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川:彝海结盟过凉山 勇士飞夺泸定桥

2016年10月10日14:29    来源:贵州日报

  今日泸定桥。

  记者听取讲解员讲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记者在达维喇嘛庙采访。

  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记者在红军长征夹金山顶合影留念。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各种困难,胜利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山顶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

  记者在红色冕宁纪念馆参观。

  初秋,会理的大山小山,一个个灯笼似的石榴挂满了枝头。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的第一个县,中国石榴之乡的红,或许更是与那史诗般的漫漫远征“红飘带”分不开。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在川行程一万五千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最终都被踩成了战士脚下的泥丸。在这里,红军彝海结盟过凉山,谱写了一曲多民族合力制胜的凯歌;在这里,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石达开第二”的命运;在这里,红军翻越了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的73座大山,数次挑战人类生理极限……

  金秋九月,正是丰收的季节。党报联盟采访团走进巴蜀之地,再读红军长征当年在四川写下的瑰丽诗篇。

  彝海边歃血盟誓,汉人和彝民做了朋友

  彝海被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包围着,索玛花在盛开。1935年5月22日,这片海子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伟大的一幕:

  “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

  “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去。”

  结盟仪式按照彝族的风俗进行。沙玛尔各将一只大红公鸡的嘴角剖开,将鸡血滴进了盛着彝海湖水的碗中,二人一饮而尽。

  81年后,湖水依然清澈,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聆听着沙玛依姑的讲述,那段光荣的历史依然让人热血澎湃。沙玛依姑是沙玛尔各的孙子,在彝海结盟纪念馆担任管理员。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奔袭大渡河,需经过彝族聚居区。彼时的彝区流行着一句谚语:“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历朝历代对凉山严苛的统治,使得彝汉矛盾突出,汉族的军队想通过彝区几乎不可能。

  5月19日,中央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萧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先遣队,准备借道彝区,抢先渡过大渡河。次日,先遣队占领冕宁县后,立即释放了被扣押在城内的彝族人质,并向他们宣传民族平等政策,说明此次只是想借道通过。

  两个民族的隔阂不是一时就能消除。先遣队5月22日进入彝海地区,不时遭到彝民袭击,到最后,始终不发一枪一炮的战士们,连衣服都被扒光。

  “我爷爷沙玛尔各是小叶丹的贴身管家,你们看,塑像中为刘伯承、聂荣臻和小叶丹杀鸡端酒的那个人就是我爷爷!”沙玛依姑自豪地指着纪念馆前的雕塑说。“当时萧华找到我爷爷,希望他向小叶丹转达红军的善意:第一,红军只是借道,绝对不会侵犯彝族同胞;第二,红军是主张民族平等的。”

  当沙玛尔各向小叶丹汇报时,小叶丹担忧性命安全,并不愿意前往与刘伯承相见。“我爷爷就说,如果有危险,我脑袋掉了都会保护你。”沙玛依姑说,爷爷的力荐,最终让小叶丹打消了疑虑。

  萧华在文章《通过大凉山》回忆道:“我把刘伯承同志介绍给他们,小叶丹便跪下致敬。刘伯承同志下马亲切地扶起小叶丹,以诚恳的态度重申红军的来意,并愿与小叶丹拜盟。”这让小叶丹十分感动,他说,红军与国民党的部队确实不一样。经过坦诚友好的交谈,双方决定歃血盟誓,结成兄弟。次日,红军先遣队由小叶丹的四叔带路护送,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如今的彝海边,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处的三块石头,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当年的这一次彝海结盟,是我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而对于彝族儿女来说,封闭的凉山彝区从此向外界敞开了大门,古老文明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枪林弹雨中,22勇士攀链飞夺泸定桥

  采访的这一天,泸定县烟雨迷蒙,泸定桥上却依然游人如织。不过,这座桥至今仍令观者胆寒。经过钢缆加固的泸定桥上,有不少旅客被晃动的桥身、颤动的木板和呼啸的河水吓得不敢前行。有游客感慨:“当年桥上连木板都没有,真不晓得他们哪里来的勇气,顶着敌人的子弹爬过铁锁!”

  杨梦梅,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任讲解员,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历史老师。关于当年这一段历史的故事、细节,在她脑海里早已滚瓜烂熟。她细致的讲解,将采访团带回到1935年:

  5月25日,红军十八勇士在安顺场突破了大渡河,却只找到3条小船,河水湍急,红军1万多名战士全部渡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此时,红军身后有数十万国民党军队追赶,前有四川军阀扼守着所有渡口,能否成功夺取大渡河上唯一的桥——泸定桥,事关全体红军将士的存亡。

  28日拂晓,以王开湘为团长、杨成武为政委的红四团接到新命令,要求29日前夺取泸定桥。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24小时内赶到120公里外的泸定桥。尽管红四团前两天已经跑了100多公里,尽管余下的120公里多是盘在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但杨成武还是率领战士,冒着倾盆大雨,于29日凌晨6时“飞”到了泸定桥西岸。

  红军到达前,敌人已将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链横在大渡河上。红四团决定从二连抽出22名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夺桥突击队,去爬那被抽掉了桥板的13根铁索。“没有共产党员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革命者过不去的桥。”当年红二连机枪手赵长发,报名当上突击队员后当即说出了这句气壮山河的豪言。

