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红三村”冰冷的水牢里,他和1000多位村民先是遭受日军七天七夜的折磨,后又被押往曹县魏弯镇做苦工。他想着在这里与其助纣为虐,不如冒死逃跑。一旦成功,便能再回到抗日小学心爱的讲坛,为抗日教育继续贡献心力。

刘效参:死里逃生 继续教育抗日

2017年03月16日14:55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刘效参:死里逃生,继续教育抗日

刘效参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鲍青 摄

1937年的春节,是抗战全面爆发前的最后一个祥和之年。曹县韩集镇刘岗村的百姓,并不知国势日蹇、兵燹将至,还沉浸在新春的喜悦中。

16岁的少年刘效参,刚从桃源镇的高小毕业回家。他准备趁着春节时候,到曾为自己开蒙的塾师家拜年。塾师是村中少有的文化人,眼界不似一般农人。刘效参想,他也许能给自己的前路提点好意见。

冬去春来,岁月荏苒,光阴好似离弦之箭,80载年华亦如弹指一挥间。如今97岁的刘效参,身骨硬朗,思维清晰,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80年前的这次拜年,他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人——塾师之子刘齐滨。刘齐滨曾在北京大学读书,是当地知名的文化人。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刘效参先后加入农民互助会、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此后一心扑在抗战教育事业上,虽历经磨难也无怨无悔。

“不能亲自扛枪上阵杀敌救国,心中肯定多少有些遗憾。但能用教育把抗日深植人心,为国培养抗日英才,也是自己为抗战作了点贡献。”刘效参说。

去拜年,入互助会走革命路

1921年5月,刘效参出生于曹县刘岗村的一户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刘纯修,是乡村较为开明的有识之士。刘纯修承袭祖业,悬壶济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当地颇有威望。1936年,曹县爆发霍乱疫情,百姓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安。刘纯修不顾个人性命安危,携带药箱走村串户,望闻问切开药写方,在药品匮乏的不利条件下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刘纯修更是加入“红三村”医疗队伍,靠着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负伤的战士和村民。

“父亲没有像普通村民一样,养儿只为耕地和养老,而是鼓励我们好好读书,贡献社会。”刘效参说。他先在村中私塾读书三年,后来又到桃源镇上高小。1936年,刘效参高小毕业回到家中。借着拜年的机会,他准备向自己的塾师请教一二,听听他对自己未来的意见。

“我恰好碰到大我13岁的大哥刘齐滨。他看我来给他父亲拜年,便询问我的近况。接着告诉我,自己在村里办了农民互助会,问我愿不愿意加进来。”刘效参问刘齐滨:“这个农民互助会主要是做什么的?”刘齐滨认真地告诉他:“现在的农村像一盘散沙,我们办互助会的初衷就是让农民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团结互助才能力量大嘛。”刘效参觉得刘齐滨说的确实是对农村有用、农民有益的东西,便点头答应。

教识字,用新课本传新思想

刘齐滨的农民互助会,是在国弱民穷、挽救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成立的。当时不论是创立者刘齐滨,还是参与者的乡村知识分子,都有一种改造落后乡村的宏愿。

但对于近代中国农民而言,因为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普遍保守、闭塞,固守传统,惧怕改变,不愿意接受任何新生事物。互助会在成立之初,不仅面临人手匮乏的内部掣肘,还要接受农民不理解、不支持的外部考验。那些碍于桑梓情面勉强加入的,其实内心也有怀疑和抵触心理。

刘齐滨、刘效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越来越多的农民打消了顾虑,加入到互助会中来。互助会壮大后,刘效参在村中祠堂给他们上课。他很快变革了传统教育模式,转而注重培养村民的国家民族意识。如今88岁的刘岗村民刘效民回忆,自己读书识字,一开始用的是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教科书,内容往往脱离现实,缺乏针对性。“小学国语课本的第一课是看图识字,内容是‘小小猫,跳跳跳’。自刘效参代课后,选用了刘齐滨刻印的新课本,第一课教‘人,我是中国人’;第二课上‘我是中国人,我要爱中国’”。

