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三杨开泰,长征小菜”

——长征时的基层指战员们

2016年10月20日13: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三杨开泰,长征小菜”

  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5年10月19日,红军在纠正内部错误路线的同时,成功粉碎外部围追堵截,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长征的胜利,把中国革命重新引向胜利的道路。在总结长征历程时,毛泽东曾自豪地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中,杨得志、杨勇、杨成武披坚执锐,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是基层指战员的优秀代表。多年后,周恩来曾幽默地说:“三杨(阳)开泰,长征小菜!”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长征途中的几个片断,来纪念80多年前那段气壮山河的壮举!

  毛泽东对杨得志讲: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立了大功,你们一直走在我前面

  长征中,杨得志大部分时间担任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团长。

  1934年10月16日,杨得志率第1团担任红一军团的先导,从瑞金地区出发,为中央纵队开辟道路并作掩护。10月21日,杨得志和团政治委员黎林奉命率第1团袭击新田的国民党军,师部战前通报当面之敌为国民党军2个团,接触后发现是3个团。面对占优势国民党军,杨得志和黎林毫不畏惧,调整部署,指挥部队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国民党军。敌军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蒙了,乱了阵脚。第1团用不到3个小时就占领了新田,歼国民党军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捷报传来,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连连称赞:“红一军团先声夺人,第1团名副其实!”

  1935年1月1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他指挥红1团由龙溪到达回龙场渡口,承担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的重任。红军刚到渡口,对岸的敌军就开起火来。杨得志立即组织火力予以压制,几发炮弹就将敌军一座由破庙改建的据点轰倒。杨得志一边及时组织火力侦察,一边收集情报:原来,对岸是当地军阀侯之担的部队,战斗力虽不强,但地势对他们十分有利。附近村里的老乡说,国民党军逃离村子时,把一切都破坏了,不要说是船,连一块像样的木板都找不到。老乡们还说,渡江必须具备3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一时之间,三样皆无,如何渡江?指战员们的点子一个个冒出来,却又一个个被否定。

  杨得志心急火燎,再次拿过望远镜观察对岸的情况,突然发现江心漂浮着一样东西,细看是一节很粗的竹子。他灵机一动,兴奋地拉过身旁的团政委黎林,指着江心的竹子说:怎么就没想到呢,扎竹排!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好,又可就地取材,于是全团立即动手干起来。

  很快,竹排扎好了,战士们争着要划第一只竹排强渡过江去。杨得志决定,从第1营挑选8名水性好的战士,在傍晚时分进行试渡。天渐渐黑了下来,战士们跳上简易竹排出发了,10米、20米……竹排征服着一个个巨浪,渐渐远去。杨得志举着望远镜,恨不得飞过去助他们一臂之力。突然,竹排在江心斜立起来,刹那间又被白浪冲倒,冲向下游,只见几个黑点被埋进了漩涡,再没有浮出来。8位勇士被巨浪卷走了,岸上的杨得志和战友们热泪倾盆。

  “一定要渡过去!”杨得志把继续试渡的任务,交给第1营营长孙继先,并将地点选在下游一处江面较宽的地方。竹排上增加了一些扶手,战士们纷纷跳上竹排,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又一次破浪前进。冒着枪林弹雨,小小竹排终于安全地抵达对岸。这时,渡过江的勇士们冲杀到山顶阵地,爆炸声、喊杀声混成一片,迅速打垮了敌人。杨得志、黎林并肩登上竹排过江,强渡乌江成功,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召开扩大会议,确定红军继续北上,抢渡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合。5月24日,杨得志受命率领红1团冒着大雨急行军一昼夜,奔走80公里,抢先到达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

  驻守在安顺场的国民党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会来得这样快。杨得志指挥部队迅速向国民党守军发起猛攻,不到半小时,全歼国民党守军两个连,控制了安顺场,并弄到一只小船。

  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两岸丛山耸立,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素有天险之称,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当年就率军北渡未成,全军覆没于此。如今,红军前有国民党守军,后有追兵,能否强渡成功,关系全军安危。

