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10:04 来源:南方日报
汽车在辽阔的黄土高原穿梭,夏日西北的傍晚,一轮淡淡的月,越过一条条此起彼伏的田埂线,在清朗的夜色中升起。沿着甘肃省甘南自治州迭部县达拉河而下,山路崎岖,距离县城105公里远的腊子口,风呼啸、水湍急,触摸岩石上的弹孔,80年前激烈的腊子口战役,跃然指尖。
腊子口系藏语音译,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1935年9月,艰难走出草地的中央红军,刚进入甘肃境内,再次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危急之下,党中央作出坚持北上的战略。要北上,已被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是唯一通道,必须夺取。
生死险隘,背水一战!面对占尽地利的敌人,红军战士再次突破极限,打开北上的通道。从此,红军犹如迅疾的战马,驰骋于陕甘地区。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部队先后在会宁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俄界—腊子口—哈达铺—岷县—会宁……8月中下旬,采访团对80年前发生在西北大地上的长征壮举发生地,逐一走访。
重走
俄界会议坚持北上抗战道路
岷山峡谷,山峦重叠。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口,错落在山间的田地,金黄的青稞随风摇曳,古老的大杨树躯干上的年轮,默默记录着著名的俄界会议。
俄界是迭部县境内的一个藏族村庄,位于县城东南68公里处,村庄西南处有8座高峰矗立,十分壮观,故村名藏语称“高吉”。此地属岷山峡谷地带,达拉河穿行岷山南北,成为甘川之间的“隐秘”通道,历来为兵家必经之地。
1935年9月11日,党中央、毛泽东率红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8000余人,离开川北大草原后进入甘肃,第一站便来到高吉村。
走进高吉村,村口是宽阔的俄界会议纪念广场,一座高9.12米的纪念碑巍然挺立。不远处,一座具有藏式特色的小木楼保存完好。
“这是俄界会议的旧址,也是当年红军司令部和毛主席居室。”迭部县党史办副主任给曼说,因当时负责翻译的人,把藏语的“高吉”翻译成“俄界”,作会议记录的同志便将“俄界”记下,故称“俄界会议”。
小木楼现在的主人叫冷草,今年45岁。199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冷草一家人搬到了对面的新居,但她常带着孙子回祖屋转转,做好房屋的日常维护。“在这个房子里,爷爷奶奶接待过毛主席,我们有特殊的情怀。”冷草说。
“红军进村后,看起来很可怜,又不抢粮,还宣传北上抗日,不破坏民俗,纪律很好。”冷草说,爷爷奶奶看到战士们那么艰苦,就拿出青稞等食物招待,并通知躲出去的村民回来。
党中央到达俄界时,形势极为严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党内又存在“南下”的分裂主义。为了统一方向,9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俄界会议。
“俄界会议时间短,意义重大,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核心地位,批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行为,明确继续北上的正确道路。”给曼说。党史评价,这是红军长征自遵义会议后,又一次关乎革命成败的重要转折点。
战士“云贵川”带队神兵天降
沿达拉河顺流而下,出沟后行驶数公里,便来到旺藏乡次日那村。在一处平坦的小广场上,一栋藏式两层小楼格外热闹,那是次日那毛主席故居。
“毛主席从俄界下来后,就住在这里。”房子的主人桑杰,今年53岁,一直守着祖房,接待来访的游客。
在诸多游客中,来自上海的胡晓阳引起采访团的注意。她父亲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名战士,过草地时得了病,躺在一座破庙里,后来被后续部队发现,1名战士将他扶上马,才得以走出草地。
“父亲吃了很多苦,但他的信念十分坚定,临去之前,还一直想回长征走过的地方看看。”胡晓阳抽噎着说,如今,父亲已辞世10年,为了完成老人家的心愿,她特意带着父亲的照片回访长征路,“还要拍照片给家里的老母亲看。”
1935年9月13日,离开俄界后,中央红军到达旺藏寺,毛泽东就住到次日那村。正是在桑杰家的小楼里,毛泽东向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
天险腊子口是迭部通往汉族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红军当时进入甘肃内地的唯一通道。
“峡口狭窄处仅8米,水深3米,桥宽1米,桥长约30米。”据给曼介绍,当年,国民党军官鲁大昌以3个团的兵力,设下多道防线,桥头有两个碉堡,还配有数挺机枪,后面是碉堡群、弹药库。
9月16日下午4时,战斗正式打响。天险易守难攻,红军几次进攻均未奏效,于是做出调整,一部正面轮番进攻,消耗敌人;一部从侧面攀登峭壁,摸到敌人背后去突袭。
此时,1名贵州籍苗族战士自告奋勇,秘密带着一支队伍,攀藤附葛,用绑腿布条牵引着,登上峭壁,到达敌人背后。17日凌晨,从天而降的手榴弹炸开了敌人的碉堡,背面突袭和正面进攻相呼应,红军终于拿下腊子口。
腊子口一战,打出红军的威风,提振全军士气,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意图将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
如今,腊子口战役纪念碑高高屹立在峡口,那位带头攀上绝壁的战士没留下名字,人们给他取名为“云贵川”。
“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腊子口战役后,中央红军继续北上,经哈达铺休整、榜罗镇会议后,翻越六盘山,最后达到陕北苏区。而此时,红二、四方面军仍在曲折北上。
1936年夏,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作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
当年5月中旬,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挥师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
