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10:12 来源:湖北日报
老红军方槐讲述自己长征经历。(记者 张朋 摄)
【人物名片】
方槐,原名赖芳槐,1917年生于江西于都,是参加过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并全程走完长征路的历史见证者。1949年3月任军委航空局处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航空公司经理、航校校长、师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方老静静地坐在窗边,凝视着远方。近百年岁月的风霜洗礼,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皱纹。
9月下旬,记者来到方老位于空军武汉指挥所虎泉干休所的家中,聆听方老的革命故事。
尽管听力和记忆都已衰退,看到记者在小黑板上写下“长征”“雪山”“草地”时,老人的眼睛亮了,一如当年那个雀跃着参加红军的15岁少年。
没有一杆枪高,小小少年红军
方槐出生于穷苦家庭,父亲加入农民协会闹革命,让他心生向往。当儿童团团长、加入少先队,方槐从“红孩子”一步步长成小红军。
1931年,不满14岁的方槐得知红军正在招兵,兴冲冲去报名。接兵的同志看他还没有一支枪高,劝他等长大一些、长高一点,再参加红军。“比我大一岁多的表哥很幸运,被接兵的人收下了!”回忆起这段过去,方槐眼中仍满是羡慕。
1932年,方槐的家乡再次“扩红(扩充招募红军)”。当年1月,他终于如愿。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即将踏上漫漫征程。此时,方槐已从红五军团转入红一军团,担任军团野战医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一天,红一军团行进到方槐的家乡银坑圩附近。他获准回家两小时探望家人,来不及吃晚饭,就匆匆归队。“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分别时,母亲拉着他的手问。“打了胜仗,再回来看你们。”17岁的少年斩钉截铁地说。
一别经年。母子再次团聚,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
爬雪山时,一块石头救了命
在红军这所大学校里,方槐成长很快,长征出发前,已是名“老兵”了。
长征中,方槐多次担任“收容队”队长。方老回忆,虽然不在一线打仗,但收容队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检查各单位的群众纪律、督促掉队人员跟上部队外,还要抬担架。
过草地前,上级规定每人最少准备十斤干粮,方槐所在的宣传队分成几个小组筹粮。方老说,这些“干粮”,有的是遗留在田里的青稞残品,有的是在山里采集的野菜、野果,过草地时都成了“保命粮”。“看似平静的草地,实际上暗藏着凶险,许多泥潭好似一块豆腐,人一站上去就往下沉。”战友牺牲的情景,方槐终身难忘。军团政治部的炊事班长,挑着炊事用具,先于队伍前行,待大家看到时,他已大半个身子沉入泥潭,想救也来不及了,最终被污泥腐草吞没。
工作人员范辉介绍,方老曾提起过,爬雪山时走着走着睡着了,后来踢到一块石头疼醒了,“幸亏疼醒了,很多小战士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来”。一次行军途中,敌军的一颗炮弹在方槐不远处爆炸,炸起的土几乎把他埋掉。
方老的大女儿方蕾说,历经炮火、苦难的洗礼,父亲坚强而乐观,一辈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坎坷,都以苦为乐,一笑置之。
揣着《党证》,走完长征全程
方老家中,有一本全家人视作珍宝的物件——方老的《党证》,那是1932年7月4日,由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签发的。这本《党证》跟随方槐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他拥有的唯一能够见证和亲历长征的纪念物。
方蕾介绍,这本党证还凝结着父亲和战友陈鹤桥的一段战友情。
两人是红十五军团的战友,当时方槐在政治部做青年工作,陈鹤桥是政治部的文印科长。1937年底,方槐被遴选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临行前,陈鹤桥送给方槐一块银元做纪念,方槐则把自己的《党证》和一张半身照片交给他保管。
1949年底,两人时隔11年在重庆相遇了。见到老友,陈鹤桥把《党证》和照片交还给方槐。
方蕾说,父亲一辈子信党爱党,信仰坚定,住院也坚持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带到病房来看,有空就写学习笔记。
在原武汉军区空军,参谋们这样评价曾担任副司令的方槐——没架子、好脾气、关心人。身居高位,方老从不让家人“沾光”。方蕾至今记得,当年,由于父亲“做工作”,她两次将单位分给自己的房子让给战友。方老对自己很抠门,前几年手脚利落时还自己补袜子,但为困难群体捐款却出手大方。
开国大典,他驾机飞过天安门
1949年10月1日凌晨5时,时任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长的方槐和战友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待命。开国大典上,他们将组成飞行编队,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6时许,方槐率领的3架教练机编队飞临天安门上空,全队推、拉机头三次,代表人民空军向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敬,向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致敬。“从接到受阅任务到开国大典,只有不到40天!”方老回忆,这次任务是时任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当面布置的。接到任务后,方槐连夜起草受阅计划。
方槐还向聂荣臻建议:鉴于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时有国民党飞机骚扰事件,受阅的飞机最少有4架带实弹,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熟悉飞行阅兵的人都知道,受阅飞机禁止带实弹。开国大典受阅飞机带弹飞行,这在世界阅兵史上是少有的。方槐的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记者 江卉 通讯员 穆琳 孙鹏)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