  5月25日拂晓,杨得志决定,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领第2连连长熊尚林等17名勇士,强行渡过大渡河。杨得志命令,炮兵连将3门八二迫击炮和数挺重机枪布置在阵地上,轻机枪和特等射手也进入岸边阵地进行火力掩护。强渡前,他亲自作战斗动员:“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你们一定要坚决地渡过河去,消灭对岸的敌人!”红1团的勇士们在船工帮助下,乘着唯一的那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冒着国民党军射来的枪林弹雨,越过100多米宽的河面,冲到了北岸,接着又渡过了第二船。红1团的勇士们,摧垮了国民党军1个营的防御,全歼国民党守军400余人,占领了滩头阵地。杨得志乘第三趟船过了河,指挥渡河部队坚守安顺场渡口,为全军夺占了生死攸关的渡河立足点。随后,他指挥部队协同红4团飞夺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顺利渡河北上,甩掉了国民党军的追击。

  两次强渡,印证了杨得志的指挥特点:“作战勇敢,敢打硬仗、恶仗、苦仗,关键时刻过得硬,顶得住,上得去,拿得下。”

  长征途中,红1团大部分时间作前卫,指战员们见毛泽东的机会极少。1935年9月,红1团官兵见到了毛泽东,杨得志赶忙派人买些梨子来招待,并请毛泽东讲形势。毛泽东高兴地对杨得志等人说:“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立了大功,你们一直走在我前面,要讲,应该由你们讲!”

  杨勇脸上留下一串弹窝,30多年后才做手术填平

  长征中,杨勇大部分时间担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政委。

  1934年10月17日,杨勇所在的红三军团从江西雩都(今于都)出发,乘大雾隐蔽渡过雩都河,向曹家庄、邱村等地挺进,开始了长征。红三军团作为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右路前锋,接连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于11月15日进至桂阳东南两路口地区。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忙调集“围剿”中央苏区的20万重兵,组成五路“追剿”军,利用湘江作屏障,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聚歼于湘江和潇水之间地区。11月25日,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我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要求中央红军“进攻部队应最坚决果断的粉碎前进路上之一切抵抗,并征服一切天然的和敌人设置的障碍;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的扑灭尾追之敌”。

  当日,第4师以杨勇和沈述清所率第10团为前卫团,向国民党军湘江防线界首段前进。11月27日,第4师到达湘江边,第10团于次日首先渡过湘江进至界首。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沈述清、杨勇,在界首以南光华铺、枫山铺地区构筑工事,保障渡河点,掩护军委纵队和红九、红五军团渡江,并要求部队坚守阵地,没有命令不准撤出阵地。杨勇迅速组织部队驱逐反动民团,掩护工兵架设浮桥,构筑工事。

  刚刚构筑完工事,国民党桂系第7军独立团和第15军第45师就向他们扑来。30日,桂军向第10团阵地发动10几次冲击,战斗十分激烈。杨勇深知能否坚守住阵地,关系着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和后续部队能否顺利渡过湘江。他和团长沈述清组织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在光华铺、枫山铺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团长沈述清在指挥第一营反冲击战中壮烈牺牲。当天下午,红4师参谋长杜中美代理第10团团长,又在坡岗上与国民党军反复争夺阵地的战斗中饮弹阵亡。杨勇闻讯赶来,继续组织部队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几度危急时,他带领部队坚决实施反击,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巩固住了阵地。坚持到12月1日上午,杨勇指挥全团以牺牲400余名指战员的沉重代价,终于随军团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掩护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在界首渡江的任务,谱写了血战湘江的悲壮历史。杨勇之勇,在湘江之战中体现得最明显!战后,彭德怀点评:“政治干部懂军事,杨勇是典型!”

