,廖承志还被张国焘关了两年。当时他被派到川陕苏区工作,张国焘给他戴上一顶“国民党特务”的帽子,开除党籍,送入监狱,押解着进行长征。廖承志坦然以对,在朱德、任弼时、周恩来等人保全、搭救下,最终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迫使张国焘承认使他受了“委屈、冤枉”,并恢复了名誉和党籍。

几番入监,换作旁人或许早已哭天抢地、埋怨人生,而廖承志说的却是“莫蹉跎,岁月多”。他有一首《戴枷行万里》,可谓壮志凌云:

莫蹉跎,岁月多。世事浑如此,何独此风波。缠索戴枷行万里,天涯海角任消磨。休叹友朋遮面过,黄花飘落不知所。呜呼,躯壳任它沟壑填,腐骨任它荒郊播。宇宙宽,恒星多,地球还有亿万年,百岁人生一瞬过。笑,笑,笑,何须怒目不平叫?心透神明脑自通,坦怀莞尔心光照;绳套刀环不在手,百年自有人照料。

牢狱之灾只能困住他的躯体,只要一息尚存、获得自由,他随时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延安时期,他先到博古主持的红色中华社(后改为新华社)工作,继而任党报委员会秘书,筹备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杂志。1938年1月,他受中央派遣,到香港组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持海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参与领导创建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短短四年多,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体现出卓越的能力。这一期间,他个人生活也结出甜美果实,1938年在香港由亲友见证,与苦等他4年的心爱姑娘经普椿结为百年之好,并育有一子一女。

孰料此时,廖承志竟第七次被捕。

汽车一路向韶关疾驰,廖承志从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冷静下来。很明显,自己的身份已然暴露,再也无法以矢口否认来应对局面,更为严峻的是,自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办?廖承志告诉自己,要“坚定沉着”,“我最主要的经验是,越是坚定不移,敌人越没有办法”,相反,“越是动摇,吃苦越大”。既然面对监狱,就把监狱视作“新岗位”和“战场”,下一步就是“做好牺牲的准备,根本就不想活着出去”。

因此,在他被关押在韶关的一条小客船上时,特务劝降道:“小廖先生,你只要写一封信给蒋委员长,承认错误,什么位置都可以给你。”廖承志针锋相对:“我是光明正大的共产党员,决不想做你们国民党的官!我等着的是你们的刀子什么时候砍在我脖子上!”他被关押到江西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后,中统特务头子冯琦恬不知耻地出来劝降,廖承志鄙夷其人,掷地有声道:“没有什么可谈的,你们用刀子也罢,手枪也罢,白天黑夜,我都等着!”

既然是特务,当然手段颇多。他们时不时使出“假枪毙”的招数,“半夜开锁踢门”,抓他出去,“几个人围着,装得凶神恶煞”,试图以死亡来威胁,结果廖承志无动于衷,这么大的动静成了“绕一个圈子,又带回来”的笑话。特务们变换手法,半夜拉廖承志出去喝酒,企图用糖衣炮弹的招数。哪里知道廖承志来者不拒,大吃大喝,只是“喝不出什么东西”。特务们还使用了美人计,指使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假装坐牢,常常对他问寒问暖,关怀入微。廖承志故意问她:“你这个小姐对鄙人这么有兴趣吗?”这个女人说:“你不该做和尚,该出山了。”廖承志却风趣地回答:“做和尚不错啊,天天有你这个尼姑看一看,很好。”女人自知无趣,离开牢房再也不来了。看到廖承志意志坚定,特务们又编造谣言,盼望消磨其斗志,说被捕的党员“张文彬同志已经自首了,你何必坚持呢?”廖承志笑道:“鬼话!”假的不行,就换个说法,叛徒涂振农等人把共产国际解散的消息当成劝降的宝贝:“你们的共产国际解散了,你该想一想自己的前途。”廖承志的回答却是:“共产国际解散算不了什么,我有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有毛主席,我前途光明得很!”

廖承志身份特殊,是已故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之子,因此蒋介石始终不愿放弃。1945年9月初,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廖承志,还拿出长辈的资格:“你这样对得起你父亲吗?”廖承志毫不含糊:“我这样做才真的对得起我的父母。那些满口挂着我父亲的名字,双手沾满鲜血,同杀害我父亲的人称兄道弟的人,对得起我父亲吗?”

监狱斗争,斗的是意志,靠的是信念,拼的是机警。敌人的刑讯和诱降不是一时,而是一而再,再而三,仿佛没有尽头,兼之失去外界消息、同监同志时常折磨致死,如果没有忠贞的信念、必死的决心,谈何坚持二字。廖承志的信念与决心或许可以从他在1942年所写的《题画诗》三首中可见:

长青劲节身,霜雪任侵凌。

借问林间叟,如我有几人。

枝叶满甘露,惟独内心苦。

甘露洒向人,苦心将谁诉。

倒悬练千尺,奔腾永不息。

激怒可崩山,静流濯顽石。

1942年期间,受廖承志等人的影响,一位名为姚宝珊的看守开始为监狱中的廖承志、张文彬等人相互传信,此后进而表示将去延安,愿意帮他们带信。廖承志虽不能判断真假,但也不愿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谨慎地写了几封极短的信和诗,还附上几张漫画,请姚宝珊分别带给周恩来和母亲何香凝、妻子经普椿。他不必担心这些信落入敌手,因为凡涉及党组织秘密的信息只字未提,仅表达他乐观主义的情怀和舍身就义的决心。

在诗中,他殷殷嘱咐妻子:

白发人犹在,莫殉儿女情;应为女中杰,莫图空节名。廖家多烈士,经门多隽英;两代鬼雄魄,长久护双清。

他含泪拜别慈母:

半生教养非徒劳,未辱双亲自足豪。碧痕他夕留播众,不负今晨血溅刀。

他给周恩来的信中则写道:

渝胡公(即周恩来):我于五月卅日被捕,现在太(泰)和附近的所谓青年训练所中。其中一切,纸上难述。希望你相信,小廖到死没有辱没光荣的传统!其余,倘有机会,可面陈,无此机会,也就算了。就此和你们握手。中国共产党万岁!

志 九月廿八日

信,竟真的送到了。

周恩来、董必武和其他同志看罢,都对国民党的反共罪行表示极端愤慨,对廖承志的坚定立场表示敬佩。周恩来一面报告中央,一面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要求释放廖承志、叶挺和一切政治犯。宋庆龄、何香凝也据此不断向蒋介石提出释放要求。何香凝再三质问蒋介石:“廖先生(廖仲恺)仅此一条根,我去年到江西想看看承志,结果都未让我见到。你们究竟把他弄到哪里去了?”

抗战胜利后,在国共和谈的氛围下,蒋介石不得不在《双十协定》上签字,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释放政治犯。1946年1月10日政协会议开幕后,中共代表团据理力争,要求立即释放廖承志、叶挺等政治犯。宋庆龄、何香凝也反复提出放人要求。1月22日,经过多方争取,廖承志被释放出狱,随即投入新的战斗。

5个月后,廖承志在延安对党员干部所作报告中总结他的狱中斗争经验,归结为几句话: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我们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是战无不胜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

这几句话,道尽了廖承志虽度尽劫波、九死一生却矢志不悔的态度。(简奕)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