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周相吉、许茹

2016年10月25日09:14    来源:新华社

在川陕革命老区腹地四川省巴中市,城市乡村、车间田野散发着“红色土地”上的特殊气质。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在这里开辟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随后又进行举世瞩目的长征。时隔80余载,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仍然在传承。

巴中市通江县啸口村,71岁的聂正远现在还守护着3000余位无名红军的烈士墓。他从父亲手中接下这个任务,并带着儿子孙子一起,祖孙四代守护着红军英魂。聂正远的父亲聂永奎在红军到来之后,不仅分到了田地,红军还治好了他的伤寒病。此后,聂永奎便帮忙为红军抬担架、护理伤员。

“红军救了我们全家,保留了我们一家的根脉。”聂正远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说,要誓死守卫红军墓。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苏区,此后这里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当时总人口约120万,参加红军和脱产地方武装的就达12万人。到新中国成立,参军的巴中儿女仅幸存万余人。

很多村民的父辈或参军或参与苏维埃政府工作,他们“血管里都流淌着‘红色基因’和红军精神”。

在巴中,红色文化也吸引着外来创业者。

几年前,贺增礼从成都到巴中创业。对他而言,巴中的独特气质让他越来越着迷。“两大鲜明的特点:绿色环境、红色文化。”

已是一家企业党委书记的贺增礼说,企业发展壮大,必须尊重本土文化。2012年,他提出“重走红军路”的企业活动。从通江县的两河口到空山乡,单线徒步50公里,也是当年红军入川的足迹。活动面向社会开放,但参与的人要接受严格管理,住帐篷。“就是要体会那种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贺增礼说,3年来,涉及政府领导、环卫工人、企业职工等3000多人参加了这个活动。

2015年,这家公司成立了党委,让50多个流动党员找到了组织。如今,企业还开展大学生实习计划。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可以到公司进行实习,但结业活动必须是“重走红军路”。

贺增礼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更需要排难创新、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我们也是红色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红色文化精神与企业文化并不矛盾。”他说,在这个企业影响下,巴中很多其他企业也纷纷找他对接,一起推动红色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传承和发扬。

贺增礼告诉记者,他还组织员工看望老红军。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让他敬佩的“张老”。

“张老”名叫张崇鱼,今年已经80岁。20多年来,张崇鱼走遍全国,搜集了13万余名红军及烈士的资料,建设了红军碑林,打造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在巴中市南龛山山顶,13万余名红军将士的名字被刻在花岗石上,让世人永远铭记。在这里,人们经常看到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身影,其中有不少大学生。

今年暑期一个滂沱大雨的上午,西华师大学生付红伟一行手捧鲜花,把它放在了红军碑林之前。此后,这些学生开始对每一块红军碑进行拍照。“我们准备做一个网络红军碑林,正在收集素材。”付红伟说,这种方式可实现“红色文化”的电子传承。

当日,在红军碑林不远处,另外一群大学生正在聆听纪念馆名誉馆长张崇鱼的讲解。来自河海大学的周義德说,他们在这里了解到红军的真实故事,感到上个世纪的硝烟似乎就在眼前,革命先烈所展现的红军精神,那是直触心底的一种力量。

两支素不相识的大学生队伍的出现,在张崇鱼看来并不觉得意外。“都是感受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