  1935年1月,在赤水河畔的土城战役中,杨勇又一次带队冲锋,子弹从他的右腮入,唇部出,一进一出,杨勇失去了6颗牙。当时,血如泉涌,用嘴指挥不了战斗,他就用笔下达命令,脸上是血,手上是血,笔上是血,纸上也是血……最后昏倒在血泊中。杨勇脸上留下的一串弹窝,30多年后,他才在北京医院做手术填平。杨勇之勇,于斯亦可见!

  作为政治工作干部,杨勇特别注意教育部队模范地遵守群众纪律,真正做到长征途中秋毫无犯。从云南进入四川后,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在红军到来时纷纷逃离家园。一次,行军途经一个村庄,杨勇所部第3营7连因为带的干粮不够,午饭时吃了老百姓一斗米。他知道后,除了严肃批评7连干部应遵守群众纪律外,还亲手写了一张条子,派人放在老乡家:“大伯大娘:红军吃了你家一斗米,付给你白洋一元,谢谢你们全家。红军还要回来的,那时当面道谢。”

  1935年6月上旬,红三军团来到夹金山脚下,准备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战士没有见过雪山,大家听到好多传说:过雪山,会冻掉耳朵和鼻子。针对一些战士的恐惧心理,杨勇和团里领导一起研究行军路线和注意事项,他特别强调:一要备足粮食,二要团结互助,三不能走快,四不能坐下休息,五要少说话。他还要求部队准备些生姜、辣椒和酒,用以驱寒。

  1935年6月下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央政治局决定红军继续北上甘南,建立川陕甘苏区。据此,中革军委于29日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随后,杨勇和团长黄珍率部随红三军团主力继续北上,连续翻越梦笔、长板、打鼓和仑德4座雪山,于7月16日到达草地边缘毛儿盖地区。

  8月下旬,两支主力红军整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于是,第10团作为红军右路军后卫部队一部,离开毛儿盖走向茫茫大草地。杨勇率先头连走在本团最前面。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第10团被一条宽约30米的河流挡住去路。杨勇要大家每10人一组,互相拉着手趟水过河。由于水流湍急,团部宣传队的几个小鬼过河困难,杨勇就牵着马来回走了七八趟,把他们一个个送到对岸。经过艰难徒涉,第10团随红军主力终于在8月底前走出300公里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

  这时,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拒绝北上,企图分裂党和红军。中共中央为贯彻既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并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中央红军主力迅速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当毛泽东要求彭德怀派一支部队掩护中央机关北上时,彭德怀立即决定派杨勇率第10团担任这一任务。9月10日,杨勇和团长黄珍率第10团护卫着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悄然离开巴西,继续北上,迅速脱离了险境,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立下殊功。

  杨成武一昼夜指挥打了三仗,架了两座桥,走了200多里路

  长征中,杨成武大部分时间担任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16日,杨成武和团长耿飚率第4团开始长征。他们昼夜兼程,且战且行。12月30日凌晨,上级命令第4团率先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辟前进通道。经过两天急行军,第4团于31日晚赶到乌江边。第二天,忽降大雪,能见度极差。杨成武命令部队以火力侦察,了解对岸国民党军火力配置,随后与耿飚研究决定:佯攻大道渡口,避开主力,主攻上游500米处的小道渡口。

  1935年1月2日晨,小规模强渡失败后,他们挑选18名勇士,实行夜间偷渡,3只竹筏陆续下水。几十分钟后,第二、第三只竹筏被激流冲往下游,连长毛振华率领的第1只竹筏虽然渡过江,但是一时无法取得联系。

  3日凌晨,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来到第4团,说红军主力与薛岳追击部队离这里都不远了,军委催促第4团迅速完成渡江抢占渡口的任务,并派来了军委工兵营担负架桥任务。张云逸郑重地说:“如果你们不能突破乌江,无法消灭对岸的敌人,就难以架设浮桥,党中央和几万名红军过不了江,势必只能背水一战,情况将会更加危急。”

