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廷玉
2016年09月23日16:59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普渡河、六甲战斗的胜利,为实施北渡金沙江的计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36年4月24日,红二、六军团不顾敌机的骚扰轰炸,兵分两路急行军,沿途不断打退敌军阻击,赶到了金沙江边的石鼓地区,把尾追之敌远远地抛在后面,争取了充裕的渡江时间。
石鼓——因镇前山嘴处的小古亭中,面对金沙江摆着一个又圆又厚的青石做成的鼓形碑,因而得名为石鼓。
石鼓渡口是金沙江上游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康藏地区的重要门户。这一带水深流急,江面宽阔,两岸高山耸立,地形十分险要,而反动地方武装又在石鼓渡口的对岸构筑起了碉堡,封锁着大江渡口。
金沙江石鼓渡口
前面是滔滔的金沙江,后边有敌军的疯狂追击,能否在敌军追来之前渡过金沙江,对红二、红六军团来说,无疑是生与死的考验。为此,总指挥部作了周密的部署。第十七师负责找船。军团领导郑重嘱咐:“这是关系全军命运的大事。”“找船的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前卫部队负责寻找合适渡口渡过江去,消灭对岸敌人;后卫警戒部队在石鼓南山监视尾追红军的敌人,并在山上架起机枪,防备敌机袭扰;大部队则隐蔽集结,随时准备待命过江。
4月25日晚上,红二军团的前卫四师在金沙江上游的木瓜寨顺利地渡过金沙江,解决了对岸的敌人,为掩护全军过江提供了保障。之后,红军在群众帮助下,找到了5名船工,并抓紧时间扎渡筏,为全军渡江做准备工作。
红十二团和红十六团沿金沙江两岸溯江而上,隔江呼应,互相联系,昼夜寻找船只和渡口。他们先后在格子渡口、士可渡口、羊犁石渡口、巨甸余化达渡口和苏甫湾马场,找到船只。
就这样,红二、红六军团前卫部队和后续部队从石鼓至巨甸约120里的地段上,找到了7只船,还有自制的竹筏、木排,动员了20多个船工,并控制了木瓜寨、木取地、余化达、格子、士可等渡口,为全军顺利渡江创造了可靠的条件。
指挥部决定,全军于26日晚采取从各个渡口梯次而进,逐步向上收缩的方法,抢渡金沙江。
这天夜里没有月亮,也没有风,正是适合渡江的好天气。红军战士登上第一只船,在静夜里开始启渡。岸上的千万双眼睛死死盯着这只船,他们的心跟随船的颠簸而跳动着。也许是深夜特别静的缘故,撑船老汉的吆唤声,轻舟破浪的哗哗水声,岸上的人听得清清楚楚。有时小船钻到雾霭里看不见了,岸上的人有的立即蹲下,用手遮住前额使劲地睁大眼睛找,心里无比的紧张和不安,当小船从雾里、浪里钻出来时,岸上的人立时喊叫起来:“好啊,快到对岸了!”紧接着,后续部队一船又一船地往对岸划去。
4月27日,渡江行动进入高潮。火红的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一只只船和竹筏在汹涌的波涛上顺利地前进。坐在岸边等候过江的人,注视着木船和竹筏在江面上穿梭,心中激荡着喜悦之情。“加油呀!划呀!”悦耳而洪亮的声响,在江面上,在远处的山谷里回荡着,显示出英雄们飞渡天险的信心和胆略。
快到黄昏的时候,意外出现了。一只年久失修的船由于载重量过大,腐朽的船底板支持不住了,裂开了几个大洞。江水不断地从船底涌进船舱,没多久船舱里就积了很多水,速度马上降了下来,桨板和篙杆也使不上劲了。无论怎么使劲,船还是慢悠悠的原地打转不向前。老船工一看,担心船会下沉,他赶紧一边叫战士们用帽子、用手往外掏水,一边毫不犹豫地把一床棉被撕开,分别堵在几个漏洞上。船上的红军战士、干部也一齐动手,把自己的衣服和背包压在漏洞上,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抗住涌进来的江水。洞堵住了,舱里的水也很快掏干了,船的行速又加快了。这真是一场紧张的战斗!撑船的老汉疲惫不堪,但他咬紧牙关,抓紧时间向对岸划去。
船少,时间紧,一些水性好的同志索性游过去。他们把衣服和行李绑在头上、肩上,跳到江里骑在一根树干上,两手拿着木板向前划,身体顺着江水在波涛上一起一落,像燕子一样飞过江去。
暮色苍茫中,最后一船也终于“飞”过去了,金沙江南岸已经没有一个红军战士,而北岸的悬崖上站立着整装待发的北上红军健儿。当夜,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也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至28日下午,全军1.7万余人,全部顺利渡过了金沙江。傍晚,当滇军刘正富旅风风火火地赶到江边时,只能望江兴叹。红军留下的标语——“来时接到宣威地,走时送到石鼓镇。费心,费心!请回,请回!”让他们哭笑不得,气急之下,只好乱放了几枪,以此向蒋介石交差。至此,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金沙江边的计划彻底破产了,红二、红六军团赢得了长征战略转移中的一个巨大胜利。红二、六军团过江之后,在红四方面军的接应下,经中甸、德荣、白玉、定乡、稻城、理化、瞻化等地,于7月2日在甘孜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作者系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