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雄关漫道真如铁——重走红军长征路纪行

2016年10月12日11:18    来源:宁夏日报

原标题:雄关漫道真如铁——重走红军长征路纪行

  大渡河畔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如今瞻仰依碑石然能够清晰感受到当年红军夺桥的英勇悲壮。 贵州日报记者 蒲学光 摄

  第九回:红军分施文武计 过境彝区夺泸定

  北渡金沙江入川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召开会议收拾军心,坚定了全军上下对于继续开展运动战的信心。过境大凉山时面对彝族武装围堵,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运用民族平等政策成功感化对方得以顺利过境。在大渡河畔面对敌人武力阻击,红军采用两岸夹攻策略顺利夺取泸定桥。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根据实际分别祭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大法宝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终于达到了自己的战略大转移目的。

  会理会议凝军心

  金秋九月,石榴飘香。9月2日下午,记者一行于中国石榴之乡会理县启动了重走长征路四川段的采访活动,正值石榴成熟之际,硕大的果实压弯了当地漫山遍野的石榴树。

  会理县位于金沙江北岸,与南岸的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隔江相望。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会理境内,并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了中央红军战略思想。

  遵义会议毛泽东恢复军事指挥权后,中央红军开始全面贯彻其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思想,四渡赤水后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此役被毛泽东认为是平生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但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在山大沟深的川滇黔边境进行大规模迂回作战,不时声东击西,大踏步进退,虽然达到了有效调动迷惑敌人的目的,但红军部队自身也极为疲劳,加之又不了解中革军委发动运动战的战略意图,部分官兵甚至对毛泽东是否适合担任最高军事指挥一职产生质疑。

  四渡赤水期间,林彪就抱怨红军净走兜圈子的“弓背路”,这样会把队伍拖垮,应该选择走省时省力的“弓弦路”,此后他的这种牢骚情绪愈发严重。1935年5月11日,红一军团行军至会理城外大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给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打电话:“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

  ——林彪矛头直指复出不久的毛泽东。

  对此,左权、聂荣臻以及彭德怀本人对林彪给予了严厉批评。他们认为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部队,个人无权要求撤换统帅。

  得不到红军主要将领们的支持,林彪遂致信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三人组,信中要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随军主持大计,由彭德怀担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林彪行文虽然婉转,但已明确要求变更军事指挥实际负责人。

  针对弥漫于红军官兵中间的这种牢骚情绪,彭德怀向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张闻天进行了汇报。张闻天本着“有意见拿到会上讨论”的考虑,与毛泽东商量后决定召开一次会议予以解决,恰逢红军巧渡金沙江抵达四川会理后,暂时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也为会议的召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会理城郊一个临时搭建的草棚中,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与会。会议上,张闻天首先陈述了四渡赤水以来红军官兵对军事三人组在指挥上的看法,彭德怀、林彪也分别陈述了各自意见,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随后讲述了林彪写信的来龙去脉。

  对林彪来信,毛泽东批评时年只有27岁的林彪:“你是个娃娃,懂得什么?”强调遵义会议后中央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实现了原定渡江北上的计划,为此多跑一些路也是值得的。

  会议进行中,周恩来、朱德等人也纷纷表态支持毛泽东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思想,批评林彪对于运动战的牢骚情绪。

