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智 李磊
2016年09月21日15:58 来源:海南日报
于都河边上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本报特派记者 陈元才 摄
悠悠贡水,三座大桥飞架。两岸滨江湿地公园花木葱茏,美不胜收。
这里是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支流,而82年前,这里是红军开启万里长征的源头。
在杨成武等许多中国将领的回忆录里,在许多中外记者、作家的笔下,这里都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一个伟大奇迹的起点,是红军长征路上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关口。
30万人严守秘密
在今天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你动个手指头,信息便通达天下。
然而,82年前,于都这个“全红县”,完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任务:30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解说员钟敏告诉记者,8万多红军主力,1934年10月从各地集结于都后,休整、扩充兵员、补充物资,停留长达10天时间,然后分别从8个渡口安全渡河。
30万于都人民严密封锁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国民党的探子成了一无所获的“聋子”“瞎子”。好几万人就这么消失了?
其实,远在琼崖的革命根据地,冯白驹当年的一句名言,恰恰可以回答国民党人的疑问:山不藏人人藏人!
真正赢得民心的共产党人,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当时于都河上没有桥,根据当年工兵的测量,河面最宽的地方达600米,水深1至3米,流速也非常快,只有3处渡口适合趟水过河。
八万红军是怎样悄无声息地完成渡河的?
夜幕掩护下的万军渡河
9月19日上午,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琼崖儿女长征路”全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园址就在于都县城东门渡口旁。
1934年10月18日傍晚,中革军委、中央机关、红军总部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正是从东门渡口迈开了长征的第一步。
当时河上没有桥,大部队要过河只能架设浮桥和摆渡。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倾其所有,大力支援红军。
沿河的老百姓都把家中的渔船全部捐献出来,先后汇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避免敌人飞机的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是在下午五点以后开始进行的。傍晚时分,有组织的群众就从四面八方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架设浮桥。
红军渡河后,他们要赶在第二天凌晨六点以前把浮桥拆除,依次靠岸排开,由此不断循环架桥。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别了,于都河!别了,曾经用鲜血捍卫过的红土地!
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将军,后来在回忆录《忆长征》中写道:“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场面。”
“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面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的鸡蛋塞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的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呜呜’地哭起来。”
伴随着讲解员钟敏的娓娓话语,耳畔传来了《十送红军》的歌声:“一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 (介支个)缠绵绵……”
据研究者统计,仅在红军长征出发前的1934年5月至8月,于都人就献出粮食79390石;长征前,于都人踊跃参军参战,1.6万多名于都儿女参加了长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再也未能还乡……
每次解说,钟敏都会说起一段故事,为了帮助红军渡河,沿岸百姓拿出家里的门板、木料,甚至有老人把自己预备的棺材板都送来了……当时周恩来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纪念园里的“海南元素”
中央红军出发纪念地纪念园,如今已经成为于都的标志性景观。
草鞋、大锅、旧军衣、子弹……纪念馆里展示的每一件物品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这里有一双至今保存完好的绣球草鞋,那是红军谢志坚的未婚妻为他编的,谢志坚一路上舍不得穿,胜利后拿着草鞋回乡寻人,却发现未婚妻早已被杀害。
在诸多的将领照片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了张云逸。这位时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红八军团参谋长,当年11月初在粤赣边界的大庾岭迎接中央红军,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你们是从海南来的,这里还有一位海南人!我见过她照片,很漂亮!”介绍完张云逸,钟敏笑着指着当年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名单,上面有海南文昌人谢飞。
纪念馆外右侧,矗立着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捐建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模型高12米,直径1米。
秋日的阳光,静静地洒在于都河畔的火箭模型上。记者突然想到了令人神往的一刻:当年,海南文昌人张云逸、谢飞、云广英、符确坚、林青,参加了万里长征;而今年11月,真正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即将从琼崖革命先辈们的故乡文昌飞天!
长征,早已成为中国走向复兴、迈向太空的最强代言字符!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