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荣
2016年10月17日10:34 来源:甘肃日报
出靖远县城向西,驱车十分钟,就来到了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渡口——虎豹口。这里两岸峭壁雄踞,巨石参差,黄河愤怒地咆哮着夺路而走,以排空的浊浪呼啸着向山岩冲击,在沉雷般的轰鸣中水花飞溅。
黄河东岸,红军强渡黄河纪念雕塑巍然屹立在面前,雕塑上四位手执钢枪的战士面容坚毅、栩栩如生,向我们展示着革命先烈的慷慨从容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视死如归。
八十载时光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红军留下的印迹却镌刻在靖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曾磨灭。
一
1936年9月至10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进驻靖远境内,筹集粮款,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以实现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集中,造成了横跨黄河两岸,打通苏联、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这使得一心灭共的蒋介石坐卧不安,在处理完两广事件后,便实施其“剿共”计划,紧急调集260个团的优势兵力,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而一举消灭。
10月上旬,张学良向中共中央秘密提供了蒋介石的“通渭战役”计划,并建议红军及早部署“宁夏战役”行动。早在1936年10月初,朱德、张国焘就致电中央军委,提议为避免与敌决战,应抓紧造船,争取于黄河结冰前在靖远附近渡河。关于红军的具体行动计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提出,红军一、四方面军一部在靖远地区西渡黄河,而后以三个方面军的主力跟上夺取宁夏,若渡河不成,则在西兰通道地区与胡、毛、王、关各敌进行部分决战,以拖延时间,待黄河结冰后,再渡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中央权衡轻重,作出了提前执行“宁夏战役”的计划,要求红四方面军经过短期休整后,配合西方野战军进军宁夏,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在11月10日前完成渡河任务。
据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出行动部署:30军开至靖远县大芦子一带秘密造船,侦察渡口情况,准备渡河事宜。
10月16日,蒋介石下达“进剿”令,并于21日向红军发起总攻,国民党军队自南至北分三路并进向红军猛扑而来,企图将红军压迫于黄河以东、西兰公路以北地区一举歼灭。20日,朱德、张国焘赴打拉池,与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会见,商讨宁夏战役部署事宜。
靖远段的河防任务由驻守河西的马步青担任,马步青派出骑兵第五师的两个骑兵旅封锁黄河西岸,在各渡口修筑了碉堡,予以重兵把守,其所属的马禄骑兵旅就驻守在虎豹口一带,实行严密的防守措施,并在红军到来之前扣押了一些船工和停靠在岸边的船只。但在守敌封锁渡口时,当地老百姓事先在大船中装上河岸边的鹅卵石,使大船沉入水下,为红军渡河保存了船只。此时,30军已造船16只,加上被群众隐藏起来的船只,共有可容纳百人的大船7只、容纳20余人的小船15只,红军渡河有了可能。
根据前线敌情变化的新情况,中央决定提前实施“宁夏战役”计划,电令红四方面军以两个军渡河,控制河西沿岸,以三个军拒阻南路进攻之敌。10月2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总指挥部抵达靖远,在全面检查渡河准备工作后,立即向30军下达了渡河命令。
23日夜晚,30军奉命渡河,前卫部队263团在事先确定的渡河地点红嘴子开始偷渡,但因河道未侦察清楚,船行至河中心搁浅受阻,被迫停止了当夜的偷渡行动,战士们抬着被河水浸湿的船只,于拂晓前撤回原驻地。第二天,继续派人侦察渡河地点,选择在虎豹口渡河,并掌握了敌方的河防部署情况。
虎豹口渡口位于靖远县乌兰镇河靖村西2公里处,距县城约5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24日晚11时,程世才军长发出渡河命令,担任首次强渡任务的勇士们在船工的帮助下,驾驶着木船和皮筏,直冲对岸。二十分钟后,船只靠岸,敌人发现了红军的渡河行动,立即组织火力拼命封锁渡口。先头部队以迅猛的动作,用步机枪和手榴弹的火力,突破了敌人河防军一个团的防线,占领了10余座碉堡,歼灭了一个连的守敌。到次日拂晓,88师顺利渡过黄河。至26日,30军7000多人全部渡过了黄河。徐向前、陈昌浩在渡河前线分别致电朱德、张国焘、毛泽东和周恩来:“我30军在靖远上游十五里之虎豹口渡河成功,河左岸碉堡已被我占领”,并令9军向河边开进,紧跟30军渡河。
