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红军 到达陕北

2016年09月18日14:16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中央红军 到达陕北

红一方面军的故事之一:被誉为“人类军事史上伟大奇迹”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过程始终面对一个重大问题:落脚点问题。而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高岗等人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正因为这块根据地的存在,才使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有了落脚点,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大本营。

“一道道的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当经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绚丽的舞台上、在陕北的崖畔上一次次唱响时,当年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情景又不时在我们眼前呈现。

那么,当年的中央红军为啥要将陕北作为落脚点?从决定向陕北进发到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险?

依靠几张报 确定落脚点

1935年9月18日,翻越雪山、涉过草地的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在这个商铺林立的镇上,饥饿劳累的红军得到休养补给。

部队向哈达铺开进前,毛泽东就特意交代侦察连注意在镇上收集“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侦察连占领哈达铺时,在一名刚从兰州回来的敌少校副官所带物品中搜到几张近期的报纸,便连忙交给了聂荣臻。

聂荣臻在其中一张《晋阳日报》上读道:“陕北刘志丹‘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并可能与徐海东部会合。”报纸还附有一张所谓“匪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聂荣臻立即派人将这份报纸送到司令部,叶剑英看了后将报纸送给张闻天和毛泽东。

毛泽东看完报纸后,兴奋地说:“好了!好了!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

中央到达哈达铺后,侦察连长又送来了一大捆从镇上邮政所中找到的报纸,主要是7至8月的天津《大公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从报纸中,读到了更多的红25军、红26军的活动情况,以及红军在陕甘地区保存、发展了大片革命根据地的消息。这使得毛泽东、张闻天等人初步定下了到陕北落脚的决心。

在这期间,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贾拓夫。贾拓夫是神木县人,16岁就参加革命,20岁时就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秘书长,负责省委组织,宣传工作。1933年夏,陕西省委因主要领导人被捕叛变,省委组织遭到破坏,几个同志商量由贾拓夫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陕西的情况。

贾拓夫到上海后,给中央写了一份长达48000字的《陕西工作报告》,涉及军事、农业、抗日运动等方方面面。但中共中央已经因为叛徒顾顺章的告密开始向江西瑞金的苏区转移,贾拓夫随即跟着奔向江西苏区。在江西期间,贾拓夫在陈云领导的中共中央马恩列斯学校担任白区理论班班主任,也当工农学校的教师。参加长征的时候,23岁的贾拓夫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下面的“白区工作部”部长。

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一连几天倾听贾拓夫介绍陕西的情况及他掌握的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情况,终于将报纸上的报道和陕北的实际状况联系了起来。

中央政治局决定让贾拓夫留在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做向导,一路上随时介绍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

22日下午,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动情地说:“感谢国民党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红二十五军已经到达那里了,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里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阵地”。

向陕北进军的方针决定之后,为了克服敌强我弱和张国焘分裂造成的混乱,保证顺利向陕北进军,党中央在哈达铺正式决定改编红一方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担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

1935年9月23日,红军陕甘支队从哈达铺出发,继续北上。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也在调整部署。蒋介石见陕甘支队在甘南出现,生怕各路红军会在西北地区会合壮大,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堵截,坚决将陕甘支队和红二十五、红二十六军分歼之。

9月26日,蒋介石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共”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统一指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国民党军的“剿共”作战。

红军主力利用国民党军部署上的空隙,以急行军穿越武山、漳县间的封锁线,甩开了国民党军的重兵,于9月26日安然渡过渭河,9月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红军经过陕北到靠近苏联边界创造根据地的计划,正式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翻越六盘山 步兵战骑兵

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林彪率陕甘支队攻占了通渭县城,印制了《陕甘苏区略图》发给各部队。

10月1日,红军开始向陇东高原进发,在静宁以西击溃国民党军一部,穿越西兰公路封锁线,控制了静宁县界石铺东西数十里的公路沿线地区。

蒋介石获悉陕甘支队即将与陕北红军会合,急令毛炳文、马鸿宾部和东北军在隆德、平凉、固原一线严密堵截,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陕甘支队北进。

10月5日,陕甘支队兵分两路,以第一纵队为右路,第二、第三纵队为左路,从界石铺及其附近地区北进,进入宁夏境内后两路会合,急转向东,由固原、镇原间向环县前进。

红军一路疾行,在隆德县单家湾击溃国民党军一个营,直抵六盘山下。六盘山,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地段,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得此名。它是红军长征所翻越的最后一道高山,翻越六盘山,意味着红军的长征已经看到了目的地。

