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挽澜巨手

周南焱

2016年10月21日09:33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挽澜巨手

长征初期的红军,被失败、牺牲和迷茫的阴影笼罩着,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教条主义仍在中央占据着主导地位。

来路多艰,前路茫然,红军走到了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口。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了红军命运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战略战术的是非问题,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这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来之不易,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进行的斗争早在遵义会议之前就已开始。在李德、博古的最高“三人团”之外,中央纵队里三位被冷落的中央领导,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队三人团”,正确的路线和历史的转机在这里酝酿、成熟。而其发轫处,是“中央队三人团”中两个伤病号的担架。

“抬轿子行军”

1934年冬,流经广西兴安、全州的湘江上游,江水平静而舒缓,冰凉沁骨。

11月27日,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红2师渡过了湘江,随后控制了渡口,找到四处可涉水而过的浅滩,并架设了一座浮桥。

此时,全州至兴安的湘江防线,只有零星小股敌军,并无多大反抗。中央红军的机关部队即军委纵队,已到达文市一带,离湘江最近的渡口仅70余公里。倘若轻装前进,红军主力可在一天内,兵不血刃渡过湘江。

假如军委纵队赶在29日天亮前渡江,整个中央红军将是另一番命运。生死悬于一线。然而,军委纵队的人马一路龟速前进,直至12月1日傍晚才渡过湘江。湘江东岸已是一片血海,国民党湘军、桂军和中央军三面合围,红军伤亡空前惨烈。

军委纵队的行军速度,一天一夜仅前进不到20公里。这种缓慢的行军,必定贻误战机。但这并非不可思议,早在中央红军准备战略转移时就已注定。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苏区开始长征。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最高“三人团”,是中革军委的决策班子,排斥了朱德、刘伯承、王稼祥等红军领导参与军事决策。

博古原名秦邦宪,属于留苏归来的“国际派”,囫囵吞枣式地读过不少马列著作,因同学王明鼎力相荐,火箭式蹿升为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年仅27岁的他不懂军事,全盘倚仗共产国际洋顾问李德,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则负责发电文执行。

在最高“三人团”的决策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的行军队形往往是:红三军团为右翼,其后是红八军团;红一军团为左翼,其后是红九军团;中间是军委第一、二纵队,红五军团负责殿后。这种行进阵式,被刘伯承讥笑为“抬轿子行军”。

军委第一纵队代号“红安”,博古、李德、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中央领导编入这支队伍,下辖四支梯队。军委第二纵队代号“红章”,这支队伍堪称运输大队,担子达到千担以上,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堆积如山。

当时,中央决定所有可搬走的东西都要搬走,包括红军总部储备的银元、大米、盐巴、药品、通讯器材等,包括兵工厂机器、织布机、缝纫机、印刷机等,各种文件资料、图书甚至病号的尿盆也捎上。红军战士必须携带枪支弹药、干粮,已有四十多斤,还得挑上五六十斤重的担子。

这种“大搬家式”的战略转移,使得红军战士疲惫不堪,整天在崇山峻岭中行军,犹如蜗牛爬行,极大削弱了机动战斗能力。中央红军抬着军委纵队的“轿子”,既暴露了目标,也给蒋介石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调兵遣将三十万,在湘江东岸布置了铁桶阵。

经过一番血战,中央红军总算渡过了湘江,但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余人,锐减为三万余人,湘江水被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面对大批红军战士的牺牲,博古几乎精神崩溃,不时拿着一把手枪往脑袋上比划。李德也非常绝望,暴跳如雷,他承担不起政治后果,怕被共产国际追究,只好责骂其他红军将士。

许多战士哭了,队伍中弥漫着悲伤、疑惑和迷茫的情绪。在惨痛的教训面前,红军将士开始质疑博古、李德军事指挥的无能。在翻越老山界的沿路,军委纵队中的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忧心忡忡,开始公开批评军事路线,这三位处于被冷落地位的中央领导,知道红军已经走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

担架筹谋

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以后,毛泽东、王稼祥就躺在担架上。毛泽东体格消瘦,患疟疾刚恢复,无力走路。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遭敌机炸伤,一块弹片留在肚子里。两人躺乘的担架,属于竹制抬杆,上面披着油布,能遮阳避雨。张闻天身体稍好,靠马行军。

这三人走到一起,绝非偶然。

张闻天早年热衷文学创作和翻译,有长篇小说问世,郁达夫评价他完全能成为一个诗人。他曾留学美国,后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跟王稼祥曾是同学,他们和王明、博古都名列“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毛泽东没有出国留学,属于“本土派”,跟张闻天、王稼祥本来都不熟。张闻天来到中央苏区后,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老资格和不守规矩的红军领袖。在与博古产生冲突之后,张闻天的权力被博古架空。而毛泽东自宁都会议后,被剥夺了红军指挥权,坐起了冷板凳。

