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兰英
2016年10月10日09:54 来源:天津日报
安顺场
“翼王悲剧地”
穿行于川西群山之中的大渡河发源于青海,全长一千多公里,流经四川泸定县境内约百公里长。大渡河两岸系横断山脉,崇山峻岭,高耸挺拔,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渡口极少。安顺场是此地唯一的渡口,不过,人数众多的大部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是非常困难的。它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为人们所传诵。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由滇入川,抵达安顺场。此时山洪突发,河水暴涨,致使4万人马被阻于此地47天,全军覆没在清军刀下。临死前,翼王石达开哀叹:“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
石达开的失败也与他个人轻敌有关。传说,当年石达开率部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时,正逢小妾生了个儿子,他传令全军大庆3天,由此而延误了出走时机,被官军以数十万之众将其重重包围。太平军被困多日,粮草不济,进退维谷,唯有决一死战。石达开也算是一代豪杰,他对将士说:“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越险岭,济江湖,如履平地,虽遭难,亦常嚏而复奋,转退为攻,若有天佑。今不幸陷入绝境,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束手受缚,为天下笑,则诸君之赐厚矣!”石达开陈词泣涕,激励军心,他决心死中求生。
就在石达开率领太平军血战抢渡大渡河与松林河时,被清军所收买的彝族土司岭承恩却在背后进行偷袭,攻破马鞍山上太平军的大营,抢走存粮。石达开虽然回军收复大营,但是存粮已被抢被烧,全军陷入困境。
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石达开,准备牺牲自己保全部下几千人的性命。但清军对已经停止抵抗的太平军袭杀几尽。石达开本人被押解到成都,后处以凌迟极刑。
72年后,一张大网正向着红军扑来。对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悲惨一幕,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样清楚。此时,中央红军仅剩2万余人。而蒋介石部署在大渡河会战的总兵力达20万人左右,空投的传单上赫然写着“大渡河是红军的覆灭之地”的大字。
夜访高人
“我们不做石达开第二”
中央红军同70多年前的太平军相比,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红军到达这里的时间要比当年的太平军晚半个月,由于已经进入洪水期,河面宽达300多米,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布防严密,抢渡更为困难。早在红军先遣队出发时,刘伯承、聂荣臻特别嘱咐担负先遣队总指挥的红1团团长杨得志等:这次渡河,关系着数万红军的生命,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先遣队冒着大雨日夜兼程,于5月24日凌晨到达安顺场,全歼了国民党守军两个连,缴获渡船1只,后又找到2只木船并控制了渡口。
就这样,红军抢在蒋介石收缩口袋阵之前到达了大渡河。
5月25日上午9时,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了。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轻、重机枪一齐向对岸敌人压制射击。小船一颠一簸地向河心斜漂过去。这时,刘伯承、聂荣臻都走出工事,为了首长的安全,冲锋号停吹了。刘伯承命令:“继续吹!”站在一旁的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肖华抢前几步,从一名司号员手里夺下号来,挺起胸膛吹起来……
小船载着18位勇士在弹雨中艰难前行,黑压压的敌人从山上冲下来,岸上的炮手射出最后两发炮弹,一一命中敌群。勇士们冲上岸,最终控制了渡口。
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胜利了。然而,后面的渡河并不顺利。由于河面太宽,水流湍急,几次架桥都未成功。找到的船只也很少,船的最大容量一次只能坐40人,往返一次要一个多小时。直至第二天上午10点,红1团才全部渡完。照此速度,全军两万多人马全部渡完需要一个多月。此时,后面的尾追之敌正向大渡河逼进,形势仍很严峻。
身处如此危险境况,毛泽东及红军高层领导人无法入眠……就在这时候,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告诉毛泽东,他在镇上拜访了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这人名叫宋大顺,曾经亲眼看到石达开的覆灭……李富春建议说,这位老秀才对这里的情况非常清楚。我们有必要拜访一下这位秀才,听听他有何指教。
深夜,两名警卫员提着灯笼请来了老秀才宋大顺。
老秀才向毛泽东讲述了石达开极具悲壮色彩的历史后说:有人分析了石达开饮恨大渡河的教训称:“达开不自入绝境,则不得灭;即入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石达开自己在供词里也承认:“到紫打地,方被兵勇夷人击败。”
听到这里,毛泽东为石达开贻误战机而导致全军覆没感到惋惜,心情愈加沉重地问道:难道红军真的只有步石达开的后尘,被国民党消灭在大渡河边吗?
老秀才说,石达开本来是不该被灭的,他向西可以到昌都,向南可以到云南,向北可以到康巴。可惜他明知清军追击已到眼前,还放假3天,庆贺小妾生子。这样大操大办以致耽误了时机,清军赶到后,紫打地(安顺场)地处高山峡谷之中,两头重兵堵截,就只剩下渡河一条路可走了。但此时大渡河洪水猛涨,渡河之路被截断,石达开覆没就必然成了定局。
老秀才的话似乎是在提醒毛泽东,要尽快想办法离开安顺场,否则必会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泽东感到处境十分艰难,现在很难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脱离险境。
老秀才见毛泽东陷入沉思,就再次提醒:此地非久留之地,留下必危险。
毛泽东又问老秀才,红军怎样才能脱离目前的险境?