10月7日,陕甘支队顺利翻越六盘山,进入靠近陕西的环县。蒋介石即刻电令宁夏马鸿逵部:“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兹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同时调集了5个装备精良的骑兵团,协同尾追红军。

红军第一纵队捉到了一名国民党军便衣侦探,得知东北军骑兵第7师第19团两个营正在固原县青石嘴驻扎。毛泽东立即带林彪、聂荣臻等人到村边高地观察,发现国民党军部队已经将战马卸鞍,散放在村边吃草,准备宿营。毛泽东立即决定吃掉这股骑兵。

战斗不到一个小时就胜利结束,共缴获军马一百余匹,以及十多马车子弹和军衣。红军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子弹和冬装补充,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与国民党军骑兵作战的信心,而且以缴获的军马组成了红军第一个骑兵连。

驻固原的国民党军骑兵第7师主力,得知先头部队在青石嘴与红军发生交战后,立即派一个团增援。殿后掩护的红军13大队与增援的国民党军骑兵团发生遭遇战。战斗持续到下午6点多钟,红13大队在夜色掩护下,边打边撤,攀上山坡,摆脱国民党军骑兵,脱离了险境。

途经铁角城 到达吴起镇

在红军向陕北进发的途中,贾拓夫奉中央的指示,率领大约一个连的红军战士,带上一部电台,担任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23岁的贾拓夫熟悉陕西地形地貌道路,带领战士们在一个星期的搜索之后,在陕西甘泉的下寺湾,遇见了从陕北前来迎接中央红军的红15军团的程子华和郭洪涛,贾拓夫向他们介绍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情况,并告知中央红军将以陕北为立足点,沟通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联系,并返回身为中央当向导,向陕北吴起镇进发。

1935年10月8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分两路从环县向东挺进,于10月17日进入今甘肃华池县和陕西定边县交界处,集结在铁角城村附近。彭德怀的指挥部就设在铁角城东北老爷山的药王洞中。

《叶剑英传》记载了当时在铁角城的战斗:初到铁角城的陕甘支队后卫部队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骑兵发生交火。正当彭德怀和叶剑英商讨对敌策略时,一名敌军骑兵操起马枪,瞄准了叶剑英。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彭德怀大喊着:“大叶,危险!”随即一把将叶剑英按倒在地上。就在此时,一颗呼啸的子弹从叶剑英的头上飞了过去,打得身后的庙墙沙土飞溅。

此后,陕甘支队在贾拓夫的引导下继续前进,于10月19日,终于进入了当时的保安县吴起镇。

当年红军长征干部团老战士成仿吾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描述陕甘支队初到吴起镇的情景:“傍晚,刚吃过晚饭,司令部命令各纵队都进驻吴起镇及附近村落。大家听到这个命令,莫不十分高兴,因为就要回到红区了。很多人忘记了几天行军的疲劳,像小孩一样,连跳带跑,直往吴起镇跑去。但是,当我们进入吴起镇时,群众误以为是匪军又来骚扰,仓惶〔皇〕逃避一空。我们在街上与窑洞内外,到处发现‘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的标语,确定这已是陕北红区的地方了。大家兴奋地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真的回到自己家了!’于是四处去找群众,半天找着几个老头、老太太,却语言不通,讲什么都说:‘解不下’,我们的同志误以为群众‘害怕’,因为音很相近。战士们首先把街道打扫干净,贴上各种标语,如‘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与二十五、六、七军会合,一致抗日救国!’不久那些老人又找来了一些群众。很快当地的支部书记与乡政府主席回来了,他们和战士们热烈握手,战士们把乡干部们围起来,差一点把他们举上天空,口里说着南腔北调,但一张张的脸上表现出十分激动的心情,有的人热泪久久挂在脸上。乡干部们很热情地和部队的负责同志研究解决各种需要。第二天早晨,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回来了,见了我们一个个笑容满面,不断地说:‘啊!原来是咱们自己人!’”

10月21日,毛泽东在吴起镇亲自指挥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消灭了跟踪而至的国民党军第6师主力,击溃西北军阀马鸿宾部骑兵团,缴获了大批轻重武器和战马,干净利索地砍掉了“尾巴”。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则在第一纵队参谋长左权率领下,扫除当地地主豪绅和土匪据守的若干据点。

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结束了长征。

从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的瑞金等地,踏上长征路,到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历时十二个月零九天,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二个省,用顽强意志征服人类生存极限,沿途共进行三百八十多次大小战斗,冲破国民党军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共二十九个纵队(军)和三个师的围追堵截,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长征铸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记者 白亮  本文参考了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曲爱国、张从田著的《长征记》一书)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