两个政治失意者意外走近了。1934年8月敌机轰炸瑞金,党中央迁至云石山,毛泽东和张闻天一同住进云山古寺。当时毛泽东患疟疾,张闻天连忙请来傅连暲医生,亲手探问毛泽东的病痛。

两人有了更深的接触,思想碰撞出了火花。毛泽东绝非王明、博古眼中的“泥腿子”,其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对中国革命未来图景的描绘,让张闻天刮目相看。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王稼祥也毫不掩饰地反对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错误,而他的军事主张与毛泽东所见略同。

长征出发前,博古一度想把毛泽东留在苏区,但遭到周恩来的反对。最高“三人团”想把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分散到各军团去,但又遭到毛泽东的反对。博古最后把毛泽东安排在中央纵队,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监管。

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相互靠拢,逐渐形成“中央队三人团”。《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在担架上和篝火旁的朝夕相处,使毛泽东和王稼祥互相越来越了解,并有机会分析在江西所发生的事情,以及长征途中的情况。毛谈到战术上的错误,特别是导致广昌惨败的错误。他的论点给王稼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便倒向了毛的一边。”

李德听不懂中文,但也猜到他们的讨论对自己不利,就劝张闻天、王稼祥疏远毛泽东,但他的劝说毫无效果。李德抱怨毛泽东不顾纪律四处活动,一会儿找这个指挥员谈,一会儿找那个政委谈,导致对博古和他的批评越来越多。

湘江兵败彻底击碎了李德头上的光环,一场较量也随之开始了。中央红军翻过老山界后,张闻天获得一份情报,了解到蒋介石布下四道封锁线,阻止红军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他迅速把情况告诉毛泽东,两人随即向周恩来提议召开临时紧急会议。

12月12日,在通道县城的恭城书院(另说在县城一户人家的偏房里),参加临时紧急会议的六个人走上布满青苔的石阶,穿过幽静的院落,在讲书堂里坐下来。如今,书院模拟还原了当时的会议场景:六把座椅围着一张方桌摆开,毛泽东的那把椅子摆在一角,似乎是个旁听者。

从宁都会议被解除兵权以来,毛泽东首次对军事行动有了发言权,尽管只是以列席会议的身份参加,但意义非凡。

通道会议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仅李德的《中国纪事》回忆录里有所记载。李德说他主张中央红军按原计划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被毛泽东“粗暴打断”了,后者主张放弃北上湘西,转而西进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张闻天、王稼祥异口同声表示“赞成”。一番激烈争吵后,李德愤然中途退场。而早已没有了主意的博古,也觉得毛泽东的提议有道理。

新旧交替之争

看到红军入黔的命令,李德十分恼火,他明白自己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已经动摇,但又无可奈何。事实证明,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避免了红军重蹈湘江覆辙。

通道会议后,红军把那些笨重装备丢掉了,变得比较轻便。这一点就连李德也承认:“我们把携带不便的辎重,包括那些用完了弹药的重武器统统扔掉了,中央红军由此赢得了更大的灵活性。”

红军入黔后轻装前进,很快攻占了第一座县城黎平。守城的黔军官兵头一天已经跑光了,城里的富商豪绅也纷纷逃走了。红军打开县政府的仓库,不由心花怒放,里面堆放着大量粮食和盐巴,不仅可以分发给穷人,也让长途奔波两月有余的红军吃上了几顿饱饭。

黎平县城的翘街相当繁华,店铺林立,徽派建筑鳞次栉比。翘街中央有一家胡家店铺,宅院宽敞,店主早已出门避乱,但家什器具并未带走。周恩来、朱德等人就住在这里。博古、李德住在毗邻的一所基督教堂,而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在另一处院子。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胡家商铺召开会议。博古仍然坚持中央红军由黔转入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认为这是共产国际同意的,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毛泽东不同意博古的意见,坚决主张继续向黔北进军,以遵义为中心开辟根据地。张闻天、王稼祥继续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朱德也表示同意。

李德因患疟疾未能参会,当周恩来把会议决议译文给他送去,他看后大发雷霆,用英语和周恩来吵了起来。周恩来把桌子一拍,搁在桌面的马灯都跳起来熄灭了,屋子里顿时一片漆黑。一向儒雅的周恩来,再也不能忍受李德的蛮横,与后者彻底决裂了。博古听说这件事后,对周恩来说:“不要理他。”

红军在黎平期间还进行了部队整编,军委第一、二纵队合为军委纵队,之前被李德打压的刘伯承出任司令员,并恢复担任红军总参谋长。部队还彻底清理辎重,把从苏区一路带来的“坛坛罐罐”全部砸碎、丢弃。战士们欢呼雀跃,这些破烂拖累了多少战友牺牲在敌军枪炮下啊。

博古、李德不能再继续掌控红军指挥权了,谁来接这个棒?在黄平的一片橘林里,张闻天、王稼祥无心品尝柑橘的甜美,两位老友打开了话匣子。张闻天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表示要让毛泽东出来指挥军队。王稼祥欣然同意。

当晚,王稼祥将张闻天和自己的提议打电话告诉了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随后,王稼祥又告知毛泽东,毛未置可否。消息很快在红军将领中传开了,大家都赞成要开个会,呼吁“让毛泽东出来指挥!”

