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14:2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都推出了相关展览。9月23日,“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0月31日。本次展览展出文物252件,其中国家一级品33件,艺术品45件,此外还布置了5处历史场景。通过文物,我们能更为真实地感受长征的脉搏。
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台收报机
毛泽东有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上阕是:“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30年12月30日,在江西永丰发生的龙冈战斗中,红一方面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不仅活捉师长张辉瓒,还缴获了敌军的一部电台。
因为这部电台只有收报功能,没有发报功能,所以称它是一台“收报机”更为准确。据参加过龙冈战斗的红一方面军参谋处长郭化若的回忆,当时俘获了敌军十名无线电工作人员,他们在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后,都愿意加入红军。1936年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成立,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支无线电队,由王诤任队长。凭借无线电台,红军得以监听敌人的动向。在接下来的几次反“围剿”中,红军又缴获了多台无线电台,其中不乏收发功能俱全的无线电台。
红军的通信保障和情报侦察工作对长征取得胜利功不可没。毛泽东视作平生“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其胜利更与对敌情的准确把握分不开。徐向前日后回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时,中央负责情报工作的是总理(指周恩来)、伯承、剑英、克农和陈赓、曾希圣、王诤等,对敌情了如指掌。红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我们破获了他们的密码。因此,我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这方面,情报工作功不可没。”
记载强渡大渡河的《战士》报
长征途中的出版条件十分艰苦,一切设备都只能用手提肩扛。王树曾的《长征》中记录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1934年12月1日,因为湘江上的浮桥被炸断,罗荣桓带领一部分士兵徒步过江,江水冰冷刺骨,上岸后罗荣桓发现身后只剩下一个红军小战士,“戎马征战多年的罗荣桓顿时热泪盈眶——这位红军小战士的肩上居然还扛着架油印机,原来他是一名红军的小油印员。”
《战士》报在长征途中是中央红军红1军团政治部的机关报。这份残缺了半个角的报纸,报头署有“坚政治部出版”,“坚”是红1军团的代号。《战士》报目前仅发现两期,其中一期便是此次展览中展出的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184期,主要刊登了报道强渡大渡河的通讯《向牲部全体指战员致敬礼》,“牲”是红1师第1团的代号,通讯分为三个小节——一百二十里路的夜袭、十七个强渡的英雄、模范的特等射手。我们不妨读读其中的第二节,感受81年前这些文字的力度:
天险的大渡河水深流急,比金沙江还更厉害,同时对岸又有敌人一营以上兵力扼守,牲部二连十七个同志,争先恐后的(地)自动报名过河。在模范的二连连长领导之下坚决首先强渡。他们一致生死置之肚(度)外,不怕敌人火力猛烈,不顾水急的危险,至高的表现了他们阶级战士可敬可爱的铁一般的意志、火一般的热情、猛虎一般的勇猛,很沉着的逐着雪花一般的险恶狂涛,在敌人不断射击之下强渡过河。刚上岸就是一个冲锋,我们这十七个英雄把敌人一营人完全打坍,占领了主要阵地,取得了此次渡河第一个伟大胜利。
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
《游击队之歌》中唱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红军不仅从敌军缴获过无线电台,也缴获过许多枪炮。这门山炮便是1935年4月红2、6军团在湖南永顺县境内的桃子溪战斗中从国民党军第58师缴获的。这门山炮正式的名称是“七生五过山炮”,“生”是过去对厘米的音译,“七生五”即7.5厘米。
这门山炮是上海兵工厂1927年制造的,炮闩式样为横楔式,炮架式样为双轮单脚式,射程最大可达4300米。这门山炮的特殊之处是它此后长期在军中服役,是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相关资料记载,1936年1月,红2、6军团渡乌江时,就是用这门山炮与迫击炮压制对岸敌人的火力,趁机渡过了乌江天险。在过草地时,红军战士们不愿舍弃这门重达386千克的山炮,将它拆卸成许多部分背着走完了草地。物的状态,正反映了人的精神,这门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山炮,反映的正是红军战士艰苦朴素、不惧艰险的伟大精神。(陈彧之)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