至28日拂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直属队2600余人和9军6500余人渡过黄河。10月30日,5军4000余人在三角城渡过了黄河。至此,红军30军、9军、5军共21800余人全部渡过了黄河。至此,30军、9军、5军在总指挥部的带领下经景泰进入河西地区,这支由21800余人组成的部队,从此踏上了浴血奋战的悲壮征程。
二
临别时,战友们互赠纪念品,祝福、期待西征战友早日凯旋。然而,此后河西走廊艰苦卓绝的征战,使许多并肩走过万水千山、经历过重重艰险的战友成了永别。
在虎豹口所在的营房村,记者曾经寻访过一位当年亲眼见证红军强渡黄河的90多岁老人杜守义。“红军晚上就住在我家院子里,天亮出发时,把打地铺的麦草捆放好,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在院子里做好饭,还给我娘端来一碗。”杜守义老人说,红军纪律严明,不拿也不损坏群众的东西,还帮助老百姓干农活。
八十年过去了,红军留在沿途百姓心中的记忆,仍如灯盏般亮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代如数家珍地传颂。
沧海桑田,今天的黄河水已难见当年的湍急咆哮,河面也窄了许多,但黄河激流留在岸边山崖上数十米高的印迹,见证了当年红军强渡虎豹口时黄河的危险与困难。
靖远县志办主任杜树泽指着对岸的山头告诉记者,当时红军还没到黄河岸边,敌人就调集了两个骑兵旅,在对面岸边修筑碉堡,摆开了严防死守的架势,沿岸船只和船工也全部被敌人扣押。为了帮红军渡河,村民冒死把事先藏在河底的一条能容纳百人的大船打捞出来,送红军过河。
距虎豹口2公里处的河靖村,有一位曾亲历强渡虎豹口的红九军医院战士苏玉秀,渡河期间,因战打散负伤后掉队,便一直留在了河靖村,在村里生活了75年,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红军婆儿”。
苏玉秀的儿媳妇赵映兰对记者说:“据婆婆生前讲述,当时天已经冷了,红军穿的衣服都很单薄,有的战士脚上穿的还是草鞋。10月24日夜里渡河时,红军与对岸的敌人打得很激烈,先头部队登岸后,很快摧毁了北岸敌军防线,经过七天七夜,红军主力全部过了河。”
赵映兰说,婆婆虽然没去过延安城,没有见过宝塔山,但心中的信仰使她牢牢记住了身为一名军人的责任和使命,她传承红色精神,乐善好施,治病救人,至今被乡邻们记着。
三
站在黄河虎豹口岸边,一幕幕历史仿佛重演,好像走进了一条记忆的长河。回转思绪,不远处见证当年红军渡河的一片梨树林,由于土地盐碱化多半已干枯,只留下一派“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苍凉。然而,行走在靖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处处能感受到靖远人民对红色传统的保留、传承和对伟大的长征精神的弘扬。岁月却改变不了红军留在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红军播撒的长征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
如今的靖远,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交通道路通畅便捷,白宝铁路、京藏高速、国道109线、省道207线连接城乡,纵贯南北;刘川、银三角、金三角三大园区开发如火如荼,已成为众多商贾投资兴业的热土;蔬菜、畜禽、林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档升级,靖远瓜菜、羊羔肉、枸杞、大枣、黑瓜子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行销全国。靖远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及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全省梯田建设先进县、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建设家园的“新长征”中,靖远人秉承着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发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精神,穿越一切险滩急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努力续写新的恢宏篇章。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