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三位90多岁老红军国庆节里的家国情怀与期许

2016年10月03日13:57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97岁秦师:让年轻人延续长征精神

脚蹬一双老布鞋,身穿军绿色坎肩,97岁老红军秦师一大早在小广场上遛弯,朴素的穿着反而让记者印象深刻。

“那个年代,我们真是凭着信仰,拿着枪杆子,打了一仗又一仗,拼了命,才换回了现在的好生活。”秦师14岁参军入伍后,先后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正是凭借长征精神,才一次次挺过来,昔日的“小鬼”九死一生,立下战功无数。20多年的军旅生涯,长征精神融入骨子里、血脉中。

“我父亲其实还算蛮开明,但对于涉及原则上的问题却从不让步。”秦师的大儿子秦慧学说,秦师严以律己,要求子女“坚持信仰,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不仅要求秦慧学兄弟四个文化课过关,在思想上更不容许懈怠。“自打我一参加工作,父亲每周六都要给上一堂政治课,这一习惯延续了20多年。”

1958年,秦师转业到地方后,虽然在学校里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但几乎每年都会为刚入学的新生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一直坚持至90年代末,坚持了近40年,为的就是让年青一代能铭记历史,老一辈的长征精神能在他们身上得到延续。

如今,对于年青一辈,秦师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更是活着的传奇,但对于秦师而言,他希望年轻人能“好好学习,做一个有信仰、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年轻人才是祖国的未来”。(记者 马景阳 刘磊)

99岁杨海岩:老红军的“红色家风”

99岁高龄的老红军杨海岩,一口气背下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国庆期间,记者在泰安见到了这位精神昂扬的老红军。杨海岩1918年出生在梁山县馆驿乡西田店村,1936年入党,1937年到延安学习,经历过烽火硝烟。这位老红军说,要保持红军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国庆节,家人围坐,全家聊得最多的话题依然是“家国”。“相信党,跟党走,保持红色家风,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呀!”杨海岩的儿子杨瑞说,他的父亲在家最常对我们说这几句话。“他艰苦卓绝的革命经历,始终不渝的红色情怀,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杨瑞介绍,其父亲在生活上非常节俭,衣服袜子坏了从来不让丢,前几年还能自己缝补。在家吃饭,不管吃什么,他从来不浪费,掉桌子上的米粒会捡起来吃掉,吃不完饭就留着下顿再吃。“就连吐口痰,老人都不舍得用卫生纸擦拭,而是备有专用的小杯子。”

9月8日,杨海岩查出肺内感染,连续输液数天,如今已经好转。党报党刊成了他每日必看书籍。“父亲跟着党的脚步走了一辈子,到老也不忘关注党的方针政策。”杨瑞说。

除了杨瑞,杨海岩还有四个女儿。老人军人情结非常浓厚,他的四个孩子先后参军入伍,4个女婿也全是军人出身。他的两个外孙也在武警部队工作。杨海岩用言传身教,阐释了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记者 曹儒峰)

95岁王玉礼:干好本职工作就是爱国

“当年扛枪啃窝窝头时,哪能想到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这个国庆节,让95岁的“老革命”王玉礼老人再次感慨:“现在生活真是幸福,想吃鱼吃鱼,想吃肉吃肉。”

在临清市委旁边的一处干净小院内,记者见到了正在家中静养的王玉礼。他神情安详地坐在客厅,85岁的老伴儿与他相对而坐。桌上摆放着报纸,虽然老人听力不好,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当其女儿王秀芝跟他提起当年的打鬼子的情形时,老人像是换了一个人,思维敏捷,神采奕奕,说到战斗的危急时刻,老人还摆出举枪瞄准的姿势。1921年,王玉礼出生在东阿县沙窝村,1937年2月,沙窝村来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16岁的王玉礼报名参军。王玉礼历经多次战斗,曾被鬼子的刺刀刺伤臀部,子弹穿过大腿,受伤多次。1943年,王玉礼跟随队伍翻山越岭奔赴延安。1952年,王玉礼结束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转业回到了临清市。

记者发现,八仙桌中央是一个圆盘摆件,摆件是建国60周年时,临清市委、市政府发给王玉礼的纪念品。对于国庆这个特殊节日,老人有自己的思考:国家是咱每个人的国家,爱国不复杂。

转业后,老人先后在临清市新华书店、百货公司、临清国棉厂等多个单位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王玉礼都如当年打仗一样,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的最好。

95岁的王玉礼说,当兵努力当个好兵,当农民努力当个好农民,当工人努力当个好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踏踏实实地当成自家的事干,就是爱国。(记者 高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