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7年后的“九一八” 我们成为白求恩的传人

2016年09月18日18:51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77年后的“九一八”,我们成为白求恩的传人

对于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来说,“九一八”不仅仅是国耻日。

1939年9月18日,在太行山麓晋察冀边区一个叫牛眼沟的小山村,白求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要为抗日军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前身——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成立。从此,边区20多万抗日队伍有了自己的救护力量。

把学校建校日定在9月18日,是聂荣臻元帅亲自审定的,就是要教育官兵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之殇。从那时起,勿忘国耻、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信念,就刻入了每名白求恩传人的骨子里。

77年后的“九一八”,又有千余名从全军选拔的学员走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与其他军校不同的是,这所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英雄院校,用同样一场充满硝烟的实战化演练,为新学员上了军校入学第一课。

实战化演练开始前,校长李云波把一面“左克连”的鲜红大旗授予学员代表,“抗战到底,决不投降”的呐喊再次在学员耳边响起。

那是在1941年10月3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学员队副指导员左克与战友掩护八路军伤病员转移,深陷重重包围。左克身中10余刀后倒在血泊中,牺牲前仍高呼“抗战到底,决不投降!”

学校抽组优秀学员成立“左克连”,承担教学示范和重大演训任务。好好学习、刻苦训练,争取戴上“左克连”的臂章,成为全校学员的目标和追求。

“左克连”指导员王蕾告诉记者:“学校有100多名师生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今天,英雄的旗帜交到我们手上,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让她高高飘扬!”

15时许,在石家庄绵延的秋雨中,两颗信号弹划过学校综合战术卫勤演练场上空。演练假想:我步兵分队在向“敌”前沿发起冲击过程中,遭“敌”重型火力阻击,造成我坦克损毁,坦克乘员严重烧伤、骨折。

伴随保障的卫生士官把伤员抢救下来,进行止血和简单包扎,随后呼唤装甲救护车后送。自救互救、伤员搜寻、火线急救、化武防护、紧急后送等多项实战课目依次展开。

如何按照实战化要求培养能打胜仗的卫勤尖兵,李云波认为,学校培养的是从死神手中争夺生命的人,应突出实用性、野战化,最大限度满足战场需求。

演练现场,实爆的气浪刚刚散开,学员陈晓婷穿过滚滚浓烟,对一名“伤员”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动作一气呵成。

一年前,作为白求恩医疗方队的一员,陈晓婷与战友参加胜利日阅兵。在此前的多次国庆阅兵庆典上,以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女学员为主体的红十字方队多次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成为庆典中靓丽的风景线。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进一步铸牢军魂,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注重讲好学员入学第一课,除了一如既往地用白求恩精神和抗日传统激励学员,每年“九一八”都要举行全校师生参加阅兵。

“请记住,你们是在战场上能让战友活下去的人。”学校政委于维国对新学员说,扛起钢枪能打胜仗,背起药箱救死扶伤,既是战斗员也是救护员,这才是白求恩的传人。

对于刚刚走下演练场的陈晓婷来说,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以一种特殊的仪式伴随新生加入红十字方队,将深刻烙印在她的脑海中。(新华社石家庄9月18日电 黎云、谢佳璇)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