  全团指战员情绪激昂,纷纷向团部请战。杨成武立即召开团领导紧急会议,并决定:由第一营出动60多只竹筏,立即进行大规模强渡。

  战士们冒着严寒,赤着膊,穿着短裤,划着竹筏离开江岸。当竹筏距对岸约50米时,被国民党军发现,立刻枪声大作。在杨成武组织火力掩护的同时,对岸的毛振华立即率5名战士出击,吸引了国民党军的火力。这时,第1营指战员乘机登上对岸,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在军团炮兵连的有力支援下,第4团全部渡过乌江,迅速击败了守军,并协同工兵营架起浮桥。很快,中央纵队和红一军团踏着浮桥跨过乌江。当薛岳部追到江边时,红军已经烧掉浮桥,跃马在百里之外。到达遵义后,《红星》报用大字标题《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对第4团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当然,杨成武在长征中扬名,是因为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转战到安顺场:72年前,石达开所率三万太平军将士全军覆没于此。在强大的围追堵截下,蒋介石大喜过望,不禁发出狂嚣:叫朱、毛做石达开第二!

  由于缺少船只,红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确实面临着同石达开相同的命运。为尽快渡过大渡河,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堵,毛泽东把目光转向160公里外的泸定桥,并把夺桥的任务交给了红4团。

  5月27日,杨成武与团长黄开湘率红4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猛冲杀,边战边行,打了两仗,架了一座桥,消灭国民党军一个营又一个连,俘虏200余人,第一天走了40公里路,此时距泸定桥还有120公里!

  5月28日拂晓,杨成武接到军团的急电:军委来电限我们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160里的记录。你们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此任务。我们准备祝贺你们的胜利!

  根据这一命令,红4团必须用一昼夜的时间,走完120公里路,并在当天夺取泸定桥。

  军令如山!杨成武采用“飞行集会”的方式进行了紧急动员。这样,红4团指战员就和时间赛起跑来,也和国民党军赛起跑来。大渡河对岸国民党军杨森部的两个旅,也在火速赶往泸定桥增援。红4团必须赶在国民党军前面到达并夺取泸定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5月28日上午,红4团击溃国民党军一个团部两个营,越过猛虎岗和摩西面,又用两小时架起被国民党军炸毁的木桥,继续前进。入夜后,天下起瓢泼大雨,道路泥泞,寸步难行。为了防止战士们滑进大渡河,杨成武叫大家解下绑腿带,接在一起,拉着前行。由于一整天没有吃饭,指战员都已筋疲力尽,杨成武又带头吃生米、喝雨水,以补充体力。在发现对岸国民党军点着火把前进时,他果断命令部队佯装国民党军,也点燃火把前进。最终,红4团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29日拂晓赶到泸定桥。

  这时,守桥的国民党军已经撤掉全部桥板,只剩下13根200多米长、光溜溜、寒森森的铁索。杨成武命令第2连挑选了22名勇士,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在铁索上攀爬。当国民党军在桥头点燃巨大火障的关键时刻,杨成武跃出指挥所,奔上铁索桥,在勇士们身后高喊:“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冲啊,冲啊!”勇士们终于攀爬过铁索,冲过桥头的火障,击溃守军,夺取了泸定桥,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天深夜,杨成武和黄开湘在桥头迎来了率右纵队赶来的刘伯承和聂荣臻。两天后,他们又迎来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和左纵队各军团的领导。

  6月2日,中革军委在泸定桥头召开庆功大会,周恩来为红4团颁发了锦旗,还为幸存的18名勇士和牺牲的4名烈士,以及杨成武、黄开湘发了奖,奖品有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和钢笔、日记本、搪瓷碗、筷子等。红一军团《战士报》还发表捷报和评论,特别表彰红4团的战绩。

  在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时,杨成武写下过“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的诗章。多年后,中央领导撰文纪念杨成武时,标准文字为:“飞夺泸定桥时,他不顾血战湘江中负下的腿伤,拒绝骑马,与战士一起在崇山峻岭中徒步行军,一昼夜指挥打了三仗,架了两座桥,走了200多里路。”

  (夏明星 武警广州指挥学院教研部教授)

(责编:黄瑾、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