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当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险峰,已是“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天高云淡现胜利曙光

李磊

2016年10月19日10:47    来源:海南日报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庆芳 摄

仲秋时节,宁夏南部平原依旧是一幅郁郁葱葱的景色。

当海报集团“琼崖儿女长征路”采访团登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六盘山顶时,映衬着白云,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高高耸立在山峰最顶端。正是一幅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美丽画卷。

81年前的10月,当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中央红军三个纵队登上六盘山山顶时,山下追兵即将退去,山顶红旗猎猎,远远望去,黄土高原就在不远处。

这座被称为“胜利之山”的高山,成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险峰,在历经了两万余里的征途后,长征即将走向胜利。

天高云淡的胜利之山

10月的德隆县,凛冽的寒风中已略带刺骨寒意,距离六盘山10多公里外的隆德县城里,“暖气开放”的字牌已经挂在街头的各家饭店。

翻越六盘山,除了一条将近三公里的312国道六盘山隧道,就是一条曲折蜿蜒至山顶的狭窄盘山公路。而当年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只有一条从山间密林中穿过的小路直通山顶。

这条小路被称为“红军小道”。所谓“红军小道”,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山间土路,路边植被茂密,虽然现今因当地旅游的开发,这条小路已经拓宽了许多,但小路最宽处仅容二三人并肩通过。

1935年10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中央红军进入宁夏,与前来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进行大小战斗共5次。10月7日,甩脱敌人的中央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间小道登上了六盘山。

采访团看到,蓝天白云下,一座高12米、长60米,由3面红军军旗构成的碑墙格外引人注目。顺着碑墙后的石阶拾级而上,就是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镶金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整体建筑由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吟诗台五部分组成。

这座纪念馆面积2159平方米,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到长城非好汉”、“三军过后尽开颜”三部分组成,主要反映了红军长征在固原及红军西征在宁夏、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固原的活动情况等。

六盘山上红旗漫卷西风

“登上六盘山的时候,尽管山下还有追兵,可那时毛主席心情是愉悦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1935年10月5日至9日红二十五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经过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六盘山区停留历时5天4夜。

同年10月7日,中央红军向六盘山急进。此时,国民党三十七军毛炳文部紧随在红军的后面,东北军骑兵一部把守在六盘山东麓,阻挡在红军的前面。为了避免与敌纠缠,红军除留少量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部队准备翻越六盘山。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第一纵队向南经宁夏隆德县境,沿着那条红军小道登上了六盘山。当时已是深秋时节,六盘山天高云淡。

尽管山下还有国民党追兵,但此时的毛泽东,望着漫天蓝天白云,漫山的红旗,心情是愉悦的——中央红军从渡过于都河开始,渡过湘江、赤水、金沙江,翻越夹金山、打鼓山等雪山,面对一路上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数次化险为夷,如今目的地陕北尽在眼前,毛泽东胜券在握。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资料显示,当红军一、二、三纵队大部登上六盘山后,敌人的追兵也赶到山下。因红军占据有利地形,敌人不敢贸然跟进,只是在山下用望远镜观望红军的行动。

在红军翻越六盘山主峰后,尽管在山下遇到了东北军的骑兵,可如猛虎下山的红军很快击退了这股骑兵,并用缴获的马匹组建了红军首支骑兵部队。

后来,回忆起这段历史,毛泽东挥毫写下名篇《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张云逸周士第翻越六盘山

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内,一幅照片墙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中一张就是文昌籍的张云逸大将。此外,周士第上将也名列翻越过六盘山红军将领姓名墙上。

此时的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万多人,剩下的仅7000多人。在此前的改编中,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分别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张云逸担任陕甘支队的副参谋长,上干队队长的周士第也跟随所在部队翻越了六盘山。

当这些红军将士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六盘山,放眼向远处望去,远处的黄土高原尽是一片黄色的世界,黄色的山坡,黄色的窑洞,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给红军将士们传达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陕北就要到了,长征即将走向胜利!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