三大主力会师,地点选哪?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陕北保安(今志丹县)讨论会师地点时,周恩来提出,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毛泽东听后兴奋地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如今,走进会宁,会师纪念馆、会师楼、会师塔、会师联欢会址……随处可见以“会师”命名的地标。80年来,会宁的发展始终凝聚着会师精神,会宁也以多种方式铭记会师历史。
进入长征会师纪念馆,壮观的会师纪念塔三塔环抱,矗立苍穹。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塔高33.3米,至第10层合为一塔,第11层收顶。“三塔象征着三个方面军;至第10层合为一塔,象征着当年10月10日的会师;塔高11层代表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
会师楼建筑始建于明代,如今古貌依旧,红旗招展。登上古城墙眺望,80年前会师的一幕,仿佛又重现眼前。
1936年10月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到达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10月10日黄昏,红军在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会师联欢会,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来的贺电。
此时,正北进的红二方面军,因连日降雨,突发山洪,渭河猛涨,加上敌胡宗南、毛炳文、王钧部抢先控制了渭河东岸,延迟了与红一、四方面在会宁县城会师的原定计划。直到18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到达会宁老君坡,才与红一方面军二师五团会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部队在会宁实现了会师。“会师是在战争状况下进行的,使得会师地点选择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大会师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会宁为基点,多处会合的格局。”红军长征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会宁会师规模大、影响广、意义深远,正如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述:“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档案
时间:1935年9月、1936年5月至10月 地点:甘肃迭部县俄界、腊子口,宕昌县哈达铺,岷县等地
事件:中央红军走出川北大草地,进入甘肃境内后,召开了俄界会议,坚持北上抗战的战略方针。为了打通当时向北转移的唯一通道,中央红军按时夺取天险腊子口,顺利进入陕甘地区。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部队先后在会宁会师。
■纪事
甘肃哈达铺老中医畅通第四代孙畅辉民:红军首长没钱付药费 送给我太爷一把铜勺
哈达铺被誉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1935年9月,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哈达铺时,部队供给不足,因此驻扎休整。期间,哈达铺的老百姓热情相助,为红军提供粮食、衣物、医药等物资。其中,城门桥南侧的“同善社”,曾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的住所,留下“一把铜勺”的故事。
长征路上,周恩来积劳成疾,因沿途缺少医药,肝囊肿病恶化,到达哈达铺时,身体十分虚弱。幸运的是,当地药材资源丰富,在老中医畅通先生的悉心诊治下,周恩来的身体状况大有好转。由于经费缺乏,无力支付医药费,周恩来将随身的一把铜勺赠予老中医留作纪念。
畅通先生家世代为医,到现在,他的第四代孙畅辉民坚持在镇上开诊所,服务周边群众。
畅辉民说,太爷当时已经70岁,并不知道“首长”就是后来的周总理。解放后,经各方回访研究,才得以确认,但那时太爷已去世。不过,太爷还在世时,经常告诉家人,“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勺子一直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后来捐给了博物馆。”畅辉民说,每当讲起这个故事,家里人都感到自豪。如今,他女儿也在大学读医,他经常告诫子女,“行医就是做善事,不要斤斤计较。”
■人物
14岁小战士为救3岁娃牺牲
获救者后代名字合称“继续长征”
在会宁会师纪念馆,一位小红军的故事让来访者感慨不已。小红军小名叫林娃子,是一名通讯员,住在当地一户姓魏的人家,魏家有个3岁的孩子叫魏煜,14岁的林娃子总带着魏煜一起玩,两人亲如兄弟。
一天上午,乡亲们得到又有红军部队到来的消息,家家户户带着鸡蛋、土豆等,到外面迎接红军。林娃子也领着魏煜来到村外等候。
然而,当红军部队到达后,敌人的飞机突然飞来,并展开密集轰炸,在红军的引导下,老百姓都撤到安全的地方。林娃子正要撤退时,身后传来一阵哭声,他一看,魏煜还蹲在地上,手紧紧地抱着头。林娃子奋不顾身地扑向魏煜,把他紧紧护在身子下面。
“嘭!”炸弹爆炸了,一阵硝烟过后,魏煜还活着,林娃子却再也没醒过来。闻讯赶来的朱总司令抱起林娃子,忍不住泪水,颤抖着说:“伢子啊,长征你都走过来了,却牺牲在这儿了。福你还没享呢。”
为了感激小战士的救命之恩,魏煜的爸爸请求把林娃子的遗体安葬在他家祖坟旁,每当祭奠逝去的亲人时,也纪念林娃子。魏煜长大后,不忘小红军的救命之恩,为了报答红军,他给自己的3个儿子取名魏继征、魏续征、魏长征,连起来就叫“继续长征”。
如今,魏煜已离开人世,家人把他的坟安在林娃子的旁边,这对儿时的玩伴又可以在一起了。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王剑强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实习生 翁志鹏 孙皓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