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红 兰世秋
2016年09月30日13:24 来源:重庆日报
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内的邱少云雕像(摄于9月28日)。
9月28日,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本学年被评为“邱少云中队”的五年级7班同学在做操。
9月28日,历任五位馆长和现任馆长王成金(右二)齐聚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本组图片 特约摄影 苏思
9月28日,第三个国家烈士纪念日前夕,我们来到邱少云的故乡——铜梁。在烈士纪念馆、在少云镇、在学校,我们发现,邱少云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铜梁人。
英雄,从来没有离开。
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没想到我又一次离英雄那么近”
清晨,铜梁凤山之巅,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内,53岁的王成金照例一大早就来到这里。
看到清洁人员正在清洗邱少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他接过水管,一边细细清洗,一边不时抬头仰望高高的英雄塑像。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自1962年开馆以来,每年平均有30万人次前来参观。
王成金是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现任馆长,也是第九任馆长。1987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纪念馆工作至今。
王成金在少云镇的老家与邱少云家的老屋仅隔着一条小溪。小时候,“邱少云”三个字,常常从他的父母和邻居口中说出。
小学五年级,王成金第一次和学校里的小伙伴来到城里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那一天,天不亮他们就出发,25公里的路整整走了5个小时,王成金小小的脚板磨出了大大的水泡。
在纪念馆,王成金哭了!烈士的英雄事迹第一次那么直观地展现在他面前。
“邱少云真了不起!”王成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
高中毕业后,长成大男孩的王成金义无反顾地选择入伍当兵。
1987年,王成金转业,被分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工作,喜悦、光荣、自豪……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没想到我可以又一次离英雄那么近。”
在纪念馆,王成金干过会计、出纳、办公室文秘、讲解员……对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每年夏天,他会安排馆员将烈士的棉衣残片等文物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翻晒。为防止大风把棉衣残片吹走,他常常自己守在一旁。
“要知道,这棉衣残片曾经紧贴过烈士的心跳,哪里容得半点马虎?”
目前,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正在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维修。
纪念馆第四任馆长杨建国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大规模维修是在1991年。
最初的邱少云英雄纪念碑是水泥材质,经年累月,到了上世纪90年代,纪念碑和烈士雕塑已有多处损坏。
1991年,杨建国到处呼吁维修纪念碑,建议将邱少云水泥雕塑换成青铜材质,维护英雄的形象。
听说要维修邱少云纪念碑,铜梁各单位和群众纷纷行动起来。
30元、50元、100元……不少铜梁人拿着现金捐到纪念馆内。在华兴镇经营一家小厂的夏治罡二话不说拿出5000元钱;一位70岁的老婆婆颤巍巍地掏出50元钱,交到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手里。
最终,纪念馆共收到来自各界的捐款6万元,加上政府财政拨款25万元,完成了对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的第一次大规模维修。
9月28日这一天,在世的前后6任馆长来到纪念馆。
杨建国说:“我一直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位外地来参观的防火专家说的一段话,他说,人都是血肉之躯,邱少云在烈火的灼烧中一动不动,这需要惊人的毅力!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英雄!”
在少云镇
“当兵是一桩光荣的事”
“邱少云在我心里种下了英雄的种子,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也可以穿上军装、保家卫国。现在,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下午2时,邱少云出生、成长的少云镇,当我们来到乡村医生刘兴平家里时,他兴奋地给我们看儿子刘霓从遥远的河北发来的这条短信。
为什么要把儿子送去当兵?“在我们这里,当像邱少云一样的兵从来都是一桩光荣的事,这也是儿子从小的梦想。”刘兴平说。
镇党委书记张桂生告诉我们,受邱少云精神的鼓舞,少云镇的青年每年报名参军都十分踊跃。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夏秋季征兵工作中,报名的适龄青年达57人。该镇已连续4年被铜梁区政府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在少云镇,我们发现,像刘兴平父子那样,把邱少云精神根植于自己言行中的人很多,今年37岁的少云镇党委委员唐定静也是其中一位。
去年5月的一天,少云镇外高速路旁的灌木丛突然起火。接到火警电话后,唐定静转身抱起两个灭火弹,立刻赶往4公里外的火警现场。
一路上,她还电话通知相关部门,迅速组织灭火救援。
从向阳村桂花路口到匝道一段400米的高速路,汽车无法进入,非常危险。但如果人过不去,如何灭火?
唐定静只好弃车,抱着灭火弹步行前往。
几分钟后,当她翻过高速路栏杆时,现场浓烟滚滚,大火已有两人高,草木烧得啪啪作响。
看到这样的情形,唐定静有些心慌:这火势如果蔓延下去,整个高速路带都要烧起来,加上来来往往的汽车,那就太危险了。
深吸一口气,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唐定静将自己手中的灭火弹扔进火场,随后又拿起铁扫把和随后赶来的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向阳村自发赶来的十几个村民一起灭火。
救火人员陆续赶到现场,大火终于被控制下来。
“火魔多么可怕,面对烈火,人类是多么渺小,但也可以是伟大的,就像邱少云那样。”
大火灭了之后,唐定静回到办公室,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
“我是邱少云中队的”
下午5时,“叮铃铃……”随着下课铃声响起,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邱少云中队六年级10班的罗羿迅速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和同学一起,排队走出教室。
偌大的操场上,4000多名学生整整齐齐地排着队依次走出校门,井然有序。
作为邱少云中队的一员,罗羿觉得很自豪。
邱少云的精神是什么?在小小年纪的罗羿眼里,严守纪律、帮助别人,就是在向邱少云学习。
走出学校后,罗羿照例来到公交车站等候104路公交车。她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跟着自己的几个小伙伴。
“咦?有几个老婆婆、老爷爷排在队伍的最后。”罗羿赶紧让出自己的位置,把老婆婆、老爷爷请到前面。
“这娃儿就是乖,天天放学都这样!”正在一旁等车的周姓婆婆说,在车上,罗羿不仅自己让座给婆婆、爷爷们,还招呼和她同车的小伙伴们也给老年人让座。
“我们是听着邱少云叔叔的事迹长大的,做点这样的事是应该的。”罗羿告诉我们。
“其实,像罗羿这样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实在是太多太多。他们做的事或许不起眼,但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传承邱少云的精神。”在校德育主任张光泽看来,对于孩子们来说,传承邱少云精神不仅是要熟知邱少云的事迹,更是要践行在他们的成长中。
10岁的周勺钦是邱少云中队三年级1班的学生。去年9月他过生日时,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带他去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参观。今年“六一”儿童节,妈妈又一次带他去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前几天放学回家时,在后校门口,一块智能手表“撞”进了他的视线。
读二年级时,周勺钦就在学校的小操场上捡到过一块智能手表。当时,还不会使用智能手表的他专门“求助”小伙伴,怎么用手表打电话。
然后,他通过捡到的智能手表联系上了失主。
“我怎么老是捡到智能手表哦?”这一次,已经有“经验”的小勺钦翻阅手表,找到标记为“爸爸”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原来,这块手表是二年级3班一位同学掉的。
小勺钦站在原地等了十几分钟,丢失手表同学的爸爸王誉辉赶来了。
“小朋友,你是哪个班的?”面对王誉辉的询问,小勺钦摸摸脑袋:“我是邱少云中队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每学年评选一次邱少云中队,一个年级评选两个班级为邱少云中队。至今,从未间断。
后记
9月30日,是国家烈士纪念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不久前,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两个被告被判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英雄形象岂容调侃和亵渎!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到,英雄的家乡为英雄而自豪,也将把英雄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邱少云,一直在我们身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