  会议末尾,张闻天代表中央肯定了遵义会议以来新的中央领导层取得的成绩,批评了个别官兵对运动战法心生质疑的错误想法。

  此外,会理会议总结了遵义会议以来在川滇黔边境开展运动战的相关经验,并决定渡江后迅速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会理会议期间,毛泽东虽然对林彪进行了批评,但一句“你是个娃娃,懂得什么?”便一带而过。毛泽东将批判的重点指向张闻天、彭德怀,认为林彪写信是受他们鼓动所致,张彭二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直到延安整风时,会理会议重要参与者之一的杨尚昆才逐渐弄明白毛泽东于会理会议期间批评张彭二人的个中原委: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刚出来担负重任不久,中央领导层和主要战将中,就有人嘲讽,有人想离开红军,有人发展到正式上书要求改换军事领导人,这的确是严重的事情。毛主席所以恼火是可以理解的…… 毛主席听了个别同志的猜测和错断,认为林彪的信是彭德怀煽动起来的,因而迁怒于彭总。对张闻天,毛主席虽然没有明说张到三军团和彭结合起来反对自己,但话中已表露出这种意思,并且说了你是个书生,根本不懂得革命战争。因此彼此心存芥蒂,长期存在着误解。”

  直到1943年9月在延安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以及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上,经过张彭本人及他人澄清,毛泽东对张闻天、彭德怀的误解才得以消除。

  彝海结盟过凉山

  会理会议结束后,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先遣队一路北上,为中央红军主力入川充当开路先锋。

  5月下旬,红军先遣队行至冕宁境内的大凉山深处。冕宁为彝族聚居区,当时尚处于奴隶社会,全县人口中彝族占了25%,汉族占了73%。由于历代汉族统治阶级采用“羁縻”及“换班坐质”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当地民族矛盾较为尖锐。有鉴于此,中央红军进入冕宁境内后,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提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的口号,大力宣传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布告中还第一次提出“长征”概念,从此“长征”一词便有了特定含义,特指红军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战略大转移。

  由于彝族群众不能分辨工农红军与军阀部队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当时,积极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红军官兵沿途频繁遭袭。对此,红军官兵本着“打不还手”方针,导致行军速度愈加迟缓以至被迫停下。

  武力还击就会加深汉彝民族隔阂,打不还手则难以顺利过境冕宁。正当两难之际,红军先遣队巧遇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四叔果基约达,刘伯承向他表示红军只是借道冕宁北上,并无恶意。果基约达将红军和平过境冕宁的意图转告小叶丹后,小叶丹提出为表双方诚意,要与刘伯承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然后送红军过境。刘伯承一口应允。

  从冕宁县城向北行驶40公里,记者一行来到羊坪山下,沿泥泞山路驱车爬坡至一山顶平地后,弃车步行穿过一片松林来到一潭湖水跟前,但见湖面平静如镜,青山倒映于上,风景静谧如画。此湖正系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之地:彝海。彝海为一高山淡水湖,面积233亩,位于羊坪山上,海拔2280米。

  “1935年5月22日,小叶丹和刘伯承就在这片海子旁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彝海结盟纪念馆馆长沙马依姑在离彝海不远的纪念馆中向记者一行讲述起结盟细节来——

  由于没有酒水,刘伯承与小叶丹便以彝海之水代酒,并从附近山坡上抓来一只公鸡进行宰杀,然后将鸡血滴入两盏装有彝海水的酒盅中,双方跪地将血“酒”高高举起。

  刘伯承起誓道:“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一饮而尽。

  小叶丹随后发誓说:“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完,同样一饮而尽。

  当晚,刘伯承邀请小叶丹叔侄共进晚宴,并赠予小叶丹一面绣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委任小叶丹为支队长,其弟为副支队长。

  次日,小叶丹派遣4名彝族向导,带领红军翻越大凉山行至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同行的还有一批志愿加入红军的冕宁彝族青年——

  通过施行民族平等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央红军终于实现了和平穿越彝族控制区的战略目的。

  红军飞夺泸定桥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地采访数日,记者一行乘车疾驶于川西崇山峻岭之中,但见道路回旋曲折,沿途频频穿越隧道。在现代交通日趋发达的今天,记者对于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依然深有同感。80年前,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工具可以依靠的红军,凭借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攀高山,涉险滩,克服“蜀道之难”,最终穿越川境。

