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 米艾尼
2016年09月18日08:02 来源:北京日报
“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
这首当年传唱甚广的《会师歌》,曾在长征路上激励过无数人。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历经了8个月的艰苦跋涉后,于四川懋功胜利会师,激动人心的场面催生了这首即兴之作。
在今天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懋功”这个地名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它改名为小金县。出小金县城向东,达维镇的山脚下,奔流的沃日河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木桥,木桥板,木扶手,两米多宽,长不到14米,个子高的人恨不得十几步就跨过去了。但八十一年前,正是这座普通得有些简陋的小桥见证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两大主力胜利会师。
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这里曾是乾隆平定大小金川的古战场,也因此被自诩“十全武功”的乾隆改名为“懋功”,取盛大功劳之意。
1935年初,红四方面军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于4月底到5月初陆续进入阿坝地区。6月8日,在消灭了地方武装近千人后,架设浮桥,占领了懋功县城,一部继续向东推进,前往迎接中央红军。
此时,红一方面军正在冒着生命危险翻越他们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胜利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25师74团的一部在雪山下的达维会师了。
“我的妈妈安秀英,就是在那个时候随着红四方面军进入小金的,对会师的情景,她一直都记忆犹新。”杜宇仁是红军的后代,他的母亲“安幺妹”安秀英,17岁时就从老家阆中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后来成为妇女独立团的一员。
“妈妈说,后来的几天时间里,达维桥畔每天都挤满了红军战士。” 毛主席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到达时,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在山上的达维喇嘛庙里,喇嘛指着主殿一侧的房子告诉我们,那就是毛主席住的地方。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为了不惊扰周围的民众,都住在离达维桥不远的喇嘛庙里。“红军还在庙前的这片空地上举行了全军联欢。”达维镇的镇长张君杰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如数家珍。
“红军的纪律特别严明”,这是采访中记者反复听到的话。
“当地百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红军那么信任和热情,他们是被慢慢感动的。”小金县党史办主任王学贵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红军刚到时,许多当地人逃走了,留下的老百姓也都紧闭门窗,不敢出门。有一家藏族老两口,夜里听见狗叫得厉害,心想不知是谁家进了土匪。第二天早上起来一开门,却发现自家屋檐下、院子里躺满了正在休息的红军战士。他们躲在屋里细细观察,发现战士们早起生火做饭,连他们打好的柴都不用,而是自己拾柴火。
战士离开后,两位老人在窗台上发现了一块银元和一张纸条。他们看不懂,后找私塾先生看了才明白,原来有红军战士不小心折断了他们家纺线用的木杆,这钱是赔给他们的。老人很感动,后来日子再苦也舍不得用这块银元,而是把它打成了五角星形的头饰。正是红军严明的军纪很快扫除了老百姓心里的恐惧。
6月16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县城中心的天主教堂举行干部同乐会。教堂里里外外,被千余指战员和当地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会上,博古和朱德总司令讲了话,干部交流战绩,还进行了难得的会餐,有从江油带来的腊肉和懋功等地筹办的牛羊肉,在长征途中,这样的食物可谓稀世珍品了。同乐会后,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分别在营盘街校场坝、城内四方台子及城隍庙演出了文艺节目……整个懋功县城,沉浸在狂欢和激情之中。
随后,红军告别懋功城,过猛固桥,抵达两河口,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会师前,红军的战略方针随着敌我形势变化不断更新,正是在两河口会议上,明确提出:挥师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今日的小金,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了这里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到处遍布着红军长征的足迹。不少失散红军的后代依然生活在这里——当年土匪横行,有些战士在与土匪交战时受伤,因此掉队。杜宇仁的母亲安秀英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被土匪袭击,右腿的腿筋被子弹打断;在山上躲了两三个月后,又在寻找部队的途中被土匪掠去,被迫当了五年丫鬟。后来嫁了当地最穷的人。
“1951年至1978年母亲在潘安村当了20多年的村官。三年自然灾害时村里没有一个村民被饿死,她还因此受到阿坝州的表彰。”杜宇仁一直觉得,母亲是一个挺了不起的人。
小金因为海拔高,日照充足,盛产苹果。8月底,高原的金秋到来,安静的山谷间,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上,枝头挂着饱满圆润的果实,生机盎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