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09:41 来源:解放军报
红军长征,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和题材富矿。80年来,长征题材文学创作涉及了长征历史的方方面面,涵盖了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通讯、史传、非虚构文学)、小说和戏剧文学等诸种文体。梳理长征文学壮阔而又斑斓的历史可以发现,长征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题材创作——挥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概述:“革命战争时期”的创作多见于民间流传、马背上的吟唱以及革命宣传。或抒发对长征和革命的深情,或抒写长征亲历者的壮志豪情,或传播长征的影响,这些作品如清风激流般将“长征”引入了文学。
作品: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等诗词,豪放大气、想象浪漫、辞采华美,堪称长征历史的象征与缩影,是80年间长征题材文学的巅峰之作。
二、“十七年时期”的长征题材创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概述: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开始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这一他们所亲历的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文学创作与其他革命战争题材一道,涌起了中国当代文学最初的潮动。
作品: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描写了长征途中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为了保存火种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三人行》则描写了长征途中3个战士互相支撑、用最后一点力量艰难向前爬行的感人事迹。两篇小说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而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三、“新时期”以来的长征题材创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概述:“新时期”以来,叙述和歌颂红军长征的创作继续获得发展,长篇叙事作品对史诗性的追求得以凸显,亲历者回忆录的撰写获得大丰收。长征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立场渐趋个人化、风格化。
作品:魏巍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从湘江之战写起,着重从敌我双方的高层活动反映长征壮举,艺术地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地球的红飘带”成为长征的核心意象;乔良的中篇小说《灵旗》试图走进历史现场去感悟战争的残酷,由具象的细节展现出历史原生态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赵琪的中篇小说《苍茫组歌》以平视的视角探视长征历史的细部和枝蔓,以充满诗意和审美的眼光聚焦悲壮和惨烈的革命历史,营造出长歌当哭般的史诗风格。
四、21世纪初年的长征题材创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概述:从世纪之交开始及至新世纪,纪实文学和非虚构叙事的持续发力,使得长征文学获得了高度的社会关注。尤其是非虚构文体的崛起,解放了创作主体的历史判断力和想象力。以“写真实”和“写人性”为主导,长征叙事从宏大整一走向了具象多元。
作品:姜安的长篇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聚焦女性的长征经验,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中,凸显坚韧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活力,与此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和愚昧共同制造的女性悲剧;王树增的长篇非虚构作品《长征》正面强攻长征历史,用总体性的宏观视角关照历史事件,力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下的历史本质、规律和运行趋势,堪称21世纪初年长征文学的重要收获。
红军长征作为世界历史上鲜有其匹的伟大壮举、勾连过去与未来的蕴涵丰厚的历史事件,尚有许多值得深入开掘的内涵和细节,还可以产生更具思想深度、更有艺术价值的新的“红色经典”。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经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这位美国作家对于红军长征的史诗价值及产生艺术精品可能性的判断,预报了长征文学的辉煌未来。(记者 傅强)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