  路途崎岖艰险,记者一行乘车耗时7个钟头才从会理彝海赶至泸定县城。

  9月4日晨,记者一行冒着小雨沿着大渡河畔向泸定桥走去,该河是记者重走长征路以来遇到的最为湍急的一条河流:但见水浪汹涌拍岸,轰鸣之声震耳欲聋。

  雨中漫步于大渡河畔,记者不禁感慨历史竟有太多巧合——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绕道西昌,过境冕宁,抵达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渡口,这与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于1863年的入川路线、月份基本一致,而且双方均为3万多人的“疲惫之师”。其时,部署于大渡河两岸的川军准备“以逸待劳”截击即将渡江的中央红军。此时,上百米宽的大渡河已进入洪水期,河水波涛汹涌。蒋介石期待中央红军重蹈太平天国败亡安顺场的覆辙,让毛泽东成为历史上“第二个石达开”。

  熟读历史的毛泽东深谙72年前的那场历史悲剧,他决心带领红军以两场漂亮的攻坚战打破蒋介石在此歼灭红军的迷梦。

  1935年5月24日晚,杨得志率一营兵力攻占安顺场西岸渡口后,寻得一条木船。次日晨,红军所有火力一齐开火以压制对岸敌人火力,掩护孙继先等18名红军勇士渡江:枪林弹雨之中,红军勇士们分两批乘坐仅有的一只木船,经过一番激战后占领对岸渡口——

  此谓“强渡大渡河”!

  控制安顺场东西两岸渡口后,红军发现由于水流过于湍急而无法搭建浮桥,仅有的一只木船单次最多只能搭载40余名红军渡江。照此速度,3万余名中央红军全部渡江需要耗时1个多月时间。此时,后面紧追不舍的国民党“中央军”即将抵达安顺场渡口。

  于是,毛泽东果断决定改从安顺场上游320华里处的泸定桥渡江,他命令: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继续从已经控制的安顺场渡口渡江,沿东岸北上直奔泸定桥。中革军委直接指挥红一军团二师、一军团师部和红五军团,沿西岸北上赶赴泸定桥。东西两岸两支部队相互支援,夹河而上,相机夺取泸定桥。

  此时,泸定桥由川军一个团兵力驻守,2个旅的川军正在增援途中。5月27日凌晨,王开湘、杨成武率领一个团的先头部队沿河西岸朝泸定桥方向前进,于崎岖的山路上边打边走,导致第一天只走了80华里。28日凌晨,中革军委来电限令王开湘、杨成武部务必于29日夺取泸定桥,保证大部队尽快渡河。

  然而,红军先头部队距离泸定桥尚有240华里路程,与中革军委要求拿下泸定桥的最后期限只有一天时间。于是,王开湘、杨成武命令部队火速前进,一昼夜居然急行军240华里,终于在29日清晨6时许抵达泸定桥附近。此时,川军援兵尚未赶到。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建成于1706年,为一铁索桥,由13根铁索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作为桥面。记者行走于泸定桥上,能明显感受到桥身的颤巍巍晃动,透过桥面木板衔接处的裂缝可以看到下面的滚滚河水,心中不免有些胆怯。当年,为阻止红军过桥,敌人已将桥面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并在东面桥头布置了强大火力——

  红军夺桥几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泸定桥讲解员介绍:只有3米宽的桥面限制了红军攻坚作战的兵力规模,红军遂精心挑选出刘梓华等22名勇士担任突击队员。在西岸红军的火力掩护下,他们冒着东岸敌人的火舌,在铁索桥上边匍匐射击前进边铺垫木板,以便后续主力红军可以快速跑步过桥。眼见红军勇士即将占领泸定桥,敌人在东岸桥头燃起熊熊大火。危急关头,恰逢东岸红军也已抵达泸定桥,他们迅速扑灭大火。这样,东西两岸红军合力占领泸定桥。当天,红军主力沿着泸定桥渡过天险大渡河 ——

  此谓“飞夺泸定桥”!

  对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毛泽东事后有言: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红军全部渡过泸定桥,创造了人间奇迹,是红军的莫大成功。(杜晓星)

(责编:黄瑾、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