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5年6月,红军艰苦卓绝翻越雪山,琼籍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

茫茫雪山见证“雪”染的风采

2016年10月11日13:58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茫茫雪山见证“雪”染的风采

四川宝兴县红军广场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记者 陈元才 摄

数十只巨大的老鹰盘旋在半空,车辆行驶在漫天大雾围困的山路上,让人胆战心惊。

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夹金山时,因为大雾的袭扰,很遗憾,海报集团“琼崖儿女长征路”全媒体采访团没能看到艳阳下的雪山。

采访团爬上了一个几十米高的小山包,就已经有队员呼吸不畅。高原反应折腾了两名成员一天,最后不得不上医院吸氧!

我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提前服用了预防高原反应的红景天,依然状况不断。81年前缺衣少食、疲惫不堪的红军,是怎样完成翻越雪山壮举的?

过山要守“六不”规定

9月下旬,我们驱车爬上了夹金山——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在山上做松茸、牦牛肉等生意的夹金村村民刘光友告诉记者,听村里老人讲,1935年6月红军过夹金山时,遭遇了一场连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风雪。“那风大得啊,屋内所有的东西都能给你吹跑,”他指着记者的肩膀比划,“雪能没过这里。”

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是翻越夹金山的亲历者。他曾这样回忆了当时的场景:“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红军“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手牵着手住上爬。

在半山腰上,一名红军不小心滑到一个雪坑里,另一名红军立即去救他,结果自己也陷在坑里,半天爬不上来。杨成武等人见状赶紧把绑腿解下,扭成布绳丢下去,七手八脚才把他们拉上来。

在《忆长征》中杨成武提及,针对过雪山,红军特别强调了六个“不”规定:“不要快走,不要不走,不准自己开路,不准坐下休息,不唱歌,不讲话。”

原因是:“走快了呼吸量不够,就会昏晕;自己开路就有坐‘汽车’滑下山的危险;那样疲倦,要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有牺牲,更有豪情

“过夹金山死了非常多的人,”刘光友说,“因为缺吃少穿。到后来,就煮皮带吃,那是很硬的;有的马也被宰了。”

刘光友的说法在《忆长征》中得到印证。杨成武回忆,其所在部队沿着前头部队踩成的一条雪巷前进,“在这用千万双脚踩成的雪巷的两旁,静静地安眠着上百具英勇的红军战士。”

在四川境内,翻过夹金山后,采访团来到了红原县。该县的亚克夏雪山,竖立着一块木碑,刻有“一九三五年红军烈士之墓”字样。据碑文记载,1952年,当地牧民发现了山顶上整齐排列着12具红军遗骸。后来查明,这支红军队伍当时是一个班,全部因缺氧窒息而亡。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党史研究专家、遵义会址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张小灵介绍,红军长征翻过的主要雪山共有26座,许多将士就此长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挑战人类极限,并没有吓倒红军,反而激起他们万丈的革命豪情。

在《忆长征》里,杨成武讲述了战士们的心态:

“雪山啊,多么险恶!……但是,雪山啊,你能够挡住红军战士吗?……看,那就是我们的红军,云里红旗飘,人在云上绕。”

“云在脚下、天在脚下,祖国的大地都拥进我们的怀抱……战士们……暗暗发誓:头可断,血可流,不雪国耻,誓不休!”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夹金山红军爬山起点处,一座石碑镌刻着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这句诗,依然鲜红的字样提醒人们,雪山见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永不褪色。

琼籍将领尝“冰淇淋”

艰苦卓绝的爬雪山历程,也闪耀着海南籍将士的身影。

据了解,1935年6月1日,红军过夹金山前夕,中革军委委任张云逸率干部团的上干队组成收容队,收容落下的伤病员。

张云逸要求,只要存在一线希望,就要鼓励伤病员坚定地走下去;医务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快恢复体力。由于他在军中有较高威望,他派出的筹粮人员得到了前方部队的支持,顺利筹到粮食,伤病员有时还能吃到猪肉、牛肉。

在张云逸的带领下,伤病员的病情逐渐好转,收容队也顺利地翻越了夹金山,与中央纵队会合。

开国将军庄田的儿子庄祝胜曾告诉记者,在翻越夹金山时,庄田负伤,走不动了。他向五军团团长董振堂反映,自己不愿拖累部队。其言下之意就是留下来等死。“董振堂坚决不答应,叫人抬我爸过山,”庄祝胜介绍,“他说,谁都能扔下,庄田不能扔!他会打仗!”

传记《周士第将军》记载,在翻越打鼓山时,由于环境艰苦,在找到地方歇脚后,干部团团长陈赓要求黄埔一期的老同学周士第用广东话唱支歌,活跃气氛。这时,有人把一小包糖精拿出来,往每个人的雪杯里放了一点。肖劲光将军打趣道:“来来来,吃冰淇淋了!”

周士第尝了一口拌糖精的雪粉,也幽默地说道:“我这杯,比南京路‘冠生园’(冠生园是经营甜品的老字号——记者注)还美!”

后来,周士第还为此写了篇回忆文章,名字就叫《吃冰淇淋》。(记者 苏庆明)

(责编:黄瑾、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