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民族歌剧《田汉》《李大钊》明年上演 

将从剧本人物塑造音乐创作上突破,打造真正受到观众喜爱可以被传唱的作品

2017年02月12日09:18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民族歌剧《田汉》《李大钊》明年上演 将从剧本人物塑造音乐创作上突破,打造真正受到观众喜爱可以被传唱的作品


  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历程中,《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和《党的女儿》等一大批经典民族歌剧的诞生,推动了歌剧的民族化,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了促进民族歌剧的发展,文化部从今年起将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扶植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普及推广、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今年,上海歌剧院《田汉》和《李大钊》两部民族歌剧的创作已排上日程,计划2018年上演。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说,两部歌剧的音乐将强调旋律性和可听性,希望能创作出真正受到观众喜爱、可以被传唱的作品。

  从民族音乐传统中挖掘宝藏

  自1965年以来,上海歌剧院已经演出经典民族歌剧《江姐》超过500场。从任桂珍、唐群、陈海燕、江燕燕、黄蕾蕾到如今的何晓楠和周琛,舞台上出现了前后六代江姐扮演者。是什么让《红梅赞》等经典选段广为传唱,直到今天仍常演不衰?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认为,《白毛女》《江姐》之所以能被传唱,在于这些作品打动人心的精神内核。那些对民族情怀的抒发、对民族理想的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如今《田汉》和《李大钊》的创作要取得成功,必须在剧本上寻求突破。要塑造真正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讲述真实感人的故事,避免树立符号式的英雄人物、运用口号式的表现方式。
  许忠发现,近年来中国各地不少原创歌剧为了达到戏剧的高潮,一味飙高音、拼力度,但却缺少一首可以被传唱的咏叹调或抒情短歌。许忠说,气势恢宏容易做到,但沁人心脾或催人泪下却并不容易。《白毛女》《江姐》 等作品的许多唱段,旋律动听、朗朗上口,让普通观众易于接纳,也易于传唱。这些经典的民族歌剧之所以在音乐上获得成功,来源于对于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这些作品扎根于地方戏曲、民歌民谣,其中有无穷无尽的音乐宝藏。我们今天民族歌剧的创作,也需要去民间采风,在进一步的挖掘中获得宝贵的灵感。”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去年,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雷雨》在伦敦西区上演,叩响了西方主流演出市场之门,受到普通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好评,便是因为善用中国元素和中国曲调而加分。作曲家莫凡说,他当时在创作《雷雨》时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刻影响,借鉴了中国戏曲的板式结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巧妙地融入交响乐队,让音乐富于中国色彩。

  演给自己看也演给世界看

  范建萍认为,民族歌剧在当下的创作,除了继承《白毛女》《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优秀传统,也需要在题材、编剧、作曲等方面进行突破,创作出适应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作品。她提到如今在百老汇一票难求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如何通过黑人说唱的运用颠覆传统音乐剧风格,因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可见,在当下要推动民族歌剧的发展,必须进行更丰富更多元的尝试,抓住年轻人的心。
  歌剧《田汉》的音乐请来了旅德作曲家苏聪操刀。苏聪在上世纪80年代曾和英国作曲家戴维·伯恩和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共同为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作曲,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许忠说,一提到民族歌剧的创作,不少人会想到找写地方戏曲和民歌的作曲家来写。其实,民族歌剧不仅要有民族特色,也要有开放的视野。要坚持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西方歌剧在创作、演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打造运用现代技法、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民族歌剧。“原创民族歌剧不仅是演给我们自己看的,也应该演给世界看。”许忠希望,未来上海歌剧院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民族歌剧,不仅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世界的掌声。(记者 吴桐)




 


 

(责编:谢磊、赵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