老秀才捋了一下胡须,说,目前,离开安顺场是比较困难,您要是不怕辛苦的话,只有顺着大渡河向上走,到泸定桥渡河,那里有一座康熙皇帝亲批、由朝廷出资建造的铁索桥。但是泸定桥离安顺场有300多里路,还远着呢!可是,现在若不带领军队快速离开安顺场,危险啊!如果两头有军队堵截,红军就再也无法走出安顺场了,成为太平军的可能性就太大了。红军的境况与当年的太平军是多么相似啊!
老秀才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毛泽东“不做石达开第二”,沿大渡河北上,过泸定桥,甩掉国民党“追剿”军的决心。
毛泽东站起身再次握住老秀才的手,感谢他为红军提供的宝贵情况。
老秀才转身准备离开,又回转身,再次叮嘱毛泽东要马上行动,晚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送别老秀才后,毛泽东神情更加严峻,为几万红军将士的境况担忧。他认真地考虑了老秀才的建议,又反复思索和分析导致石达开悲剧的各种因素,尤为仔细地想了老秀才讲的石达开未能过松林河前往泸定桥这件事。
飞夺泸定桥
“红军不是太平军”
5月26日中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指挥部,中共中央负责人以及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人到会。在刘伯承、聂荣臻汇报完情况后,军委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纵队北上。右路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岸北上,火速夺占320里外的泸定桥。红2师4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部担任左路纵队先头团,以3天时间赶到并夺占泸定桥。毛泽东特别指出:这是一个战略性举动,只有夺取了泸定桥,我军大部队才能避免石达开的命运。
此刻,得悉红军在安顺场强渡成功后,蒋介石正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谁先赶到并控制泸定桥,谁就掌握了制胜权。
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左路纵队先头团在“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口号的激励下,不怕疲劳,昼夜兼程向泸定桥进发……夜幕降临,突然,他们看见对岸有火把。经过号兵试探,正是增援泸定桥的敌军。于是,红军也点起火把,伪装成敌人行军。就这样,他们利用被歼敌军的番号进行伪装,两岸相互问话,敌军信以为真。红军和敌军的火把像两条火龙在大渡河两岸滚动着。红4团彻底轻装,只带枪支弹药,以一天一夜急行240里的速度,终于在29日早晨6点如期赶到了泸定桥西岸。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在战争史上堪称奇迹。
泸定桥横跨于咆哮如雷的大渡河上,由13根粗铁索组成。每根铁索由1000个铁环套成铁链。桥身铁链9根,平行系于两岸。每根铁链相距近1尺,上铺木板以作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桥栏。铁索桥高于河面数丈,悬于半空,人行桥上,左右摇晃,令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悸。红4团到达时,提前一天赶到的川军第38团已把桥上的木板抽掉了三分之二。光溜溜的铁索,空荡荡地悬挂在激流之上。顺铁索望去,对岸桥楼处垒着一圈沙袋,构成一个坚固的桥头堡。
时间紧迫,不得迟疑,杨成武紧急选拔突击手。最后确定由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织成突击队,踏索夺桥;三连紧跟其后铺木板;一连打掩护,四连负责递木板。
29日下午4时总攻开始。全团司号员集中吹响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朝对岸开火。22名突击队员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
敌人的子弹打在铁索上叮当作响,有两名突击队员中弹坠入河中,但剩下的队员仍然奋勇前进……就这样,在震撼河谷的军号声、枪炮声和喊杀声中,突击队员攀着光溜溜的铁索一节一节地向东桥头匍匐前进,随后的部队在铁索桥上爬着铺设门板……
眼看着突击队员马上就要冲到东桥头了,敌人抵挡不住放起火来,东桥头顿时被熊熊大火包围。就在此时,西岸的战士们齐声高喊:“冲过去!”
勇士们奋不顾身地冲进大火,穿过滚滚浓烟,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冲了过去……晚7时,红4团击溃了敌人,占领了泸定城。
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指战员说:我们的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
夺取泸定桥战斗是左右岸两支红军部队密切配合的结果。就在红4团飞夺泸定桥的同时,担任右岸先头部队的红2团在离泸定城25公里的铁丝沟,击溃川军1个团,乘胜占领了川军第24军第4旅旅部所在地龙八步,从而大大减轻了泸定桥方面的压力。
30日凌晨2时,刘伯承、聂荣臻率右纵队主力抵达泸定城。
站在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铁索桥上,刘伯承跺着脚说:“泸定桥呀,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终于胜利了!”
结束语
胜利的那个傍晚,刘伯承面对着铁索说:将来革命成功了,要在这里竖个碑,记下红军战士的不朽功勋!
半个世纪后,大渡河畔矗立起了一座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揭幕的那一天,昔日红4团政委杨成武将军亲自前去,再一次踏上了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孙继先将军,新中国成立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而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元帅,则成为我国尖端科技的奠基人。
长征胜利25周年的时候,聂帅亲自选址,特地把我国的一处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当年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大凉山中。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箭身上那醒目的标志——长征。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