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 讲述中国共产党95年的故事

2016年07月11日16: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筑梦路上》出现的江西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场景

  《筑梦路上》总导演夏蒙(左)在俄罗斯查看红色档案

  6月中下旬,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这部大型纪录片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30多件大事为切入点,用“讲故事”“析事理”的叙述手法,将中国共产党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展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在历史还原中又蕴含着梦想、情怀和信仰。该片播出后,收视成绩骄人,收视率甚至超过同时段的黄金档电视剧,更在老中青各年龄段和社会各阶层都引发强烈反响。

  这部纪录片是如何问世的?有哪些创作经验?又有哪些独家呈现的珍贵文献?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该片电视总撰稿、总导演夏蒙。

  遵循纪录片创作规律,讲好故事

  夏蒙说,接到这个任务时,就明确了创作方向,不拍成那种高举高打、标语口号式的作品,让观众觉得高高在上、讲大道理,不太能接受,而是尽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作为已经从事纪录片拍摄工作20余年、获得过多次全国性大奖的纪录片导演,夏蒙认为,纪录片有自身规律,现在国际上纪录片创作的流行趋势和看法,就是讲好故事。所以,从一开始摄制组就决定要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担任初稿撰写任务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创作经验丰富的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挂帅,提供了一个基础不错的文本,摄制组对初稿按照纪录片的规律进行了修改。夏蒙说,当时修改脚本的核心想法,就是认为这部片子应该既回顾历史,也倾听时代的声音。原先的脚本偏重于历史叙述,但这部纪录片也对社会主义时期包括改革开放的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的介绍,“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为此,夏蒙他们扩充了十八大以后至今的内容。“因为十八大以后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大家有一种日新月异之感,党带领人民前进的步伐明显加快。”

  征得各方同意后,最终形成了这部纪录片现在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前28年,1921年至1949年,10集;“文革”前17年到改革开放的岁月,14集;十八大至今,8集。通常,拍历史容易讲故事,呈现一些新的史料、新的影像,就可以特别吸引人;而当下的故事,正在行进中的中国,就不太好讲。摄制组用了心思,打通了当下和过去、历史与今天。如年轻编导朱翌冉承担的《神舟飞天》这集,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今天仍在进行的科学探索。

  揭示历史真相,显示真实力量

  夏蒙说:“我们做这样一部纪录片,既是在完成一个党交给的任务,也是在完成一个国家的使命。”他认为,一个时期以来,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叙述的作品少,互联网上流传的似是而非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言论较多,也没有得到有力的批驳,摄制组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能对历史做一些正本清源的梳理。

  比如讲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集,引用了1939年3月号《良友》画报上的一篇文章,证明早在抗战初期,延安就被称为“革命圣地”。又通过表现当时南侨总会负责人陈嘉庚以及美国人卡尔逊、史迪威和谢伟思对延安的正面评价,以及体现抗战文艺作品绝大部分出自中国共产党党员之手的事实,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新颖的表达,廓清了互联网上一些弱化和无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作用的言论。

  夏蒙说,这部纪录片在史料的运用、历史观点的表达方面,跟以往的纪录片比也是有突破的,讲述历史时引用的史料史实,很多是近年来党史研究的成果。如毛泽东在参加八大填表时,写自己入党时间是1920年。这次摄制组去俄罗斯查找红色档案,发现李大钊、王荷波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填写的履历,入党时间也填了1920年。这就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又向前延伸了。

  这部片子也没有回避敏感问题。如第一次在纪录片里披露了一份很重要的历史文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写给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的信。这封信在过去的一些著作里只有模糊不清的影印件。《抗美援朝》这集中,把毛泽东的决策过程以及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讲得很清楚,也呈现了一份罕见的关于组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文件,上面被涂改得密密麻麻。可知这份文件的出炉,和抗美援朝决策一样,是非常艰难的。

  传达情感力度,呈现人性光辉

  夏蒙说,摄制组始终是带着一种激情、一种情怀去拍摄制作这部片子的。与他合作多年的制片人韩雯也是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激情的纪录片编导。他们多次在看片时感动得默默流泪,但篇幅所限,不得不把一些积蓄情感的镜头剪掉,令他痛惜不已。

  如卡尔逊参观完晋察冀边区,在郑州火车站,与陪同他的刘白羽、欧阳山尊依依惜别,三个男人在站台上吹口琴,唱《游击队歌》,含着热泪一一拥抱分别的场景,既珍贵,又动人。再如,执行编导史慧在《大国外交》一集中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这边是我们援建坦赞铁路的工人冒着染上疟疾的危险,跳入泥浆,艰苦奋战;另一边是联合国投票现场,不断报出非洲国家投票支持中国的现场同期声。坦赞铁路通车了,但中国人在那里留下了一片墓碑。这样的镜头,很有力量。

  “在这95年的历史里,不能见事不见人,因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叙述历史的时候,都要在这里面把人的因素、把人性的光辉呈现出来。”夏蒙说。

  很多观众对该片第一集出现的一段影像记忆犹新。一面照片墙上列出了15位中共一大代表,以及没有出席一大但是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的照片,并一一介绍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及迥异的人生结局。片中也引用了毛泽东与斯诺晚年相见,谈到这个话题时,毛泽东讲的一番话:死掉的几个,不干的几个,当叛徒的几个,就剩他和董必武了。这一段非常耐人寻味:选择信仰不易,坚守信仰更难。

  值得一提的是,本报记者刘少华参与了《筑梦路上》的录制,并就其中几集的台本提出过意见。他说:“我的总体感受是,这部纪录片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这95年的故事。比如,我所参与录制的《从严治党》这集,找我这么一个非专家、非官员来谈,本身是很不合常规的。但考虑到我作为党报记者,过去3年来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报道,感受非常鲜活 ,观察到的变化也很明显,其实具有独特的效果。”他评价说,这部片子讲故事有技巧,非常重视故事性;很多细节勾勒出大历史;节奏非常明快。

    (本报记者 苗 春)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