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兵锋虚指向昆明 红军巧渡金沙江

37名船工用7条小船摆渡7天7夜,帮助3万红军甩掉敌军

2016年09月20日15:1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兵锋虚指向昆明 红军巧渡金沙江

云南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中央红军长征驻地雕塑。

刘光荣

八月的丹桂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云南昆明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就坐落在一大片普通民居之中。毛泽东居住过的广式楼房的石库门上,写着一副对联:“居丹桂运筹帷幄,渡金沙用兵如神”。1935年4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是在这个小村落里作出部署,随后指挥中央红军从昆明禄劝的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在37名船工的帮助下,3万红军靠着7条小船奋力摆渡7天7夜,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与此同时,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带领下,于云贵高原历经耗时23天的乌蒙山回旋战,摆脱敌人重兵围追堵截,大踏步走上北上抗日征程。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房珊珊(除署名外)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罗斌豪

■档案

时间:1935年2月至5月、1936年3月至5月

地点:云南寻甸、禄劝、威信等地

事件:中央红军及红二、六军团分别两次转战云南,先后渡过金沙江,赢得北上的战略主动权。中央红军在云南召开的扎西会议,完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和遵义会议决议的正式成文,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起点。

重走

红军入滇军阀“献”地图

站在云南省东北角的沙滩上远眺,赤水河和渭河交汇在一起,向四川奔腾而去,而对面的贵州方向绝壁巍然矗立,形如一堵顶天之墙。河水的回声震耳欲聋,景象极其壮观。这里就是被称作“鸡鸣三省”的川滇黔交界处。更确切的称呼,是“鸡鸣四县”,指的是云南镇雄县和威信县、四川叙永县、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

1935年初,由于军情紧急,遵义会议只召开了3天,红军就开拔了。他们渡过赤水来到川滇黔交界处,集中到云南东北角的威信县扎西地区,待机破敌。在威信境内,红军先后开了3次会议,开会地点分别在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和扎西镇江西会馆。因为扎西是会议结束的地点,又是威信县城,所以后来这3次会议被统称为“扎西会议”。

花房子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会上,博古将装有中央重要文件、记录、印章的挑子交给了张闻天。庄子上会议讨论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系统总结并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扎西镇江西会馆会议,作出了回师东进二渡赤水的决定;通过精简缩编、精简辎重武器,加强了部队机动性和连队战斗力;同时还决定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

红军进入云南后,一直受到物资匮乏的困扰,甚至连一份精准的军事地图都没有。1935年4月底,中央军委纵队行至曲靖至马龙途中,遇到一辆国民党军用卡车,红军立刻投入战斗,俘虏了司机和带车的国民党军官。经审查,带车军官领国民党“中央军”将领薛岳之命向当地军阀龙云索要到云南地图后准备回去,原本要坐飞机,不料飞行员突然生病,只好改用军车押送。这一仗,红军缴获了宣威火腿、普洱茶、云南白药……在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而最为珍贵的,则是缴获了20份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朱德得知消息,高兴地马上通知了红军各军团负责人。

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咸谓三国时刘备入川系由张松献地图,此番红军入川,则有龙云献地图。”

老百姓也对此事津津乐道,还编了一首民谣:“四月里来豆花香,工农红军过盘江。军阀龙云吓破胆,急电薛岳来帮忙……军阀官僚和买办,都是运输大队长。”

主席责令警卫归还八音钟

四五月份,正是云南寻甸县野山茶、板栗花开遍山岭的季节。1935年4月,红军长征路经这里,党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就驻扎在柯渡坝子里的丹桂村。当晚就在地主家四合院里召开军委会议,对抢渡金沙江作具体研究和部署。

红军到来后,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红军的宗旨和民族政策。消息一传开,群众一片欢腾。在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只老旧的八音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毛主席在这里住下后,他的警卫员陈昌奉住在隔壁。夜深人静时,陈昌奉听到叮叮咚咚很好听的声音,起来一看,是杨家郎家的一只精致优美的八音钟在响。“陈昌奉想,毛主席经常工作到深夜,用这个提醒他注意休息再好不过,带上它很方便,于是将八音钟悄悄塞进挎包带着上了路。”讲解员说,队伍奔走240里来到皎平渡口,毛主席发现了这只小钟,非常生气,责令陈昌奉将小钟送回去。当时军情紧急,山高路远,立即送回不太现实。在陈昌奉深刻检讨后,毛主席才同意把小钟存放在金沙江边的一户农户家中,委托他家想办法将八音钟送还原主。这件珍贵的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征集到了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可以说,这个小小的八音钟,是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最生动的物证。”

在柯渡镇回辉村清真寺的墙上,我们看到一幅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标语中的“回家”,指的就是回族。时光如白驹过隙,字迹已不甚清晰,但标语的故事来历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活教材”,在当地广为流传。

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这样描述:“我等在柯渡经过时,有几十里路都系回民所居……红军亦极尊重回民之教堂,红军领袖朱德亲自到清真教堂与其教民首领谈话。”

红军渡江两天后追兵方至

从云南禄劝县城驱车近3个小时,途经30余公里的下坡山路,便来到了皎平渡。这里是禄劝县和四川会理县交界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属长江上游。

红军长征行至金沙江,如果渡江不成,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遇全军覆灭的危险。张震将军在回忆录中透露,红军本来在洪门渡架浮桥过江,但一时找不到缆绳,只好买来四五匹布搓成布绳,因强度不够无法过江,后来改到前往皎平渡渡江。