  过去我们都背得烂熟的课文《飞夺泸定桥》,对这激昂壮烈的一幕是这样描述的:“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最终,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爬上铁索的22位勇士中仅有3人牺牲,其余过河的19人没有受伤。而这次胜利,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在危急的关头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图谋。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有一个奇特的“雕像”群:22根方柱子,只有少数雕刻了头像和名字,大多是光秃秃的。讲解员杨梦梅告诉我们,由于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22位勇士的名字和资料绝大部分至今无法找到,泸定人民便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与此同时,泸定县一直在做着寻访22勇士名单的工作。大家都说,22勇士从来没有远去,他们已然成为泸定城的一部分。大渡河边听着汹涌河水,感受到的是勇士们决绝的勇气。

  鸟儿飞不过的雪山,红军喝了海椒水就爬

  击碎历史宿命的红军还未走远,眼前已是茫茫雪山横亘。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夹金山海拔超过4000米,山巅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忽而冰雹骤降、雨雪交加;忽而云开雾散、群山皑皑。当地流传的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在位于宝兴县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的装备:少部分战士有一件棕背心,草鞋对比之前只是多了几根钉子。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如是说:“当时的山上还是冰天雪地。上山前,红军只在硗碛做过简单准备,如砍竹竿、树条做拐杖,把干海椒发给每个人御寒。战士们衣着不多,把能穿上的都穿在了身上,或者干脆把被子、毯子披在了身上。”

  正值初秋,来到夹金山脚下,朔风呼啸,雪花满天。雪山上,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被难以忍受的寒冷和窒息所包围,出发前喝下的海椒汤在严寒面前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仅存的体温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中迅速地被蚕食着。女红军们过山时只能拽着骡子的尾巴,大部分战士需要负重20斤;炊事员为了带上锅和食物,坚持负重50至70斤;炮兵则需要扛着二三十公斤重的迫击炮筒。

  夹金山仅仅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其后,他们还翻越了梦笔山、亚克夏山、巴郎山等7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军在长征中伤亡最多的战役是湘江战役,而行军中的减员最集中的就是雪山和草地。仅在1935年7月—1936年8月间,仅亚克夏雪山至黑水途中,红一、四方面军就有近万名战士倒下。

  翻越夹金山后,红军来到了小金县夹金村。5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曾发贵告诉我们,红军刚从雪山上下来,粮食极度匮乏,但都没去老百姓家要粮食。“他们都叫村民为老乡,很亲切。”当地村民对红军逐渐有了好感,开始接纳、拥护、帮助红军。

  由于全球变暖,如今夹金山已不见飞雪弥漫,山间公路上车来车往,草地上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蓝天白云下的风景如诗如画,很难让人和81年前那场悲壮的场面联系起来。不料我们抵达夹金山的前一晚,夹金山竟下起了雪。积雪到次日未化,一深一浅的雪窝,如同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

  翻越雪山后,刚从鬼门关通过的红军紧接着就面临着“死亡陷阱”——天气恶劣、遍布沼泽、荒无人烟的草地。为了战胜饥饿,红军将士们只好吃野菜、树皮、草根,甚至吃皮带、皮鞋等。关于草地的气候,小学课文《七根火柴》中有很生动的描述: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走出人迹罕至的草地后,聂荣臻回忆说:“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荒原上,燃篝火,食野菜,冒风雨,互相激励,相扶而行,在沼泽草丛中顽强前进。多数同志挺过来了,数以百计的战友倒下了,把忠骨留在了草地上。”

  大雪山下,红色玫瑰绽放致富之花

  夹金山下,错落着许多鸡鸣犬吠、炊烟袅袅的村寨。这些村庄大多属小金县达维镇管辖,达维,因红军长征路上的“达维会师”而被人们所熟识。近年,这里再次“红了”,因为玫瑰。红色玫瑰正帮助这片红色的土地奔向小康。而这一切,需要从达维镇冒水村村主任陈望慧说起。

  小金县以种植豌豆、土豆养家糊口,但野猪泛滥,是农民的一大心病。偶然的机会,陈望慧看到地里两颗玫瑰生长旺盛。“玫瑰是树木且带刺,不容易被野猪破坏,是否可以代替农作物?它不仅可以增收,还可以美化环境,促进旅游发展。”

  2011年起,陈望慧独自一人到外省考察、请教专家,逐渐掌握了玫瑰种植的技术。次年,在她的动员下,冒水村试种了50多亩大马士革玫瑰,并成立了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玫瑰产业,在达维镇迅速成长,除了提炼精油,当地还推出了玫瑰茶、玫瑰酒等产品。

  受到启发,有“夹金雪山第一村”之称的夹金村也纷纷种植玫瑰——曾经村民以畜牧、挖药、种土豆为主,现在全村104户有七八十户村民家都种植了玫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更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脱贫。”村支书曾发贵说。夹金村距四姑娘山景区20多公里,随着巴郎山隧道的修通,结合旅游发展,今年全村还计划建农家乐,搞玫瑰花观光,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据介绍,在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全县共有1107户农户种植玫瑰4000余亩,其中包括了105户贫困户及88户残疾人家庭参与种植。

  当地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10元一斤计算,目前,一户一年可以靠玫瑰纯收入近2万元,这对于过去豌豆种植每亩地只有500到600元收入的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大笔收入。(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贵州日报记者 蒲学光 摄影)

(责编:黄瑾、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