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回望征程,刻骨的岁月已谱成诗篇

——纵观80年来纪念长征胜利的几个视角

梁险峰

2016年10月21日09:55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回望征程,刻骨的岁月已谱成诗篇

80年前,3支长征队伍历经两年的远征,抵达了胜利的终点,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80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这一胜利的崇敬和怀念。

人们不断地回忆、诉说,不断地感悟、思索,尽管纪念的方式各不相同,却倾注着同样的追思、饱含着同样的深情。

长征的历史虽已远去,但它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永世不变的基因。长征的画面虽已定格,但它的力量早已化为奋进的鼓点,激励着一代代人继续前行。

回溯,为了共同的记忆

1936年6月,斯诺秘密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指出:“现在有很好机会,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

“农田滑溜溜的,无穷无尽的山丘连绵不绝,黄昏时分,紫色的山巅连成了一片壮丽的海洋”。这是斯诺笔下1936年陕北的模样。

然而,在这之前,对于陕北这块土地以及在上面战斗生活的人们,外人很少知晓。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红色中国”对外界而言成了一个“谜”。

1936年6月,斯诺秘密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8月5日,他和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给参加长征的部队发函,指出“现在有很好机会,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必须出版关于长征的记载。为此,特发起编制一部集体作品。”“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通知发出后,红军将士踊跃参与,写作积极性很高。短短两个月内,红军总政治部就征集到了约200篇作品,共计50多万字。最后从其中精选了一部分,定稿为《二万五千里》。

此时,他们刚从漫漫征途上走过,记忆与思考、经历与观察统统付诸笔端,用朴素甚至略显稚嫩的文字写下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记录。这些出自红军官兵的回忆,既是宝贵的史料,也成为斯诺《西行漫记》一书的重要素材。

在这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经历过长征的人陆续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有的还专门出版了书籍,如杨成武《忆长征》、成仿吾《长征回忆录》等,为我们永久地留存了那一段历史。

80年来,从“红军将士忆长征”到“寻访老红军”,从“听红军讲长征故事”到“老红军口述历史”,这些不同年代开展的活动,让那段峥嵘岁月从记忆中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走到一代代人的心上去。

讴歌,为了恒久地传唱

1965年8月1日,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北京隆重公演《长征组歌》,迅即引起强烈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要求,每天播出一次组歌的录音。

10月18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组歌》大型交响音乐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湖南卫视进行直播后,万千观众又重温了那段烽火岁月,聆听了那段熟悉旋律。

在此之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组歌》音乐会、主题晚会、专题歌会已在福建、甘肃、四川等多个省市展开。那折射着红军光辉战斗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经典旋律,在祖国大地久久回响。

把时间之轴拨回51年之前。1965年8月1日,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北京隆重公演《长征组歌》,迅即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方及部队巡回演出50多场次,场场爆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要求,每天播出一次组歌的录音。一时间,“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等30年前的长征故事又回到了人们中间。伴随着歌声,全国各地、全军上下掀起了“唱长征、学长征,继承红军革命传统”的热潮。

一曲英雄颂,万众长征情。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长征组歌》传唱了半个世纪,在国内外巡演1000多场次,观众多达数百万,影响、激励了共和国几代人。

“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长征这段“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远征”,已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永远的精神故乡和永远的情感怀恋。

不仅是歌曲,80年来,人们用戏剧、舞蹈、美术、电影、电视等不同艺术形式,充分发掘长征中的美学意蕴。话剧《万水千山》、歌剧《长征》、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这些作品以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为世人展示了长征的宏伟长卷,成为长征胜利纪念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解读,为了血脉的传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刚到陕北不久,毛泽东就对长征的意义作了形象概括。从这里开始,对于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内涵的思索始终在继续。

长征,以其气壮山河的无畏和横贯长空的豪情,走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奋进史上闪光耀眼的一页、浓墨重彩的一笔。80年来,一代代人不断追寻其中,回顾战斗的悲壮、行军的艰难、坚持的伟力,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精神的传承,需要激动人心的事迹和生动活泼的故事,同时也需要对核心价值进行理论提炼。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刚到陕北不久,毛泽东就对长征的意义作了形象概括: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从这里开始,对于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内涵的思索始终在继续。人们不止于对往事的回顾,更力图去升华其精神,使长征精神以独有的内涵标记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永久传承于世。

1986年10月22日,在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大会,第一次对长征精神的内涵作了规范性表述。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红军这样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创造了惊世的奇迹?理论研讨、主题座谈、研究评论……思想的碰撞、探讨的火花从来没有停止。无数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段历史、寻找历史精神的时代价值,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去传承。

80年前,精神的伟力划破长空,照耀着革命者的心灵。80年后,经过“上下求索”凝练而成的长征精神,已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追寻,为了更好地出征

从1974年开始,伍修权将军的女婿洪炉多次重走长征路。长征胜利70周年时,洪炉的儿子洪云也跋涉在外公和父亲曾走过的路上。

这是与长征有着深深缘分的一家三代。

82年前,伍修权将军从中央苏区出发,与中央红军一起,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从1974年开始,伍修权将军的女婿洪炉多次重走长征路。几年下来,他把中央红军长征全线基本都走完了。

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洪炉的儿子洪云跟随“我的长征”志愿者队伍,开始了新的征途,也跋涉在外公和父亲曾走过的路上。

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路途,到底有着怎样的艰难险阻?且战且行的红军将士,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翻山越岭”?

“即使听再多故事,看再多图片,都不如自己亲身‘走一遭’来得真切、直观。”基于此,洪炉和洪云先后重走长征路,体验红军先辈的艰辛,感悟长征胜利的不易。

几十年来,像洪炉和洪云一样去重走长征路的人已多得无法统计。通过这种方式纪念长征胜利的人群,已涵盖工人、农民、学生、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军人警察以及老红军和老红军后代等。

重走,并不只是体力的长征,更是一次精神的长征。一代代人通过这种真实的体验来重温那段历史,在现场环境的视觉冲击,以及与相关人物的直面对话中,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灵魂得以重塑。

泸定桥边,他们为红军攀着铁索在枪林弹雨中夺取胜利而赞叹不已;安顺场畔,他们无法想象红军如何依靠小小木船,渡过滔滔大河并发起攻击。驻足皑皑雪山,夜宿茫茫草地,他们真正认识了什么叫“艰难”,感受了什么叫“悲壮”,也开始理解何为“奉献”、何为“牺牲”……

重走,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出征。

今天,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只要我们真正拥有红军先辈长征中的那种“精气神”,就一定能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正如习主席所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