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琳
2016年09月25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渡河,长江的支流之一,总长1000多公里,两岸悬崖陡峭,河面并不很宽阔,但是水流湍急,附近百姓都知道,不管水性多好,一旦失足落入,生还的可能性都很小。要想渡过大渡河,只能靠木船摆渡,将船拉到渡口上游几里之外,然后放船,船工奋力闯滩,借助极快的水流速度,才能将船斜冲到大渡河对岸。
1863年和1935年,分别有两支军队来到了大渡河边。间隔72年,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同一天险大渡河,但不同的是两支队伍的结局:1863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在大渡河边被清军包围,最终四万农民起义军全军覆灭,血流成河;1935年,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绝处逢生,粉碎了敌人彻底消灭中央红军的企图,创造了继续北上长征的军事奇迹。同一条河,不同的结局,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首先,红军执行了正确的指挥和战略方针。蒋介石断定中央红军一定会避免走石达开的旧路,也决心利用大渡河围困住红军,并一举消灭红军。蒋介石根本不相信精通历史的毛泽东会选择走与石达开一样的旧路,所以他并没有把防守的重点放在这条旧路——从冕宁向北的安顺场。而毛泽东正确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石达开之所以兵败大渡河,是由于其贻误了渡河时机和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彝族人的关系等原因,红军只要避免这些问题,就不会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此外,在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通过计算和比较摆渡的时间和敌人追击部队达到的时间,中央果断形成了新的渡河方案: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渡河,另一路奔袭至泸定桥,从那里夺桥渡河。
其次,广大红军指战员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强渡大渡河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由17名红军战士组成的首批渡江突击队迎着川军的火力,借助小木船艰难地靠向对岸。在岸边的红军战士一边焦急地注视着渡河突击队,一边用有限的重机枪火力封锁住川军的攻击。最终红军突击队占领了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北岸,这些红军战士的名字也永远在长征史上熠熠生辉。
最后,中国共产党实行争取、团结、联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刘伯承与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的彝海结盟,为红军突破天险大渡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刘伯承来到彝区后,与沽基家族的首领小叶丹进行了会谈,从解释党的民族政策,阐明红军北上抗日的努力,到劝说彝族不同家族之间要团结一致,共同反抗欺压彝族人民的国民党军阀,一直到红军过路的种种细节和满足彝族人民的要求等,共产党人的真诚和开明让彝族群众甚为感动,首领小叶丹还与刘伯承结为兄弟盟友,要求参加红军的彝族青年立即加入了队伍。这一段历史,为长征添加了民族团结的一页。
大渡河水依旧年复一年的汹涌澎湃,仿佛在向驻足的人们诉说远去的历史。曾经有两支军队的命运与这条大河紧密相连,他们的面前是同一条河,但结局不同,因为,不同于石达开的太平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具有自身的先进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不仅能够渡过大渡河,而且能够攻克渡河之后的种种艰难困阻,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5日 11 版)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