最先指挥渡江的,是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红军先遣队想尽办法,幸运地找到了7条船。“实际上只有6条船,因为有条船是破的。”禄劝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张永兴告诉我们,红军在皎平渡上下游一共找到了37名船工。“每条船大概安排6名船工,他们轮流划,每划10趟就换人休息,但船一直在摆渡,没有停。”整整摆渡了7天7夜,红军3万余人终于顺利渡过金沙江。两天之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金沙江南岸,但一切都晚了。

巧渡金沙江,“巧”在何处?张爱萍将军回忆说:红军兵力浩浩荡荡直指昆明,蒋介石以为红军要攻打昆明,因为当时敌军主力已经被我们“调”到川黔边境去了,昆明十分空虚,便急忙把部队调转去守昆明,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红军趁机来了个向右转,直插金沙江边夺取渡口……等红军大部队都过了江,蒋介石才知道上了当,连忙派兵追赶,结果只能望江兴叹。红军从容渡过金沙江天险后,到达会理城郊休整。

如今,毛泽东指挥渡江时住过的山洞犹在,而帮红军渡江的37名船工都已先后辞世,他们的后人,在世的也已近耄耋之年。船工周启龙的儿子周庭荣81岁了,在面对采访团时,他不急不忙地装烟、点火,把烟袋叼在嘴里,笑起来满脸褶子。尽管耳朵有些背,但回忆起往事,周庭荣仍能道出不少细节。老人家说,当年父亲以摆渡为生,带着3个儿子住在山洞里,家中一贫如洗。“红军对老百姓好!我们什么都没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也不管会不会遭到国民党的报复,就去给红军划船了。”“渡江后,红军给了父亲21块大洋,后来都被保长抢走了”。

37名船工中,年纪最小的是22岁的张朝满。2006年,94岁高龄的张朝满在睡梦中安然离去。

如今,皎平渡口已架起一座斜拉钢索大桥,长达280多米。我们从大桥走过,桥下谷深水急,轰鸣声振得耳朵嗡嗡响。皎平渡北岸的绿树青草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铭刻着37名船工的介绍,有的船工连名字都没有,只刻着“向二糖匠”“扬麻子老倌”等绰号。这些向红军伸出援手的人,共和国没有忘记。

■新貌

丹桂飘香“农家乐”

走进云南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青石板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黄砖青瓦长征革命遗址,丹桂飘香,沁人心脾。

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柯渡镇。在丹桂村当时一户地主的四合院里,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具体周密的部署。如今,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已经成为丹桂村的精神龙头。

在纪念馆参观结束后,我们在当地镇干部带领下,来到了一户特色“农家乐”所在。老板娘忙着在厨房内做饭烧菜,老板杨廷发则在外迎来送往,并同我们忆古谈今。

20多年前,杨廷发曾有过一段十分短暂的出外打工经历,后回来开了卷粉铺,每年顶多赚1万余元。大概从2005年开始,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杨廷发看到了商机,于是开起了“农家乐”,结果大受欢迎。10年来,除了菜单上不变的“凉卷粉”,杨廷发的生活和丹桂村的村貌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到旅游旺季,每天最多要招待40余桌客人。”

杨廷发告诉我们,他现在年收入有14万元左右,家里建起了新楼房,买了小轿车,一双儿女也上了大学,日子越过越舒心。“我今天的一切,都是沾了红军的光。”这句话是杨廷发的口头禅,也几乎成了他向每一桌客人介绍完以后的结束语。

和杨廷发一样因沾“红色旅游”光而发家致富的人在丹桂村里还有不少。土坯房换成了小洋楼,村民从靠天吃饭慢慢变成了靠产业挣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回汉村民和谐共处,如今丹桂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

■亲历

云南威信扎西99岁老红军刘光荣:

没能走完长征路是我的终身遗憾

云南威信县党史办主任李朝洪告诉我们,当年参加红军的3000名扎西籍子弟中,如今还有唯一一位健在!

刘光荣(见上图),今年已是99岁高龄,住在扎西镇石坎村。得知我们要前来采访,家里人特地让老人家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了几个小时。

岁月无声,年华有痕。刘老已无法行走,坐在轮椅上,面容瘦削,两颊凹陷。话匣子一打开,刘老就有些激动,带着浓浓的乡音,时而冒出一两句有趣的地方俚语,逗乐了围在一旁倾听的人们。

无论如何故作轻松,再忆那段历史,仍然需要坚强的心智。

1935年春,红军大部队开进扎西,18岁的刘光荣动员本村几名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军。刘光荣被分到了红九军团,他跟着部队从云南威信县打到四川古蔺县,从太平渡渡过了赤水河。后来,一路又打到娄山关、遵义、贵阳。

一路走下来,从家里穿来的鞋子早已跑烂。战士们带的干粮根本不够吃,就到山上找点野果子。宿营地也很随机,有时在街上,有时是屋檐下、桥下。

四渡赤水,刘光荣参加了其中“三渡”,从云南北部过了金沙江,冒着枪林弹雨过了大渡河,又翻越了雪山、爬过了草地。他对过雪山、草地的印象极为深刻,每天都是风雪寒冷、饥饿难耐。“那时候的日子,真的很苦!吃到最后没东西吃了,就只好啃皮带。”

后来在西北,刘光荣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下,他一路讨饭,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后,刘光荣一直在扎西石坎村种田,养育了3个儿子1个女儿。刘老的三儿子告诉我们,父亲不仅有几个儿女赡养,政府每月还发给他1000多元的红军失散人员补贴。

“长征没走完,是我终身的遗憾。”刘光荣如今仍不时念叨这句话。(记者 洪奕宜 房珊珊  摄影:记者 罗斌豪)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