“他教课不仅内容与以往不同,传播的还是新思想,感觉大不一样。”刘效民评价说。

当教员,筚路蓝缕任劳任怨

正当刘齐滨摸索着乡村改造时,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军迅速占领中国大片国土,曹县朝不保夕。

为团结各地的抗日力量,挽救民族危亡,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宣告成立。刘效参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并出席了成立大会。

刘齐滨在曹县统一抗日力量,共产党和八路军则在进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38年春,冀南、豫北、鲁西南的地方党组织,建立了几支游击队伍,初步打开了冀鲁豫根据地的局面。同年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部东渡黄河,挺进鲁西南重镇菏泽,在刘岗村一带联合地方抗日武装,组建起冀鲁豫边区支队。第二年的2月,杨得志又率领部分兵力,从晋东南进到濮阳、内黄、滑县一带,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开展游击战争,连续取得反日伪军“扫荡”的胜利。当年9月,18岁的刘效参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从抗战爆发后,刘效参就对八路军心之向往。如今他们挺进了鲁西南,刘效参欢欣鼓舞,兴奋非常。他每天都盼望着,自己能够加入八路军,亲自上阵杀敌。但组织上斟酌再三,将他选派到了刘岗抗日小学当教员。血气方刚的刘效参为此郁闷许久,难以打开心结。时任刘岗村党总支书记刘同勤发现后,郑重地劝说,让其去做教员,是组织上考虑他文化底子好,量才为用。刘效参豁然开朗,认为只要好好干,在讲坛上也能为抗日贡献力量。

敌人严密封锁了根据地,企图扼杀新生抗日力量。根据地物资匮乏,不仅百姓生活困难,部队的给养也步履维艰。有几名教员不堪重压,选择回乡务农,而刘效参坚持了下来,自始至终无怨无悔。

教室破漏,刘效参就动员村民拿出木料、茅草和工具,自己亲自修缮。学校缺少桌椅板凳,他就操起锛凿斧锯动手制作。没有教学课本,他便自编自写自刻印。刘效参曾留存有10余册当年刻印的书本,现已作为革命文物被山东省博物馆征集收藏。

抗日可以救国,教育可以抗日。刘效参把抗日思想融入日常教学里,培养孩子的爱国热情。一堂简单的小学算数课,他能根据时事提问启发:“八路军一个战士昨天战场上打死了2个日本鬼子,今天又打死了3个,那么这两天一共打死了多少个日本鬼子?”

战争岁月,动荡不安,根据地大小无常,学校也是行踪不定。往往今天在这歇脚,明天就到那驻足。孩子们每人有一个背包,起床后先打好背包。上课集合背着背包站队,夏天寻觅个树荫上课,冬天找个背风院子读书。上课时,人盘腿坐地上,背包放下来当书桌使。午饭时,伙房推着锅灶,找个空旷地面,挖个坑洞,埋锅造饭。

每当日伪前来扫荡,刘效参就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疏散隐蔽学生。本地学生立刻回家,外地孩子则提前认下干亲,发点粮票寄宿在百姓家。

入水牢,九死一生初心不改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壮大,日军也加大了扫荡力度。“红三村”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自身力量也遭到削弱,面积不断缩小。

1943年重阳节拂晓,日军对“红三村”进行突然扫荡,伺机寻找八路军伤病员和后勤物资基地。由于敌众我寡,刘岗村被敌军占领,刘效参连同1000多名村民被抓。

“鬼子把我们赶到齐腰深大水坑里,威逼我们半蹲下,不准露出胸膛。他们要用这种姿势来折磨我们,让我们供出谁是八路军,谁是共产党员。我们要是站着就露出胸膛,会遭到殴打,蹲下去污水又会漫过嘴巴,大家只好费力地半蹲在水中。”刘效参向记者认真比划着半蹲的姿势。

