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国立
2016年10月21日09:48 来源:解放军报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宝库,长征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强大精神动力源。长征也是影视长征题材创作的认知来源。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主流文化重要一脉的军事题材影视创作,陆续拍摄了一些长征题材的作品。简略梳理,可以从我们曾经走过的影视艺术长征路中,看到长征题材影视作品的时代印迹。
一
长征是历史的长征,长征艺术是时代的艺术,长征影视创作制约于各个时期的创作生态环境。上世纪50、60年代,是许多过来人在回看昨天的胜利。1959年拍摄的《万水千山》(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是新中国第一部长征题材彩色影片。影片从红军某团某营角度表现长征,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式创作路子。影片比较生动地表现了红军与险山恶水搏斗的勇敢精神,展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突破天险腊子口等一系列战绩。影片题材价值主要在于红军经历的千难万险和一些有名的战斗首次得以故事片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歌颂革命业绩、继承先辈精神、热爱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新生活方面,这部影片起到了较强的精神鼓舞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长征题材影片《突破乌江》《金沙江畔》问世。前者从红军某团和某连角度表现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乌江防线的战斗故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现长征中红军的战术和战绩,表现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关系。后者表现红军某部北上抗日途中到达金沙江畔。影片中红军官兵形象质感较强,他们虽然穿着破旧,但很有精神力度。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的长征题材影片数量不多,叙事主题却涵盖了表现红军战争战绩、思想政治工作、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等基本方面。
1965年8月,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上演。《长征组歌》的歌词是由长征过来人萧华将军创作的。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1976年2月,舞台艺术片《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公映。《长征组歌》是对长征和长征精神的热烈歌赞。长期以来,《长征组歌》昂扬、奋进、乐观、豪迈的基调奏响着时代的强音,对长征题材影视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影视艺术创作开始迈入多样化时期。长征题材影视创作也走向了多元。一方面是继续拍摄反映红军历史战绩的影片,在逐渐摆脱局限性中迈出新的步伐,大型长征题材影片《四渡赤水》就是一部重要作品。影片表现遵义会议召开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摆脱敌人的战略包围。影片力图完整表现这个著名战役的战役态势,以其较宏观的战略视野超越着以往的长征影片。另一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影片《草地》《马蹄声碎》是比较自觉地开始追求本真之真的长征影片。《草地》从独特的人物“组合”角度表现长征,充分表现了在超常的困难面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精神感召力。《马蹄声碎》以红军某运输队8名掉队女兵在过草地时的艰难经历表明,长征不是浪漫的神话。尤为醒目的是,影片表现了某种人性的真实——红军团长与一位女兵悄悄相爱了,同时,他们又是能够将革命事业放在爱情之上的有血有肉的红军军人。
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征题材影视创作的战史叙事、战斗叙事、英雄叙事、集体叙事、故事叙事、题材叙事,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叙事、多视点叙事、文化叙事、个体叙事、影像风格叙事、类型叙事、综合类型叙事等愈相融合,佳作迭出。例如影片《金沙水拍》《长征》《彝海结盟》等等,电视连续剧《长征岁月》《大渡桥横铁索寒》,电视连续剧《长征》《强渡嘉陵江》等等。影片《长征》在创作思想和视听表现上达到了新高度。电视连续剧《长征》以更长的篇幅更细腻的内容和风格化的影像叙事完成着长征的历史呈现。长征,在这些影视作品里逐渐汇聚成为形象化的历史教科书的长征、历史人格化的长征,历史揭秘性的长征,有较强历史风貌感的长征,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文化品格的长征。
1996年,中央在长沙召开电影工作会议,确立实施精品战略工程。会议明确提出“弘扬主旋律的影片,不仅思想内容要好,而且艺术水准要高”。重大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影片《长征》《彝海结盟》等体现着这个要求。最突出的一点是从宏大叙事进入到历史回眸,进而增强对历史的审视意味。影片《长征》是继其他长征题材影片之后,规模最大、表现内容最为完整的一部长征题材影片。影片具有超越以往同类题材影片的多个层面,特别是在空前的真实性面貌追求中,蕴藉着厚重的观赏意义。表现长征路上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结盟的影片《彝海结盟》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一个新收获。它将为全中国各民族解放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红军征程表现得真实、生动。影片围绕“结盟”这个中心,以平行对比的总体构思揭示贯穿影片之中的情感内蕴和情感交锋,揭示民族团结的底蕴。
长征过去60年之际,6集专题片《世纪丰碑》发挥着纪录影视强力传播作用。作品以平行展开方式,将镜头伸向各个方面,通过采访各地党史工作者,采访各类长征亲历者,以及实地采集的大量历史细节,以更具个体化、情感化的表现,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显示了那个时代以红军为代表的一切革命者共同的精神底蕴——为了理想而无私奉献、无畏牺牲,在深沉饱满的历史缅怀中给人以温故而知新的现实启迪。看这部专题片,我们再次为先烈们在残酷的斗争中曾经的艰难和付出的悲壮代价而震惊,更为红军有着怎样自觉的牺牲精神和征服者的气概而产生心灵的震动。
三
新世纪以来,长征题材影视创作又有了新的收获。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首次表现红二、六军团的长征,成功塑造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人在长征中的形象。《我的长征》是一位老红军战士的回眸视点。影片以一个普通红军小战士的命运为叙事主线,将他的长征记忆传递给今人。影片《革命到底》谱写了战士的史诗。颇富创意的电视剧《十送红军》是长征题材的当下之作。全剧以人物串联方式讲述独特的红军故事,努力于“对人性、灵魂、信仰考问的极致化”,相当个性化地表现红军长征历史中所蕴涵的耐人寻味的意义。
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首次表现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历史,不仅仅填补题材空白,还在重大题材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大原则下,大胆加强虚构人物的戏,通过对基层指战员们的人生选择和生命体验的形象描写赋予红军胜利和长征精神以更加厚实的底层支撑和生命意味。
影片《革命到底》以其人性内核征服着观众。影片从广昌战役,“扩红”,湘江战役,到四渡赤水,直至渡江战役,从15年间半史诗跨度的背景勾勒中,让我们真切看到玉虎、秀龙、阿贵三个成长着的、人格不断提升着的山村战士形象。影视理论评论家贾磊磊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从来就没有割裂过人性与历史的内在联系”,因此,艺术创作所谓人性角度,所采取的应是“将人性与历史统而观之的方法”,真正的史诗,描述的“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缩影”。即如影片《革命到底》,它通过三个小人物所完成的人生和革命叙事,内蕴着的正是人性的升华史。
看了这些影视片,对于红军为什么会胜利,敌人为什么会失败,将会留下一些生动的意味深长的历史记忆。影视艺术创作怎样让长征精神在影视作品中传承光大?怎样让苦难辉煌照耀今天和明天?这是影视艺术工作者要持续走好的新长征。
图:电影《走过雪山草地》剧照。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