1934年的最后一天,贵州中部飘起大雪,大地银装素裹。中央红军到达了瓮安县猴场,把从土豪家里没收的财物拿出来,分发给当地穷人。市场上一片红火,街上到处笑逐颜开,洋溢着辞旧迎新的气氛。

新年第一天,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博古、李德依旧坚持原来的行军路线,毛泽东毫不客气地予以批驳,并坚持黎平会议的立场。没有经过激烈的争论,博古、李德的建议就被会议否决了。会议解除了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并决定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猴场会议是遵义会议前的垫场戏。最高“三人团”的实际权力已被掏空,其决策权自此名存实亡。仅仅15天后,遵义会议召开,最高“三人团”正式宣告终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背景

长征中的会议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红军一路冲破封锁线,一路跋山涉水,寻找根据地,需要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中作出决策。决策就需要商议,就需要开会。

长征中,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留下记录的就达30多次;各路红军召开的重要会议也有数十次之多。

而在长征前夕,中共中央上海局及其电台被国民党秘密警察破获,中共中央与莫斯科中断了联系,红军又在长途转战中行踪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再也不能对中共发号施令,唯共产国际马首是瞻的博古也失去了“尚方宝剑”。

中国共产党由此获得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党史研究专家费侃如看来,长征中的会议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前,面对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红军一直面临着紧迫的军事危机,中共中央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主要是围绕军事路线斗争而展开。

湘江战役后,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初步调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并为遵义会议做好了准备。扎西会议、苟坝会议则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

中央纵队进入遵义后,周恩来选择了柏公馆当作会址,有意安排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在远离柏公馆的一所私人官邸,以便三人协商。该官邸本为黔军旅长易少荃的私宅,也是毛泽东长征出发以来住过的最好的房子。遵义会议上,博古起先并不承认军事路线错误,张闻天、毛泽东随即先后发言,对博古、李德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错误进行了严厉批评,之后王稼祥明确提出让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

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取消最高“三人团”,撤销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博古保留了常委职务,但没有实际工作可做。中央核心层的权力实现了转移,新的军事指挥三人团是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张闻天在江西中央苏区负责政府工作,撤离苏区后,虽然没有实权,但在党内地位还是二把手。在中央权力转移过程中,张闻天和周恩来是把毛泽东重新推上核心决策层的两个关键人物。张、周能与毛泽东联手,在中央就形成了集体领导对个人专断的优势。经过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是被大多数人拥护的,在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等人心中也是明确的。

博古让出中央总书记的位子,也体现了其个人的高风亮节。在扎西会议前夕,周恩来与博古有一番倾心长谈,解开了博古的思想疙瘩。博古愉快交出了中央总负责人的印信,由张闻天接掌。自此,博古不论在会理会议,还是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在张国焘搞分裂活动的危机时刻,一直维护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费侃如说,长征中的后期会议是在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后,跳出了敌军包围圈,摆脱了军事危机后的一系列会议,主要是跟张国焘的军阀主义作风和分裂活动作斗争。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从6月26日至9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召开了多个会议,包括两河口会议、卓克基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俄界会议等。这些会议都是讨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军事计划、战略方针、行动方向、作战方案,以及与张国焘的分歧,努力求得共识。

张国焘有着强烈的权欲,对此中央于7月18日在芦花召开会议。张闻天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提出将自己的总书记一职让予张国焘,但毛泽东坚决不同意。毛泽东认为张国焘是有野心的人,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红一、四方面军很难团结,但真让他做总书记,可又麻烦了。最后,周恩来让出了红军总政委一职。

当了红军总政委后,张国焘才率领四方面军向毛儿盖地区集中。接着他又向中央“要权”,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从全局考虑,着眼于一、四方面军共同团结北上,于沙窝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西进”和“南下”的错误主张。

这段时期的会议并没有实现与张国焘求得团结、共同北上,但是最终决定红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单独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之后的通渭榜罗镇会议,中央正式确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策。

党史研究专家张中俞说,长征前后期会议贯穿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围绕长征的落脚点不断做出调整,从湘西、贵州遵义、四川,直至最后去陕北,做出了艰难而又正确的选择。费侃如说,虽然会议上有分歧,但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党和红军的前途着想,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品质。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