日军不准水中的村民吃饭休息,还要挨个拉出来审问折磨。为了不被审讯,刘效参和几个村民使劲在身上脸上抓出带血伤痕。到了日落西山,村民被全部押入小屋看管起来。“当时有人看到日军堆高粱秆,以为要放火烧房了。大家商定,只要一点火,就往外冲,能逃几个是几个。”所幸后来日军只用高粱秆烧火做饭,并没有烧房子的打算。

刘效参在大水坑中待了七天七夜,几乎没吃也没喝。只有一次有位老大娘来给水中的村民送窝头。为了不被日军阻止,大娘把带来的窝头往水里扔。大家争先恐后接着,刘效参也幸运地拿到一个。他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就将窝头塞到泡在水中的口袋里。饿的时候,就伸手撕一点出来充饥。水坑表面漂泛着白沫,水体污浊肮脏,可生死关头谁还能顾及那么多呢?泡得久了,刘效参藏着的窝头几乎变成了白色的糊糊,但他依然觉得非常可口。

眼看着无辜百姓因受自己牵连而痛苦,人群中的共产党员秦兴体难以忍受内心折磨。他大义凛然站出来:“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共产党,不要再折磨乡亲们了!”日军威逼他说出隐藏的军用物资、交待根据地情况。在被拒绝后,日军不断用皮鞭抽打秦兴体躯体,还泼洒硫酸折磨皮肉筋骨。可纵使日军如何施暴,秦兴体仍然一言不发。气急败坏的日寇将他钉在木板上,用火灼烧炙烤,秦兴体终为抗日壮烈牺牲。

在齐腰深的水中,刘效参攥紧拳头,青筋毕现,痛苦地目睹秦兴体牺牲的全过程。日军眼见再怎么折磨也得不到多少有用的信息,便将水牢里的青壮村民押解到魏弯镇做苦工。

给日本人干活,不仅是变相的助纣为虐,更面临着朝不保夕的噩运。自做苦工开始,刘效参和几个村民就筹划着逃亡。纵使逃跑失败,也只是个人的生死而已。可一旦成功,便能再回到抗日小学心爱的讲坛,为抗日教育继续贡献心力。

一次外出挑水,刘效参和本村的大憨子(真名赵顺山)、曹楼村的二画皮(真名不详)约定,三人散成左中右三个方向分别逃跑。刘效参告诉他们,分散逃跑,生还的机率大。由他自己从最危险的中间方向逃跑,掩护他们从左右侧翼逃走。“我们三个人扔下扁担,那真是发疯似的跑啊。最后也不知道跑了多远,眼看着没人追来,就停下来了拼命喘粗气。”刘效参说。

刘效参打听到村中日军已经撤走,便跑回到家里。父亲刘纯修见他归来,既惊且喜,可刘效参只是一个劲喊饿。村中刚遭日军扫荡,哪有什么粮食。刘纯修抓了一把喂牲口的麦麸,再兑点开水热热。刘效参吃完后竟还问父亲,家里的炒面怎么做得这么好吃。

后来八路军主力回到红三村,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刘效参简单休养几日后,又回到抗日小学,继续从事抗日教育事业。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小学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宣告解散。刘效参转而在专区军工子弟学校任教。战争期间,他除了教授文化知识,依旧承担着保护学生的重任。

1952年5月,中央访问团到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红三村”参观访问。当地群众请求在这里建立一所中学,提高农村的思想文化水平。刘效参承担起曹县二中的筹备工作,他克服重重困难,建起两排带走廊的教室和60余间宿舍,使学校初具规模。他以身作则,严格治校,培养了众多文化英才。

1981年,刘效参发起成立曹县老干部书画协会,至今还活跃在曹县的书画领域。(记者 鲍青 通讯员 郭登奎)

推荐阅读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个党史国史纪念日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和美学精神源自哪

红军里为何流传“毛委员有主意”

领略毛泽东诗词里的四大情怀

毛泽东的批评艺术:有如良医看病

周恩来与共产党人老战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谊

1955年许世友特批哪位小学校长保留军籍

哪对姐妹被周恩来誉为“长征姊妹花”

贺炳炎甘当“补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东汉:与红色电波同行的开国将军

(责编:杨丽娜、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